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斯克点燃万亿市场,资本争抢华为“天才少年” 

马斯克点燃万亿市场,资本争抢华为“天才少年” 

腾讯新闻深网

2024-06-26 11:52发布于北京腾讯新闻《深网》栏目官方账号

马斯克点燃万亿市场,资本争抢华为“天才少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丨安然 

编辑丨薛芳

出品丨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5月,特斯拉放出了其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拿取电池,放进电池槽中排列整齐的视频。4月底,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人形机器人“天工”,它能够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今年2月,国内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工厂,开启了“打工生涯”。

人形机器人似乎正在从科幻加速奔向现实,马斯克在2024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预判,“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预计达到100亿-200亿。特斯拉目标年产10亿台,占据市场10%以上份额。其成本控制在1万美元左右,售价预计2万美元。”

而在三年前,2021年8月马斯克在AI DAY上首次提出人形机器人Tesla Bot的概念。一年后,身高5尺8寸(约1.73米)人形机器人原型机——Optimus(擎天柱)就在特斯拉AI日上亮相。

而这距离日本早稻田大学推出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机器人 WABOT-1已经过去了约50年。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后,AI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ChatGPT点燃大语言模型浪潮后,行业就意识到人形机器人蕴藏巨大潜力。生成式AI可以让机器进一步理解图片、视频甚至是空间。理论上,行业已经看到了LLM(大语言模型)重新赋能机器人赛道的工程化路径。”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集团合伙人王光熙对《AI光年》表示。

一时间,AI软件厂商、核心零部件厂商,传统汽车、家电厂商、一批创新型机器人本体公司,都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市场。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19年至2024年6月,大陆机器人领域新成立公司50万余家。其中,在2023年之后成立的就有20余万家。

即便AI给当下人形机器人行业加了一把火,但有参加过今年日本ICRA大会(IEEE 国际机器人和自动化大会)的投资人对《AI光年》透露,“作为展示行业前沿技术和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ICRA大会在如何工程化解决运动规划、肢体协调等众多主题方面都没有形成共识。”

马斯克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行业内也称人形机器人为具身智能,或有AI能力的复杂形态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相比,这一轮的人形机器人浪潮的重点不是机械化和自动化,而是生成式AI和智能泛化。

如果说,在生成式AI+具身体验让世界看到了物理智能的希望,那么埃隆.马斯克入局机器人产业则让行业看到了具身智能工程化落地的可能性。

“人形机器人现在这么火,一是马斯克在做,二是 AI。”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 晚点LatePost》时表示,“马斯克做之前,这个方向已经到低谷期。我也没听说有人要买(人形机器人),圈子里都是悲观态度。”

在人形机器人过去近50年的发展史中,人形机器人虽然已经有了两只手、两条腿、不同的身体关节,并具备简单的肢体控制系统、视觉系统及对话系统等,但这些机器人都是依据人类提前设定的程序在运作。

2011年3月,东京地震引发的太平洋海啸造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灾难。为检测事故后当地的辐射水平,日本政府派出机器人赶到现场。面对核电站内部高低不平的地形,被辐射破坏了电路的机器人很快就自身难保。几个月后,福岛变成了机器人的墓地。

汽车厂商本田临危受命,派出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阿西莫”(ASIMO)到现场。这位曾指挥过底特律交响乐团、并多次走上电影首映式红毯的“机器名人”,和其他被派往福岛的机器人一样,在救灾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

即使是波士顿动力2013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Atlas(阿特拉斯)已经能完成在仓库里堆放箱子、360度旋转、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但本质上它还是根据人类预制的路径、在可控环境内完成指令。

但现在AI改变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颓势和沮丧。2023年前后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星动纪元、月泉仿生、加速进化等一波创新型机器人本体公司,老牌机器人公司优必选科技、新能源汽车小鹏等也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技术的跃迁显然也点燃了资本的热情。红杉中国、高瓴创投、联想创投、经纬创投、源码资本等投资机构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6月,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次数分别为110次、202次、451次、517次、465次、215次。聚焦到人形机器人领域,据《AI光年》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以来,公开的融资就有15起。

马斯克点燃万亿市场,资本争抢华为“天才少年” 

从全球市场增速看,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62.7亿元,2024年保持30%的增长率,2028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达到1375.38亿元,2035年将成长为万亿市场,市场规模达到11550亿元。

当下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

2023年2月成立的智元机器人在1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5次融资,成为创投圈年度最火爆人形机器人项目之一。事实上,智元机器人彭志辉在2023年创业之初就成为了资本最炙手可热的追逐对象。

和彭志辉有过接触的投资人对《AI光年》透露,“2023年5月,智元机器人完成第二轮融资时,还没有出机器人demo,但此时估值已经达到了10亿元了。”3个月后,智元机器人首个机器人“远征A1”才正式亮相。

彭志辉有90后“天才少年”之称。2018年,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毕业后进入OPPO研究院AI实验室,担任算法工程师。2020年,入选华为公司“天才少年计划”,从事AI边缘异构计算研究。2022年底,彭志辉离开华为,与上海交大教授闫维新共同创办智元机器人。前者负责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后者负责人形机器人的“身体”。

2023年上半年,就在百度风投、经纬创投、高榕资本等一众资本争抢智元机器A轮融资时,王光熙团队正在推进对逐际动力的Pre-A轮投资。

“我们也看过智元机器人,但我们想进入时已经有点贵了。这一波人形机器人领域有不少投资AI和互联网的投资人在看,他们会把互联网的思维带到硬科技赛道里,建立资本、投资人圈层的壁垒,快速解决战斗。”王光熙对《AI光年》表示。

与彭志辉类似,这波新入局具身智能赛道的创业者普遍有两个特点。一是年轻,不少是创业者是90后。比如,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星动纪元的创始人陈建宇、松延动力的创始人姜哲源都是90后。

“过去机器人创业者可能是做控制出身的,做自动化出身,做机械出身,而具身智能涉及的技术元素和领域比较综合,需要有软件、视觉、AI、硬件、产品及懂行业和应用的跨界人才。想在传统机器人赛道找到现成的“老兵”把具身智能这件事做好很难。”王光熙对《AI光年》解释。

二是都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投资机构前期接触机器人领域创业者的典型路径是学校。

王光熙透露,自己能结识星动纪元的创始人陈建宇,是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教授刘云辉介绍的。“我通过刘教授认识了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sayoshi Tomizuka教授。Tomizuka教授是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先驱,陈建宇算他的关门弟子。”

马斯克点燃万亿市场,资本争抢华为“天才少年” 

当下,整个人形机器人领域尚属早期,业界的关注点仍在谁能实现机器人的智能泛化能力上。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

即便如此,现在普通大众可以拥有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发布的人形机器人G1标准版已经把价格降到 9.9 万元人民币,比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目标售价(2万美元)还低。

对于宇树科技G1的售价,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对《AI 光年》解释,“GI标准版是具有完整框架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但灵巧手、算力模组方面需要进阶配置,这对其成本控制起到了一定帮助。GI的低价有利于人形机器人走向更广泛的用户视野,是否迎来爆发点还需要看实际落地应用情况。”

“现在行业没人关心特斯拉即将推出的机器人demo到底卖多少钱。大家的关注点是新出来的机器人有哪些智能和场景泛化,比如用11、12个自由度灵巧手去做精细化的事情。等未来规模化量产后,大家才会关心人形机器人的价格。”王光熙认为。

查看原图 37K

  • 马斯克点燃万亿市场,资本争抢华为“天才少年” 
  • 马斯克点燃万亿市场,资本争抢华为“天才少年” 
  • 马斯克点燃万亿市场,资本争抢华为“天才少年”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