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蓝白观楼市

2024-06-20 19:56发布于河南房产领域创作者

大家好,我是蓝白。

6月18号,国税总局答记者问,其中提到:

“税务部门没有组织开展全国性、行业性、集中性的税务检查,更没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

并表示 “税企双方,始终休戚与共”,“对有关涉税争议,支持法律途径积极妥当解决”。

这些话是有背景的,最近有个事闹的动静不小:补税。

宁波博汇前几天发公告说要停产,原因是3月份收到了一份补税通知。

这一补,就是5个亿。

事情的缘起,是去年税务总局规定,要对重芳烃按照石脑油征收消费税。

博汇想了个办法,改造产线,产品从重芳烃变成了重芳烃衍生品,也做了申报。

我这主营变成了衍生品,总不会征税吧?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哪知道到了今年,一纸通知下来透心凉,衍生品,照样要征消费税。

去年7-12月份,博汇的重芳烃衍生品卖了14万吨,今年前3个月就卖了8万吨。

如果要征税,每吨税负会达到2152元,要补交近5个亿。

宁波税务也有回应,去年11月份已经送了风险提示单,中间谈了很多次,企业都不配合。

这事的关键点是:改造后变成了衍生品,到底符不符合征税标准?避税的理由是不是充分?

到底是投机避税,敢查就破产给你看?还是以前可收可不收的,以后都要收?

有了解化工和税法的,评论区可以聊聊。

除了宁波博汇,还有维维股份、顺灏股份、北大医药都发了补税的公告。

我朋友是做财务的,经常去税局,他跟我讲,普遍倒查不太可能。

因为税局根本就没人手,去年好多编外都清理了,原来编内的不熟悉一线业务,有的办公室坐久了,顶到窗口去,办业务都费劲,根本撑不起大规模的普遍倒查。

我觉得,如果是查实偷税漏税,对老实纳税的企业更不公平,企业违规用财技打擦边避税,追缴没毛病,不但要追,还要狠狠的罚。

但“补税”、“倒查30年”这种词一出来,尤其是这两年,很多制造业企业,工厂,个体户赚钱不易,本来就卷的飞起,类似案例极易触动舆论的神经。

要查,能不能优先从大网红,大主播,大MCN,天价薪酬的明星,资产隐匿瞒天过海的富豪们开始查?

倒查30年是一场虚惊,今天蓝白想跟大家聊点不一样的关注点。

隐藏在这些补税公告里,有个共同的关键词是:消费税。

对,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地方在卖地收入剧烈下降,分税制下的事权又责无旁贷的环境下,越来越紧迫的:税改。

消费税改革,从2019年就开始提了:“调整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推进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

只是,前几年土地不愁卖,说归说,配套措施已经没落地。

直到这两年卖地绷不住了,消费税才旧事重提。

今年3月份的《预算报告》里首次写了一句话:“研究健全地方税体系,推动消费税改革”。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为什么现在改革消费税更加迫切?

这还要从分税制聊起。

30年前的分税制改革,主要税收上缴,财力大幅集中。

1994—2023年,中央财政收入从2906.5亿元,增长到9.95万亿。

由此,才能确立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保证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举个例子,分税制改革初期,青海人均财政收入1994年是150块钱,上海是1300块钱,是青海的8.7倍;

到2022年,青海人均财政收入提高到了5500元,上海是3.07万,差距缩小到5.6倍。

有了转移支付,地区之间的差距,才不至于太离谱。

但这么一来,地方就很难办:收的钱少了,要办的事一样也不少。

比如,养护公路这件“小事”,矛盾积攒到现在越来越突出。

从08年开始,一直是中央收成品油消费税,再转移支付到地方。

但是,公路养护里程这些年暴增到500万公里,每年缺口保守计算就达到了3000亿。

其他的,医疗、卫生、教育、城建、保障房、市政,样样要花钱。

钱从哪来?

当年,房改横空出世,地方可以卖地了,房子可以贷款了。。。

土地财政大幕拉开,空气中都弥漫着金钱的味道,到2013年允许地方举债,更是如虎添翼,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财政原地起飞。

但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土地是万物之母,却也不是万能的。

今年前四个月,卖地收入比四年前同期下降超过1万亿,这还是不少地方城投托底的数字。

伴随着卖地收入下降,房地产相关税收也在飞速下降。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这些钱,可都是地方独享的。

按照现行分税制框架,大陆18个税种里,地方独享税种有8个,2022年总收入是2.06万亿。

其中,五个房地产相关税种收入1.92万亿,能占到8个地方独享税收入的93%。

而地产陨落,又对上下游行业造成次生破坏。

比如,我们看今年1-4月份,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全都在降。

消费税,还能靠卷烟、酒、成品油在涨。

除了卖地收入和房地产税收变少,地方上感到压力巨大,还有一个原因:营改增。

营改增之前,营业税是地方主体税种,规模高达万亿;

营改增后,服务业营业税被增值税所替代,虽然增值税分成比例,从央地75:25,调整为五五分成,但地方却失去了主体税种。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能收的钱越来越少,要办的事越来越多,怎么办?

说来说去,无非八个大字:事权上移,财权下放。

财从哪来?

只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年年呼唤的房地产税,另一个就是消费税。

房地产税前两年几乎就要问世了,啥都准备好了就差临门一脚,只是地产崩的太不是时候,只能暂时搁置。

征房产税,是早晚的事,但是现在的环境顶不住啊。

土拍和销售已经这么惨了,如果开征,征的少了,跟重庆似的只占个名头,没什么意义。

征的多了又适得其反,本来现在穷尽手段要吸引富人改善群体,把买房的都吓跑了咋办?

很简单的道理,树上5只鸟,你开枪打掉一只,还剩几只鸟?

所以,短期对消费税动刀,几乎是唯一选择。

大陆的税收,有四大税种。

2023年,增值税占38.3%、企业所得税(22.7%)、消费税(8.9%)和个人所得税(8.2%),四大税总计占税收收入78%。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其中,增值税是央地五五分成,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央地六四分成。

唯独消费税,作为当前第三大税种,是唯一一个中央独享税。

现在消费税有三个特点:

1,税基很窄,主要税负集中在烟、油、车、酒四大项。

2,主要针对厂商环节征收,下游消费者平时没什么感觉。

3,收来的税都上缴,没有地方的事。

对应两个改革方向:

1,税基窄,那就扩围,纳入更多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

现在15类消费品中,烟酒油车贡献了99%的收入,香烟占55.7%,成品油占31.4%。

像一次性塑料制品这一类高污染消费品,还有私人飞机、更多的名表、名包、珠宝玉石高档奢侈品,也需要被纳入。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还有服务消费没有纳入,比如,娱乐业在营改增之前收5%~20%的税率,后来改成了6%的增值税,也有提高的空间。

烟民和酒鬼,还有买豪车和名牌包包,打高尔夫和保龄球的有钱人,想消费,多掏点钱,是不是应该的?

2,征收从生产环节,后移到批发零售环节。从中央独享税,变成央地共享税。

生产环节征税,实际上加重了企业负担,偷税漏税屡见不鲜。

开头的博汇,可能存在税种争议,但其他发公告被追缴的消费税,绝不见得个个都是白莲花。

申万报告里有个测算,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可能带来年化千亿的税收增长。

哪些地方消费能力强,征的税就越多,“谁消费、谁交税”是国际惯例,这很公平。

但真正实施起来,肯定会触碰原来“生产地”的利益。

比如,上海和湖北是卷烟和汽车生产大省、云南和湖南是卷烟生产大省、山东和辽宁成品油生产大省。

如果改成消费地征收,这几个省份肯定不答应。

像河南这样的白酒消费大省,广东这样的汽车消费大省,当然乐见其成。

所以,征收环节后移,大概率先试点再铺开,给地方留一部分,剩下的,还得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平衡各方利益。

上面说了,重提消费税,是营改增叠加卖地收入下降,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环境下,税改必打的第一枪。

后面的房地产税、遗产税、利息税、资本利得税这些直接税,才是难啃的硬骨头。

烟民酒鬼、豪车名表要收,遗产继承、持有多套房、占据塔尖的那些巨额存款、低买高卖的套现投机,也都要收。

有人说,这些“富人税”会把有钱人都吓跑,看英国法国税加的,富豪们都用脚投票,掀桌子不玩了。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错了,欧美收税狠起来连他们自己都害怕,我们的问题是,打小就没有针对财产征税,总得先从0变成1吧?

也有人说,改的太慢了,都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改,却迟迟看不到落地。

这么说吧,任何一种改革,都会在解决旧矛盾的同时,滋生新的矛盾。

无非是“抓大放小”,“事有轻重缓急”而已。

既要又要,是孩子气的选择。

权衡利弊,平衡各方利益,才是现实中要做的取舍。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查看原图 185K

  •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 补税风波背后:卖地下滑,向“烟酒油车”动刀,富人税箭在弦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