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作者:文旅北京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三宝

城市

记忆

北平奇遇记

多有意思的故事,

多么北京!

1939年,

美国作家玛丽安·坎农·施莱辛格

为北京写下的小书《三宝北平奇遇记》,

在85年后,

依然会令读者发出如此由衷的感叹。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和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一样,三宝这个小家伙也是来自北京边上的平原村庄。这一天,跟着爸爸到城里卖粮。首次进城的三宝跟爸爸走散了,也因此有了很多奇遇:在面摊儿上白吃了一大碗热汤面,在小胡同里遇见了捏面人的手艺人,逛了隆福寺庙会,吃了糖葫芦,最后,历经曲折的三宝和爸爸团聚,还带了一只漂亮的大龙头风筝回家。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书中插图

时光回到85年前,三宝这一路所见,正是作家自己在北京的所见,也是她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北京。

《三宝北平奇遇记》只有110页,薄薄的一本小书,让小布站在当下的北京,看到了85年前的北平。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书中插图

一座城市有自己的情致,有她最好玩儿、最令人眷恋的内涵。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BEIJING

01

带个面人儿回家

三宝遇到的面塑艺人在胡同里捏着各种戏剧人物、飞禽走兽,吸引着小孩子们,三个大铜子儿就能买。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图为老北京手艺人在街头捏面人的场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今天,面塑技艺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八方游客游北京之后乐于带回故乡的“北京礼物”之一。

据说,面塑起源于中国传统面食制作,早在唐朝,民间制作“面鱼”“面羊”“花饽饽”等用于节庆和祭祀。聪明的手艺人渐渐从中发展出面塑技艺,千余年来屡屡完善,传承不绝。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图为庙会上卖面人儿的老艺人把捏好的面人儿插在前面的木架上,敲着糖锣招徕孩子们。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北京最有名的面塑艺术家要数“面人郎”家族。2022年冬奥会期间,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在人民大会堂体验面塑制作时的视频一度火遍全网。为他制作面塑“冰墩墩”的郎佳子彧,是“面人郎”家族最年轻的传承人。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95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自幼受家庭熏陶,三岁与父亲郎志春学艺,至今逾20年,励志传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艺术。来源:北京日报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在人民大会堂体验面塑制作。来源:央视新闻

BEIJING

“葫芦儿,冰糖的”

02

三宝生活的时代,冰糖葫芦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叫卖的零食之一。远远听见吆喝:“葫芦儿,冰糖的……”小孩子的馋瞬间被勾起来。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胡同里卖冰糖葫芦的小贩。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冰糖葫芦在古都小吃江湖里占据着“符号美食”的地位。不尝尝冰糖葫芦,不能算“吃到”了京味儿。简单说来,冰糖葫芦是将各种果子用竹签串起来,蘸上熬透的麦芽糖稀,糖稀干了,果子被“冻”在竹签上,仿佛一串小葫芦。

北京最经典的冰糖葫芦用的果子是山楂。初冬,正是山楂最好吃的时节,也是冰糖葫芦的“最佳赏味期”。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民国时期,京城街头卖冰糖葫芦的摊贩。来源:中国档案报

BEIJING

03

逛庙会

庙会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是一项商事盛会。包括隆福寺、白塔寺、护国寺、土地庙和花市在内的老北京的“五大庙会”曾经十分出名,其中隆福寺庙会规模最大,也最热闹。三宝在这里找到了走散的爸爸,也在庙会里看花了眼。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护国寺庙会(选自盛锡珊《老北京市井风情画》)。来源:北京市方志馆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1939年的北京庙会(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老北京述文 风物民俗》)。来源:北京市方志馆

现在的北京人仍然喜欢逛庙会。每年春节,各种庙会活动不胜枚举。在北京逛春节庙会,是领略北京民俗、品尝北京美食、购买民间手工艺品的好机会。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2024年春节,北京各处庙会热闹非凡。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BEIJING

大扎燕儿飞上天

04

“大扎燕儿”,是北京孩子对风筝的统称。小学课本里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样的诗句,纸鸢,是风筝的雅号。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清明上河图》中放风筝的场景。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老北京人讲究在清明节后放风筝,争奇斗艳的“大扎燕儿”满天飞,是春天一景。买风筝,也是逛庙会的乐趣之一,三宝就买了龙头风筝。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老北京庙会上的风筝摊儿。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风筝制作技艺也是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说,传承至今的“北京曹氏风筝”还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关。曹雪芹留下的《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统记载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难怪大师把宝玉和姐妹们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情景写得那么活色生香。

城市记忆|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来源|北京发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