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图像以何叙事

作者:贴近地面飞行

  读图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西方思想史上语言学转向往图像转向的生成,并使当代文化的重心从语言转向了图像。图像叙事研究因而在学界浮现,并迅速成为全球性的学术焦点和热点。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图像的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研究”(20BZW027)从学理和案例两个维度对图像的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展开了系统梳理与学理阐释。

图像以何叙事

  图像是一个视觉形象客体,也是一个视觉形象隐喻,看似被普遍认同的视觉观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悖论性话语深渊。在图像叙事的逻辑展开中,图像并非仅仅提供理解世界的透明视觉窗户,它是充满叙事隐喻的视觉表征机制,有着自身的意识形态建构,应当透过图像的“可见性”视象去寻求隐藏其后的“不可见性”隐喻。对图像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的解读,是解读读图时代视觉秩序的学理依据和理论资源。

  图像学与图像学研究

  在西方思想史上,图像学(Iconology)概念在词源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Iconology的后缀olgy源于希腊文logos,指思想和理智。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图像艺术。布克哈特在他的文化史研究中,将图像史视为历史研究的一种视角,试图从图像中解读历史,达到“以图证史”的目的。

  图像学概念最早出现于1593年里帕论及文艺复兴的《图像学》中,该书附有插图,用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在里帕那里,图像的解释方式并非现代的图像学概念,书名Iconologia也有图像志的内涵,即针对图像及徽志的解释,甚至包含类似解释性的百科全书式条目。贡布里希将里帕的研究归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传统之中,认为里帕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隐喻来进行视觉定义,而里帕赋予视觉形象独特的含义,且这些含义与古典时期的著作相关联。

  在18世纪之后的思想史中,图像学逐渐从里帕的象征形象手册转变为研究象征形象的名称。受里帕的影响,瓦尔堡将图像志研究方法运用到对艺术作品的阐释中,他将艺术品主题的来源从神学文学作品和祷告文拓宽到神话、科学、诗学、历史、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领域,这便是图像学的雏形,因此,瓦尔堡也被学界誉为“图像学之父”。瓦尔堡的研究方法被他的后继者们所接受和继承,如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都围绕瓦尔堡的研究对象展开了深入分析。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图像学的研究方向发生转向,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图像本身,图像学研究逐渐扩展到文学、哲学、艺术、文化等领域,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米歇尔在20世纪末挑战了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提出“批评的图像学”概念,希望实现对形象本性及视觉理论的研究。布雷德坎普提出图像行为理论,关注超越历史的图像叙述史,他赋予图像生命,期望回到鲜活的图像本身,从艺术史的角度建构图像的生命力和主体性。

  图像叙事及其模态

  从宽泛的意义来看,图像叙事是指以图像符号为传播媒介和传播载体的一种叙事表达,即以图像符号作为工具或手段来表情达意和传播信息。图像叙事是一种可视性叙事。图像的视觉性和形象性赋予了图像可视性特征,使图像作为一种被观看的证据出现在文本中。图像叙事是一种“在场”的言说,强调视觉性的在场感。图像也是一种空间性叙事。在图像的叙事中,空间的多维性可以共时地呈现出来,呈现在观者面前就是一个个视觉化的客观图像,图像叙事在叙事媒介上的直观性,使观者不需要建构相应的形象,而只需要依照视觉的直观认识来理解和解读。图像还是一种非线性叙事。图像可以单独表意,每一幅图像都是非线性符号。在图像叙事中,图像意义呈现出发散性特征,视觉能指可以在几个向度上同时延伸,观者在不同的接受点上感受和认知对象。

  在人类文明史上,图像叙事一直备受关注。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彩陶、石器、玉器、青铜器上的装饰和铭文,岩画和洞穴壁画等,就承载着符号指称性的叙事功能。在西方艺术史上,古希腊时期的陶绘承担了对《神谱》《荷马史诗》的叙事和解释。中世纪手抄本中的图像是为了帮助不识字的大众更好地阐释和表征宗教教义。中国古代,《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和《尚书中侯·握河纪》“河龙出图,洛龟书灵,赤文绿字,以书轩辕”的表述,也涉及图像叙事话题。魏晋时期,顾恺之基于《女史箴》《洛神赋》创作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都是图像叙事的个案。汉代王延寿曾描述图像的叙事功能:“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乏丹青。千变万物,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文考赋画》)宋人韩拙也高度认同画的叙事功能,认为“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至奥,显日月之不照”(《山水纯全集·序》)。

  图像以何叙事,涉及图像的叙事模态分析,这也是解读图像叙事及其话语隐喻的关键和首要问题,可以从再现叙事、表现叙事、互图叙事三个层面展开具体分析。再现作为一个基本美学范畴,一直随着西方美学与艺术观念发展而变化,这个范畴在图像叙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现常指通过以特定方式呈现A物(如一件作品)来表征或指涉B物(现实),在图像的再现叙事中,图像符号能够形成一种图式,形成特定的符号指称性。图像的表现叙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图像对主体情感的表现、图像对特定文化观念的表现。前者强调图像所传达出来的具身性经验;后者指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图像符号会将能指和特定的所指联系在一起,形成图像符号约定俗成的象征性。互图(inter-image)也是图像叙事的一种模态,主要指构成图像的诸形象的间性关系,如镜像叙事和画中画等。梳理图像叙事的诸种模态,对其内在叙事机制和情境展开思考,可以更好地回应“图像以何叙事”这个问题。

  对图像叙事展开研究,从横向的层面来看,可以对图像叙事的细节展开解读,这是对图像表层叙事的关注,如瓦尔堡对波提切利作品的解读,潘诺夫斯基对《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的解读,等等。从纵向的层面来看,可以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话语表达,如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图像叙事强调象征隐喻,现代主义绘画图像叙事强调主体表现,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图像叙事强调对生存哲理的思考,等等。从不同的维度解读图像的叙事话语,可以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的关系,以及图像符号指称功能背后复杂话语隐喻的反思。(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