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警惕AI窃声:十元"复活"照片,专家呼吁保护声音权益

作者:五味坛

只需支付十元,就能让一张静态照片“开口说话”,听起来是不是既神奇又诱人?然而,这样的技术背后,却隐藏着声音权益被侵害的风险。不久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宣判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专家提醒,AI技术悄然“偷”走你的声音,我们应提高警惕。

警惕AI窃声:十元"复活"照片,专家呼吁保护声音权益

AI技术的迅速发展,让模仿知名艺人声音、甚至“复活”逝者成为可能。例如,“AI孙燕姿”翻唱歌曲走红网络,多平台播放量破百万。然而,这种技术的滥用,也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最常见的手段是冒充熟人实施电信诈骗,如江苏句容的杨女士因“女儿”的语音诈骗,损失3.5万元。

警惕AI窃声:十元"复活"照片,专家呼吁保护声音权益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指出,自然人的声音是人格权的一种,受民法典保护。未经许可,模仿他人声音获利,构成对人格权的侵权。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主任连大有也表示,这类案件通常面临维权难的问题。

AI“复活”逝者同样备受争议。在某电商平台,有网店专门提供此类服务,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但这一行为可能涉及侵权,甚至刑事犯罪。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是否获得权利人授权,是判断侵权的关键。

警惕AI窃声:十元"复活"照片,专家呼吁保护声音权益

面对AI语音合成技术背后的侵权风险,大陆已开始加强监管和规范。2022年11月,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传播违法信息。2023年7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为生成式AI提供了专门性行政法规。

警惕AI窃声:十元"复活"照片,专家呼吁保护声音权益

专家呼吁,技术供应方应重视技术伦理问题,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公众应提高对声音权的认识和重视,共同维护声音权益。在AI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保护个人隐私和声音权益,规范AI语音合成技术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您怎么看《警惕AI窃声:十元"复活"照片,专家呼吁保护声音权益》?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如果感兴趣,请关注点赞转发给朋友!

(如对文章内容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