天天看点

汉匈争斗百余年,为何八十老将一出马,匈奴立刻称臣纳贡投降?

作者:老胡说历史

大汉与匈奴的恩怨情仇,似乎从未停止过。一次次的征伐与反扑、勾心斗角与决裂和解,这段历史就像一出精彩的大戏,让后人们无不啧啧称奇。就在我们以为匈奴注定要被彻底击垮的时候,一个八旗老将的出马,竟然让这支曾经强横无比的游牧民族低头称臣,朝贡于汉。啥?一个八旗老人家就让匈奴这样的强敌当场就范?怎么可能!赶紧来看看,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能生生掐灭了匈奴的凶残反扑!

汉匈争斗百余年,为何八十老将一出马,匈奴立刻称臣纳贡投降?

我等华夏儿女,自古以来就对这匈奴人有一种深深的忌惮之心。这支曾经强盛一时的游牧民族,凭着过人的骑射本领和狡黠的军事智慧,东扰我朝鲜,西犯大夏,中Original问大宋,可谓是横行无忌。他们那过着游牧生活的部落,虽然在政治体制上远远比不上我们华夏的中央集权制度,但骁勇善战的他们却始终是我们无法啄食的一根硬骨头。

汉匈争斗百余年,为何八十老将一出马,匈奴立刻称臣纳贡投降?

这一次,匈奴人打着"狩猎"的旗号,蓄意偷袭汉朝边陲。他们倾巢出动了十余万骁勇善战的精骑,绝对是志在必得啊。眼见形势这么严峻,汉宣帝吓坏了,赶紧将已经申请退休的老将军赵充国请了回来。这位78岁高龄的老人家,指挥手下四万兵马严阵以待,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他竟然凭借灵活机动的战略布防,让匈奴十余万大军望而却步,最终选择撤退!

老臣赵公威望果然不小啊,单凭他的虚名,就把这支凶悍的匈奴大军给彻底震慑住了。不过光凭虚名远远不够,关键是赵公当年抗击羌人的英勇事迹,让匈奴人对他这个"历战沙场"的猛将忌惮不已。更何况,他手下这四万兵马可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卒,骁勇善战,怎能不让匈奴人心有余悸?

汉匈争斗百余年,为何八十老将一出马,匈奴立刻称臣纳贡投降?

赵公以柔克刚的智慧,避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全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老将军守卫边疆,国家当然就无后顾之忧了。果不其然,在随后几年里,匈奴内部爆发了一场接一场的内乱,单于们你争我夺,兄弟相残,最终竟一分为三,彻底丧失了对抗汉朝的力量。

失去了单一统治中心的匈奴,内忧外患缠身,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眼见曾经的劲敌就要被内乱彻底瓦解,汉宣帝听从赵公的谘议,决定不对付之不理,而是大开方便之门,欢迎那些愿意归化的匈奴部落前来投靠。

汉匈争斗百余年,为何八十老将一出马,匈奴立刻称臣纳贡投降?

用和平理性的方式,吸纳了大批匈奴人口,不啻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三百的最佳策略。果不其然,在连年的内战蹂躏下,匈奴人口一度锐减至十余万,大量部落纷纷向汉朝求援。最终,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双方连年交战,南部的呼韩邪单于在兵力和实力上已经远不及北部的郅支单于。

苟延残喘的呼韩邪最终无奈,只得向大汉朝投诚称臣,派遣儿子作为人质,亲自率领随从朝见宣帝,进献了大量贡品。这位曾经傲睨中原的游牧雄主,不得不低头认汉朝为天朝上国,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外臣而已。就这样,汉朝这个曾经被匈奴欺凌的"落魄书生",终于彻底扳回了一城!

汉匈争斗百余年,为何八十老将一出马,匈奴立刻称臣纳贡投降?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智勇双全的赵老将军。他一生戎马,但却非是那种好勇斗狠的莽夫,而是将战争视为最后的手段,遵循"攻心为上,以正制邪"的策略,用柔克刚的智慧避免了大规模的血腥冲突。可谓是真正的勇猛能征惊世,超然垂拱更见其高明远虑。

汉匈争斗百余年,为何八十老将一出马,匈奴立刻称臣纳贡投降?

大汉之所以能屹立千秋,对外一往无前的开疆扩土,内则能遏制蛮夷的进犯,赵公这般智勇双全的明主贤相功不可没。这确实是我们中华儿孙的荣光,让我们为之自豪,也要为之而慷慨激昂!因为正是有了这样积淀千年的文明根基,才能造就出当代的强国地位。让我们学习先贤的智慧,发扬其精神,以报华夏文明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