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职业军人当上皇帝,黄袍加身五代乱世的终结者——宋太祖赵匡胤

作者:小龙说历史丫
以职业军人当上皇帝,黄袍加身五代乱世的终结者——宋太祖赵匡胤

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仅靠一根棍子闯荡江湖,打遍天下无敌手,自创的拳法使他成为一代武学宗师。

他也是最讲义气的皇帝,开国功臣一个没杀,宁可将皇位传给弟弟,也不立太子。

自导自演了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经典作品,点检天子—赵匡胤。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

赵匡胤在洛阳的夹马营出生。夹马营是后唐禁军骑兵的驻屯地。

他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唐禁军中的一个骑兵指挥使,统领着三五百人,可算作是中级军官。

赵匡胤出生时,正值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李嗣源是五代中难得的明君,他的治理带来了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被誉为五代的小康时期。

赵匡胤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自幼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那时局势动荡不安,赵匡胤在12岁时随家人迁到了汴京(现今的河南开封)。

尽管政权更迭频繁,时局多变,他本可以在家庭的庇护下,像其他官宦子弟一样享受悠闲无忧的生活。

然而,对于怀揣雄心壮志的赵匡胤而言,平淡的日子只会让他感到枯燥和迷茫。

因此,在他21岁那年,怀揣着激情与一身武艺,赵匡胤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深爱的妻子,离开了家庭,踏上了孤独而充满挑战的征途。

公元949年,游历四方的赵匡胤遇到了正在河中平判的后汉书秘使郭威。

郭威见他容貌雄伟,气度过人,便将他招致帐下。

郭威称帝之后,任命赵匡胤为禁军将领,郭威的义子柴荣非常赏识赵匡胤,便将他调到了自己的麾下。

公元954年,郭威去世,因其膝夏无子便由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

赵匡胤继续执掌进军,此后,赵匡胤便追随周世宗南征北讨,经历大小战役无数,因此深得周世宗的信任和重用。

一次,赵匡胤在练兵时自创了一套威力巨大又风格独特的拳法,这套拳法在后来成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被后世称为太祖长拳。

与后汉交战期间,赵匡胤又发明了能够克制骑兵的神器“盘龙棍”,后人又根据这种武器的原理,改造出了更适合近身短打的双节棍。

此时的赵匡胤在北周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郭威,而郭威通过兵变自立为帝的历史经验让赵匡胤有了前车之鉴。

公元959年,周世宗重病去世,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主少国疑,一时间人心浮动。公元960年,正值后周王朝面临重大危机,北汉国主联合辽朝向后周边境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接到边境的紧急战报后,赵匡胤迅速组织大军,从汴京整装待发。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亲弟弟赵匡义与智囊赵普。

夜幕降临,当大军离开京城行进约二十里,抵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下令全军就地安营扎寨,暂作休整。 在营地的篝火旁,一些将领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人提议:“当今皇上年幼无知,我们的汗马功劳他岂能体会?不如我们推举赵点检为帝,共创大业。”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消息如风一般在军营中传开。将士们心怀激情,纷纷聚集在赵匡胤的帐前,静待黎明的到来。

当第一缕阳光洒落,赵匡胤走出帐篷,还未及开口,一件黄袍已被众人披在他的身上。紧接着,震天的“万岁”之声在营地中回荡。

回到汴京,得益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暗中策应,京城很快便落入了赵匡胤的手中。

当范质、王溥被将领们带到赵匡胤面前时,赵匡胤面露难色,仿佛被将士们逼到了绝境:“世宗皇帝对我恩 重如山,如今我却被逼到了这个地步,两位爱卿,我该如何是好?”

范质和王溥面面相觑,支吾其词。此时,一位将领挺身而出,声音坚定而有力:“我等已无主,今日必须请点检称帝!”在这声威逼之下,范质和王溥只得俯身向赵匡胤行礼。

随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做了皇帝,史承北宋,改元建隆。

赵匡胤经历过天下分崩离析的时代,因此对于官员和节度使势力控制的格外严格。

他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州县官员则增加通判一职,严格做到三权分立,相互监督。

除中央禁军之外,各地基本不驻防军队,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了内乱的发生

而为了防止自己篡位的故事重演,便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开国将领们威逼利诱,迫使他们交出了兵权,而他也为这些功臣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养老待遇。

就这样,赵匡胤不但顺利收回兵权,也丝毫没伤到君臣和气,史称“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的这一系列精妙策略,在现代视角下来看,确实有其两面性。

其积极面在于,赵匡胤成功地通过集权手段,显著提升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使得皇帝的统治力再度得到加强。

在他的引领下,朝廷的权力布局得以全新构建,皇帝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整个帝国的核心决策者。

在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只要皇帝拥有最终决定权,国家就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诸如宦官干预政务、外戚操纵权力、权臣图谋不轨、武将试图叛乱等混乱现象,在这样的体制下几乎得到了根除。

然而,其策略也存在明显的弊端。

赵匡胤对兵权的控制,导致了北宋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大幅下降,从而形成了文人治政、武将边缘化的政治格局。

试想一下,那些才华横溢、身经百战的将领们,在赵匡胤的改革下或被边缘化,或被解除职务。

在和平时期,这或许不会立即显现其弊端,但一旦战火燃起,朝堂上满是文臣,缺乏能够统领军队、指挥作战的 将领,北宋在战争中无疑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而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赵匡胤还将重文抑武当做基本国策执行。

这一举措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局面,也使宋朝的政治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随后,赵匡胤根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战荆湖,攻后蜀,灭南汉,平南唐,顺利统一了南方,结束了华夏自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两百多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赵匡胤在位17年,他从不以杀戮服人,自建立宋朝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即便是后周的皇室和旧臣,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在对其他政权兼并的过程中,也是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政局稳定后,他对官员实行高薪养廉,还在太庙中刻碑立誓三条,以告诫后代子孙。

其中一条就是不加农田之赋,致使终大宋一朝从未有过因赋税问题而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现象。

公元976年,赵匡胤在与其弟赵光义彻夜饮酒后,次日突然崩逝,享年50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