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雍正出生时大哭不止,太医:赶快找“手托玉印,脚踩青龙”的女人

作者:A💟葫芦 娃

当年,康熙皇帝的龙嗣雍正初生,哭啼声不绝于耳,御医伺候在旁,皆束手无策。忽有一太医进言:"臣请出城寻访一女子,手执玉印,足踏青龙,或可止啼。"康熙眉头紧锁,虽未置信,但命人何妨一试。随着太监们的踯躅奔走,一场追寻"手托玉印,脚踩青龙"女子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到底是何等非凡的女子,能让雍正小皇帝安分欢喜?她又将承载何等殊荣与遭际?

雍正出生时大哭不止,太医:赶快找“手托玉印,脚踩青龙”的女人

一、谢氏传家宝:玉印与青龙

京畿城外,黄土漫漫,有一片祖传庄园,占地万亩。庄园深处,耸立一座巍峨府第,乃是谢氏世家的宗祠所在。自明朝中叶,谢家便是当地显赫望族,代有人才,侍奉朝廷,位极人臣。祠堂旁,高阔台基上镶嵌着一块雕凿精湛的长方形青石,石上有条湍急飞流的碧龙盘绕,龙身潇洒飞扬,仰首极目,彷佛就要腾空而起。这便是自汉代就世代相传的"家藏龙"。

府中住有谢氏七世孙谢克让,一位望重乡里的纨绔子弟。克让早年游学京城,结识了来自湖南的神僧道一和尚,经常同道一切磋太乙术数,融会贯通。有一年,道一告老还乡,临行前曾预示,克让有"托印承家、驻马运龙"的大命。众多后辈孱弱,克让独子于穷时生,又是三十年后诞下,遂为"谢氏传家宝"所是非。克让不禁深受激励,下决心传家了,于是在传家手谕写就之时,镌刻一方白璧"家训玉印",勉勒后嗣勤修戒骄。该印长七寸,阔三寸有半,质地温润莹白,上书"谢家训言"四字,笔力遒劲,一派大家风范。

雍正出生时大哭不止,太医:赶快找“手托玉印,脚踩青龙”的女人

于是,玉印与青龙就成为了谢家两件极其珍视的传家宝。克让的独子谢大成岁月渐高,终为宝物看重,视如生命。有一年盛暑,谢家正举行祭祀活动,大成身怀宝物,步至祠堂,不料被蛇钻袜而蛰足。那知清凉竟暗藏杀机,大成慌忙避走,奔向田垄之上,不料失足跌倒,手中玉印脱落,压住袜底蛇头,正是"托印承家"的一幕。青龙石就在不远处,大成下意识伸脚踩住,左脚正踩在青龙龙首之上,竟行"驻马运龙"的大吉之兆。老谢氏目睹此情形,急召大夫仔细验视,蛇头居然无毒,皆是道一真人昔日做下的一番布局。大成从此安然无恙,谢氏两件宝物也得以世代相传。传绘此景为"手托玉印,脚踩青龙"的谢氏家训图,历经几百年沿革流传,至清雍正时已成为全家信奉的传家之宝。

二、雍正啼哭不止奇遇

自雍正皇帝降生于世那日开始,便注定了他与谢氏家族的一段非同凡响的渊缘。当康熙皇帝的龙嗣雍正呱呱坠地之时,皇宫上下悬着一颗心。谁知这皇嗣却哇哇大哭,哭啼声穿透云霄,震耳欲聋。太医们给予汤药、熏蒸、推拿,种种手段无一奏效。御医束手无策,大有丢了脸面的忧虑。

就在此时,一名老旧的太医被请到龙孙榻前,他久经沙场,阅人无数。仔细诊视片刻,他突然进言道:"陛下,恕不远求药石,不若亲自设法。"康熙皇帝心下疑惑,老御医继续说:"前者龙体至尊,映照众生;今者龙嗣初生,嚎哭不止。或有一女子,手托玉印,足踩青龙,方可止止啼声。"闻言,康熙皱眉沉吟,他心有戚戚,却也抱有一线希望。遂命亲信多人分头出城,寻找那手执玉印,足踏青龙的女子。

雍正出生时大哭不止,太医:赶快找“手托玉印,脚踩青龙”的女人

太监们奉旨在城中外寻访,跋山涉水,几经周折。其中一伙跋涉至黄各庄村,忽见村中一妇人手执一白象,正在田垄上行走。太监们急步上前,仔细一看,她左手托着一方白璧玉印,右脚正踩在路边一处青石之上,青石上雕刻着一条盘绕的青龙。这正合御医先前所言,太监们喜出望外,急忙将这妇人带回京城。

回至皇宫,康熙已在龙孙闺房外等候多时。妇人方一现身,雍正的啼哭声竟戛然而止,旋即开怀大笑,欢欢喜喜。康熙大喜过望,重重有赏,立刻命人将这妇人优先安置。经查,这妇人乃是黄各庄村谢氏世家的一位远房妾室,名叫谢氏,乃一贫寒妇人。见状如此反常,谢氏自己亦大惊失色,被人禀报后竟成为雍正龙嗣的乳娘,从此在宫中优渥供奉。一时间,京城里外无不震惊,只因雍正皇帝的乳娘竟是一村妇而已。而这所谓"手托玉印,足踩青龙"的妙法,亦令人啧啧称奇。

三、谢氏三世修来缘分

谢氏本是普通农家女,命中缘分竟与雍正大帝如此紧密相连,实在来自一段不平凡的因缘际会。追溯上几世,她的曾祖父谢文贞乃是一位道行高深的藏密僧人,在阴曹地府曾立下了不世功勋。

据相传,当年谢文贞参禅于川西一处深山中的密宗道观。道观周遭云涛环绕,植被苍郁,风光旖旎。有一年,天降大旱,民不聊生。文贞禅定中梦见阎王爷召见,命他护佑山野,救助黎民。文贞遂舍去道袍,只身入山,运足渡世慈悲,历时数月,终令当地雨泽重归。旱民获救,万类洁然一新。阎王爷亲自临幸,褒奖有加,授予文贞一枚"恩泽印"。而此印,正是谢家世代相传玉印的前身。

文贞终老于此,临终前将恩泽印交予嫡孙,叮嘱其一定要"承家求福、饮恩食德"。他的后人谨遵训诲,勤勉为民。及至孙谢克让一世,与湖南游僧道一结缘。道一看中克让,授其以龙文秘术,助他镌刻恩泽印铭"谢家训言"。并建议他将家藏龙石印证于此,庇佑子孙,从此始有"手托玉印、足踩青龙"的美谥。

子孙相承,至谢大成一世,他正直勤俭,富者不侈。后生谢氏,乃大成妾室,家道中落,遭人白眼。有一年她遵从公婆举家祭祀,不意竟成"托印运龙"的重要一环,从此谢家人丁兴旺,她也得以荫庇宫中。由此可见,谢家上下三世的德行积淀,悉皆注定了雍正与谢氏之间的不解之缘。

前世今生,谢氏成为雍正的乳母,实为三世修来的一段因果。虽然出身寒微,却得圣上亲自将她从农家小院中捧至紫禁城内;她亦竭力呵护龙嗣,视同亲生。宫中赏遇自不待言,连年俸禄,陪嫁巨资,加之谢家的勤俭传家,可谓是富可敌国了。直到雍正继位,她的儿孙后代更是世袭封爵,享有子孙荫庇。唯恐这份佛缘仙遇,无怪乎她后来被封为"恭勤夫人",与雍正缘定祯祥,实为一段旷世之谜。

雍正出生时大哭不止,太医:赶快找“手托玉印,脚踩青龙”的女人

四、雍正敕建永陵龙塔

康熙七十六年,雍正即位,次年他立刻着手建造一座宏伟的园陵工程。这就是后来的圆明园、长陵的前身。在园陵建设之初,雍正有个独特的用意,那就是要在陵园中心塑造一座气势磅礴的龙形陵墓,以彰显帝王之尊。

工程筹备之时,雍正御准方案,指定陵墓要雕龙作形,傍山而建。建陵地点选在西郊香山脚下,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香山上气贯长虹,终年云雾缭绕;山麓下有一汪潭水,名唤"仙人掌"潭,水质清澈见底。雍正打算在这里营建一座主陵,外形雄浑高峻,气象万千,成为长陵的龙身;而那仙人掌潭,则将它开凿加深,作为主陵的龙眼。一座帝陵,规模有如真龙盘踞山间,气势非凡。

建陵工程使用了大量石料和人力。雍正在京畿多处山场,采石取料,铺就陵基路径。沿路皆是盘山曲折,小路错综复杂,颇有"龙行树上"的意境。至今香山西麓,仍可见当年遗留的一处古石场,号称"龙潭石窟"。据说,后来修建颐和园,也取材于此处。

雍正出生时大哭不止,太医:赶快找“手托玉印,脚踩青龙”的女人

而龙潭更见神奇。工部将仙人掌潭疏浚加深,取名"熙春潭"。当初,潭水清浅,只容小舟泛游。工人凿深十余丈后,竟发现潭底有一个天然洞穴,贯通至香山山顶。据考证,此洞穴应是香山熔岩时期遗留下的天然空穴。工程师临机应变,将洞口扩凿,从内部接通山腹,使之成为一条地下暗河。从此,庞大的熙春潭上,有一汪清水直通山腹,潭水下涌如注,神奇无比。清代赞颂者称之为"龙游九曲"的奇观。此时,整个陵园的主体雏形已现,龙身龙眼,一应俱全。

工程后期,雍正又在附近营建多座园林景观,如二十八景和四十景畅游道。到处雕栏画栋,假山流水,情景交融,使陵园内外相得益彰,格调高雅。后人赞赏此陵工程,称之为"无可比拟的杰作"。陵园营建过程,延至雍正驾崩,由乾隆帝接着运作,定名为"永陵"。这座龙陵陵园,也因此名垂青史,成为雍正帝王气象之代表。

五、谢氏龙文托梦纳谕

雍正驾崩后,乾隆即位。他不忘先帝遗志,将永陵陵园工程推进到了最后阶段。不过,陵园中心主陵的龙形陵墓,却一直无法成型。经年累月,建造技术堪忧,加之山体本身的自然条件复杂,终未能按照原定的规模来施工。

一日,谢氏乳母入谘,她对乾隆皇帝叩谢道:"臣妾托生自雍正皇上,母仪门生,有几分三世缘法可资利用。"乾隆皇帝闻言大喜,随即恭敬有加地命谢氏道出缘由。谢氏遂言:"臣妾家世祖上留有一部'龙纹大典',系龙族造化秘笈。当年雍皇帝温纳臣妾,有意从中汲取养生造化之法。今大典仍在,不知陛下可有渴仰之意?"

乾隆皇上自幼钻研龙族祖训,自是对"龙典"无比渴望。他立即恭请谢氏启蒙指点。谢氏遂命家人自藏匿之处取出龙印玉册。这龙印乃是雍正钦赐,上书"龙印永矩",字迹遒劲。谢氏捧读龙典,遥指永陵说道:"陵园大有规制,正应'龙纳龟舍,托妇有灵'之理,方为至善。龙舍乃八供阵法,阴阳精微,不可率尔为之。然今世有缓,陵园尚可东向调正。"

雍正出生时大哭不止,太医:赶快找“手托玉印,脚踩青龙”的女人

次日清晨,谢氏遵照龙典指点,亲自列阵香案,命宫人执火种。正要行事,一阵风起,飘落一叶黄花,正堕谢氏案头。谢氏猛地心有所感,遂停手凝思。半晌之后,她对宫人说:"我因黄花折现,今应断龙神梦。"言毕,她随即盘膝沐浴,焚香勿扰。

至夜半,谢氏确有所梦,乃龙神真形现身,依稀记得是一条通体碧绿的青龙。龙神在梦中对她分毫指点,言简意赅,大意有三:一为永陵定向;二为规矩设计;三为龙体造型。及至天明,谢氏将这梦境如实呈奏与乾隆皇帝,乾隆览诵之后,顿时拍案叫绝,对工部有关负责人说:"朕今有龙神谕梦,永陵安放已定,你等随朕亲征永陵,一并落实!"

就这样,整个永陵工程最终在龙神谕示下,获得了最完美的施工方案和落实。及至大工告成,永陵的整体造型恢宏大气,气象磅礴,莫不令人仰止。工部等人亲身见证了乾隆朝得龙氏遗妙的种种过程,无不惊叹龙典的神妙莫测。后人凭吊永陵,赞美这座陵园为"气吞群陵"之作,正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