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判死刑,没想到177名师生求情

作者:山川

复旦投毒案的思考

2014年,一起发生在象牙塔内的投毒案震惊全国,将原本前途无量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走上犯罪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动机,让177名复旦学子联名为他求情?这起案件的背后又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20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判死刑,没想到177名师生求情

从天之骄子到阶下囚

林森浩,一个出生寒门的农家子弟,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考入了国内顶尖学府——复旦大学,在旁人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寒门学子的榜样,是未来充满希望的医学新星,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20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判死刑,没想到177名师生求情

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林森浩依旧保持着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不仅如此,他还担任学生会干部,热心帮助同学,与师长关系融洽,是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代表

20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判死刑,没想到177名师生求情

就在他即将硕士毕业,步入人生新阶段的时候,一起投毒案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他亲手将剧毒的化学物质注入室友黄洋的饮水机中,最终导致黄洋因中毒不治身亡

玩笑?报复?还是扭曲的心理?

案件曝光后,社会各界一片哗然,人们无法相信,一个如此优秀的青年才俊,竟然会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而林森浩对于自己犯罪动机的解释,更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他声称,自己只是想和黄洋开个“愚人节玩笑”,并没有真的想要杀死他

20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判死刑,没想到177名师生求情

这样的说辞显然无法令人信服,从案发经过来看,林森浩的行为明显经过了预谋和策划,他特意托人从实验室获取了剧毒化学物质,并在案发后刻意隐瞒真相,延误了黄洋的最佳治疗时机,如果仅仅是“开玩笑”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20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判死刑,没想到177名师生求情

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林森浩与黄洋之间积怨已久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据了解,黄洋性格开朗外向,但说话做事有时不计后果,经常拿林森浩的家庭背景开玩笑,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称呼他为“屌丝”

对于出身贫寒的林森浩来说,黄洋无意的玩笑话却像一把把尖刀,深深地刺痛了他的自尊心,长期压抑的情绪最终在“愚人节”这天爆发,他决定以牙还牙,给黄洋一个“教训”,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时冲动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无法挽回的后果

生命的重量与法律的尊严

案件审理过程中,177名复旦大学师生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林森浩从轻处罚,他们在信中列举了林森浩的种种优秀表现,认为他只是一时糊涂犯了错,罪不至死

20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判死刑,没想到177名师生求情

这份联名信,一方面体现了师生们对林森浩的惋惜和同情,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社会对于“人才”与“法律”之间关系的思考

20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毒死舍友判死刑,没想到177名师生求情

诚然,林森浩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曾为社会做出过积极贡献,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即使是拥有“天才”光环的人也不例外

最终,法院经过审理,认定林森浩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这起案件的判决,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警示着每一个人,要珍惜生命,敬畏法律,不要让一时的冲动,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起案件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