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夕凉恰恰好溪行——咏夏至古诗词赏析(三)

作者:川雪诗词苑
夕凉恰恰好溪行——咏夏至古诗词赏析(三)

夕凉恰恰好溪行

——咏夏至古诗词赏析(三)

王传学

夏至时节正是江南的雷雨季节。南宋诗人杨万里晚年隐居南溪之畔,夏至日这天,雨过天霁,空气清新凉爽,诗人与朋友沿溪而行,写下了《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描述了夏至雨后黄昏时,他与朋友在溪边漫步的情景,展现了独特的夏至风光:

其一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其二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其一》主要描绘了傍晚时分暗淡幽微的残照,以及雨后奇幻瑰丽的山色。

前两句“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说的是西山已经变得暗淡无光,但东山仍有一抹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与白居易的千古名句“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钲(zhēng)”,本是一种古乐器,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太阳。“一抹”两字用得极好,它表达了东山夕阳照耀下景色的精致、柔美和短暂。由于西山已经变得暗淡无光,而东山的夕照只有一抹,暗示了余晖的存在时间很短。这种短暂的美,让人觉得更加珍贵和美好。

后两句“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山峦颜色的变幻多姿。

“片子时间”,形容时间的短暂。这两句诗形象的描绘出雨后黄昏天空的颜色变化非常迅速,忽而黄色,忽而紫色,最后全青。“青”在古诗中不仅有“绿”的意思,还有“黑”的意思,比如说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全诗用简洁而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夏至雨后傍晚时分山峦颜色的绮丽绚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神奇美妙的感慨和喜爱。

《其二》主要写归途中的所见所闻。

首句“夕凉恰恰好溪行”,夏天傍晚,雨过天晴,诗人和好友沿着溪边散步,神清气爽,恬然自适。“恰恰”二字用得好,体现出诗人惬意的心情,

次句“暮色催人底急生”,写天色越来越暗,诗人的内心开始变得焦急,可能是因为他和好友陶醉在夏至雨霁的美丽夕景中,不知不觉间时间很晚了,他们得赶紧回家了。这里就写得很有起伏,将内心的感受由愉快转为焦急。

三、四句“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紧承上句,写诗人归途中的见闻。行到半路,正在鸣叫的青蛙听到路人的脚步声,停止了鸣叫,显得更为幽静。路边茅舍中灶里燃烧着柴火,隔着篱笆闪烁摇曳。“松火”指的是燃松柴的火,与次句的“暮色”遥相对比,使得画面明暗相映,层次更加丰富。

这两首诗都蕴含着杨万里对大自然的仔细观察和体悟,将夏至雨霁后的暮色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夕凉恰恰好溪行——咏夏至古诗词赏析(三)

夏至之时,农事已忙碌得差不多了。秧已插好,田野间青绿一片,既充满了生机,又分外宁静祥和。南宋诗人洪咨夔的《夏至过东市二绝》,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情景:

其一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其二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这是诗人因直言被弹劾落职、居家七年时期的作品。淳朴简单的田园生活,抚平了诗人受伤的心灵,重新唤起生活的勇气,拿起笔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夏至田园诗,让我们见到了南宋乡村最美的人间烟火。

夏至这一天,诗人从东市经过。只见秧田里已插满了碧绿的秧苗,雨过天晴,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南风送来清凉,只见一个放牛的孩子,全身穿着寓意太平的衣衫,手里牵着从牛鼻中穿过的牛绳,横坐在牛背上,悠然地从草地上穿行。

第一首诗侧重描绘了一幅牧童牧牛图,刻画了牧童的悠闲自在。说明到了夏至,夏种农忙已基本结束,农村呈现出一片悠闲祥和的氛围。

第二首诗写夏至东市的优美环境。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形象地描绘了东市的优美风光。这里有溪水、绿阴、人家,宁静朴素,与世无争,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涨落”的不仅仅是“平溪”,还有不可捉摸的人生。繁花落尽见真淳,潮水退去见泥沙,只有回归本真,回归内心安定,才能感受周围景色的变化,感受点点滴滴的美好与感动。

“绿阴两岸市人家”,一水流过,白沙露出,两岸绿阴掩映之下,是诗意繁华的东市与人家。“绿阴”点出了节气特点,“两岸市人家”,显示了东市的富庶与繁华。

“晚风来去吹香远”,傍晚时分,悠悠南风吹来了阵阵清香,一个“来去”,写出了夏至南风的悠闲自在,也道出了是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吹香远”,通过嗅觉描写,将诗人心旷神怡、花香沁人心脾的神态表现了出来。

“蔌蔌冬青几树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听觉,写出了夏至的安宁静谧。陶醉在香风美景中的诗人,忽然听见冬青树发出的“簌簌”声响,这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诗人进入到一种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意境中了。

夏至时节,感受夏至一阴生、感受乡村美景、感受大自然变化的同时,更要关注内心的变化。只有心情好,一切才会好;只有心情美,一切才会美。

夕凉恰恰好溪行——咏夏至古诗词赏析(三)

夏至在宋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常会引起人们对生活的反思。北宋诗人苏辙在《夏至后得雨》一诗中,回顾过往,反省自身,领悟天意,有着独特的感悟: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元祐六年(1091)苏辙拜尚书右丞,次年升任门下侍郎。哲宗亲政(1093年),苏辙落职知汝州,复责雷州安置。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苏辙在颍川定居,大观二年(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从诗中“夺禄十五年”可知此诗约作于1108年复职前。

苏辙在颍川,因感于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绝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此诗就是 诗人见夏至节气后下雨,而生发的对于天意、人事的感悟。

前六句为第一层,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诗人认为,老天不会让人永远贫穷,干旱久了,雨就来了。春天麦田干旱了,春雨就下下来了,夏天禾苗干枯了,大雨就降落了。如果一年中春夏两季都缺少雨水,收成就要减少,粮仓的粮食就见底了。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天时与人事之间关系的一种看法:物极必反,辩证统一 。

接下来六句为第二层,诗人回顾十五年来的贬谪生涯。诗人说,自己仕途不顺,处境艰难,生活困苦。幸亏老天给予自己活路,在颍川河边置有田地。十五年来虽然俸禄减少,也不致挨饿。我身体不好,无力亲自耕种,还能享受田地的收获,自己觉得很惭愧。

十五年的贬谪罚俸,让诗人的身心俱疲,处境艰难,生活困苦。幸好诗人在颍川置买了一些田地房产,才不至于挨饿受冻。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表现诗人内心的反省与感慨。诗人觉得自己的功夫都用在治理家室之中,逐渐放弃了原来养成的好习惯,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行为。诗人感叹:久久养着这个身体却没有发挥作用,是没有识破老天的心意吧。

在这个夏至时节,诗人回顾过往,反省自身,领悟天意,有一种有才无处使、难于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