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再谈岳飞的悲剧:可能和岳飞一直把自己当做个“节度使”有关

作者:小辣椒

引言:

常常有人感慨岳飞的悲剧遭遇,被赞为民族英雄的他,最终却遭到株连九族的惨绝人寰的命运。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岳飞一生的言行举止,会发现他其实从未将自己当成朝廷的一员,而是一心想扮演一位有着独立自主权力的"节度使"角色。这种思维定式,很可能就是导致他与朝廷决裂、遭受惨祸的根源所在。那么,岳飞是如何展现出"节度使"思维的呢?他与朝廷的矛盾又是怎样激化的?最终又为何陷入那般惨淡的境地?

再谈岳飞的悲剧:可能和岳飞一直把自己当做个“节度使”有关

一. 岳飞的军事生涯与"节度使"体制的渊源

北宋晚期,宋王朝军事实权渐被外放,由中央集权逐渐转向地方割据。各路节度使凭借重兵坐镇一方,日渐擅权,朝廷对他们的约束力也大为削弱。这种"节度使"体制一直延续至南宋初年。

岳飞出生于混乱的山川,自幼目睹战火纷飞。他8岲那年,家乡陷于战乱,家破人亡。15岁时,他曾跟从高阳先生学艺,后又入伍从军。数年征战,奇勇卓绝,逐步获封节度使。此后,他镇守幽州、济南等镇,多有战功,声名远播。

赵构逃避至南方后,大军溃散,各路武装割据一方,朝不保夕。为拉拢他们,赵构继承前朝"节度使"体制,许以重赏。时年32岁的岳飞亦被册封为镇抚使,领兵镇守荆、襄等地。从此,他驻兵百万,权力巨大,可谓是"燕云台下,龙虎生威"。

岳飞由此开启了辉煌的军事生涯。可他自小生长环境特殊,加上镇守边陲多年,早已将"节度使"思维根深蒂固。在他眼里,朝廷只是虚有其名,实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思维定式,正是他后来悲剧命运的祸根所在。

再谈岳飞的悲剧:可能和岳飞一直把自己当做个“节度使”有关

二. 岳飞在言行中体现出的"节度使"思维模式

岳飞被赐镇抚使衔后,言行间便渐露"节度使"作风。首先是他对待朝廷命令的不服从态度。据《宋史》载,绍兴八年,王庶视察军队时,岳飞曾直書挺进北方,若不能如愿,则要辞职退休。此等僭越,朝廷没理会,可见其不把中央权威放在眼里。

其次是他对家眷的特殊安排。当年高宗要在京城为岳飞修建宅第,安置家眷,岳飞推辞称"金兵未灭,何以为家"。此等作为在表面上是为了全心抗金,但实则暴露出他对朝廷的疏离,不愿将家人当作人质。朝廷视之为旷世奇谲。

再次是淮西之战时的独断专行。当时三大将相互猜忌,各不出兵相救。朝廷数次催促,岳飞置之不理,最终使战事陷入胶着。赵构不得不调停,其间曾怒斥岳飞"自作主张"。可见中央对他已很无可奈何。

再谈岳飞的悲剧:可能和岳飞一直把自己当做个“节度使”有关

岳飞镇守幽燕时尤甚。朝廷命他征讨吐蕃、征和吐谷浑,他皆以借口搪塞过去;又如赵构召他出兵山西时,他竟迟延数月不理,惹得中书省大怒。这些做法无不是典型的"节度使"行径。

不但如此,就连他的部属也习惯这种作风。当年宋高宗召岳飞回朝服罪,他部下竟群起抗命,扬言"若皇帝不许吾师回,便是将吾师师祖列祖列宗尽皆杀了"。这等狂言生猛,可见基层将士已将岳飞视作"节度使"主子。

人非圣贤,岳飞自视甚高,难免自负骄横。然而身居高位的他,若不思革除"节度使"旧习,终难适应新世代朝纲君臣的新秩序。这种思维定式,注定会与日益强硬的皇权发生冲突。

三. 岳飞与朝廷关系的恶化

虽然早有端倪,但岳飞与朝廷关系最终恶化,还是缘于南宋朝廷力图收拢军权的决心。作为开国君主,赵构渐觉全国军权分散于诸路节度使之手,皇室统御大权受损。为此,他谋划一举夺回军权。

其时,三大将韩世忠、岳飞、张俊驻军江淮一带,各自为政,朝不受纲。在淮西之战中,三人自扫门前雪,互不呼应,致使军事行动一盘散沙。赵构对此忿忿不平,决心施行改革。

再谈岳飞的悲剧:可能和岳飞一直把自己当做个“节度使”有关

紧接着,他废黜韩世忠之兵权,随后将矛头指向张俊。岳飞见状,面色不虞。赵构命他速至京城,准备将其革职。而此时,太师秦桧也正秘密策动,图谋拿捕张俊,夺其所部。

岳飞原本扬言必将捍卫将士们的权利,可朝廷态度坚决,岳飞无可奈何。最终他如厕凌迟,被解除镇抚使之职。这一役,标志着南宋最后一股"节度使"力量的覆没,也昭示着岳飞与朝廷决裂无疑。

不过,赵构对岳飞尚怀敬重,原本不想动他。然而此时权臣秦桧却正与张俊勾连,图谋造反。他恐张俊逃亡求助岳氏旧部,遂献计诬陷岳飞,诓赵构下令将岳氏家族诛九族。

于是,赫赫有名的岳家军从此分崩离析。岳飞本人亦遭人赶尽杀绝,尸骸数九棺,家人遭流离失所。这一系列变故的根源,实在于岳飞久居"节度使"的旧思维,终于与朝廷决然分道扬镳。

四. 岳飞最终的悲剧下场

虽然朝廷已将岳飞革职,但毕竟他是杰出将领,赵构仍不愿加诸酷刑。可谓此时权臣秦桧却另有图谋。

秦桧怀疑张俊谋反,恐其求助于岳飞旧部。于是他专门撰文《讽岳裔讻》,诽谤岳飞有反心,并诓骗赵构下旨"诛九族"。

再谈岳飞的悲剧:可能和岳飞一直把自己当做个“节度使”有关

史载,当年5月26日,赵构下令"杀岳飞及其家属"。次日,岳飞被拿下狱中,经受酷刑拷打。6月15日,岳飞被斩于镇江。就连儿媳妇都遭活活烧死。岳飞家眷共计八十余口,无一幸免。史称"尸九棺,骨被蓝田"。

狱卒对岳飞尸体更是无故凌辱。当年,他们剖开岳飞腹部取出遗体,填以草沙,抛诸荒野。生者可杀,岂能如此无理虐待死者?岳飞的骸骨后来被乡民收殓,暂时安放于黄泥冈。终因无子孙可以祭扫,又被村民火化,骨灰撒在长江之中。

围绕岳飞家族的悲剧还没有结束。流落在外的子孙后代,无一不生活于贫困潦倒之中。如岳飞孙女韩氏,曾沿街乞讨度日。有的子孙被赶尽杀绝,有的遭雪夜野渡之苦,不知所终。

就连岳飞的母亲,虽逃过一命,但已无儿无家可归,只得夜宿城头。《宋史》记载:"及革罢还家乡里,盛怒号恸,呼儿不应,三日而卒。"凄惨绝人的一幕再度上演。

人皆颂扬岳飞的功勋,却无人挽救他的家人于水火之中。这何其残酷?其根源皆因岳飞"节度使"旧思维与朝廷决裂,遭受如此惨祸。这一段历史,实在悲壮凄凉。

再谈岳飞的悲剧:可能和岳飞一直把自己当做个“节度使”有关

五. 岳飞悲剧的深层原因与历史启示

纵观岳飞一生遭际,其根源可谓源于他对"节度使"旧思维的固步自封。尽管他是民族英雄,为国捐躯,但思想习惯终难适应新朝新政。

岳飞少年丧父,家破人亡,在动荡年代长大。后他执掌军权,四处征伐,早已将军阀观念根深蒂固。即便赵构册封他为宰相,他仍自视为一方豪族,无视朝廷权威。

赵构视其为栋梁之才,本不愿加以诛戮。但权臣秦桧怀疑他勾连张俊,遂献计诬陷,最终导致岳家满门覆没。可见,朝廷对于岳飞"节度使"思维已忍无可忍。

诚然,岳飞为国捐躯,是民族英雄。但他毕竟非完人,终难完全摆脱前朝"节度使"体制的影响。悲剧的根源,正源于他对旧制度的执迷不悟。

当然,秦桧的诽谤、赵构的昏庸也是导火索。但从更深层次看,其实岳飞悲剧亦折射出一个更大的历史进程——皇权与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上承北宋,下启元朝,南宋正处于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为了维护中央集权,赵构必须遏制各路割据,夺回军权于中央。岳飞则代表着旧有体制的顽疾,注定要被扫荡清除。

因此,岳飞的悲剧虽不公,但却在情理之中。它标志着中央集权的最终胜利,为人民打开了重新团结一致、共赴国祚的新时代大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岳飞的悲剧实为一种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