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多家银行调整大额存单产品发行,利率下调,投资者如何应对?

作者:中研普华研究院

关注头条号“中研普华研究院”,私信回复“免费报告”,即可获取一份免费报告,速速来取!

多家银行调整大额存单产品发行,利率下调,投资者如何应对?

中研网

多家银行调整大额存单产品发行,利率下调

近日,多家银行对中长期大额存单产品进行了调整,暂停了三年期和五年期大额存单的发售,并且部分银行已经很难找到半年期及以上的大额存单。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减少新发额度上,还体现在大额存单利率的下调上,其中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利率已从过去的“3”字头降至当前的“2”字头。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此表示,大额存单发行收紧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利率下行和银行资金成本管理的需要。他指出,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市场利率整体呈现下行趋势,这使得银行在调整大额存单发行利率时不得不考虑成本因素。

同时,田利辉还提到,银行面临资金成本的压力,不愿意以较高的成本吸收长期存款。这主要是因为长期存款需要银行支付更高的利息,而在当前利率下行的环境下,这可能会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变化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对于那些寻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大额存单可能不再是最佳选择。其次,随着大额存单利率的下调,投资者可能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投资策略,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然而,对于银行而言,这一调整有助于其更好地管理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吸引和留住客户,如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等。

多家银行对大额存单产品发行进行调整,是市场利率下行和银行资金成本管理需要的结果。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对于银行而言,需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提高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债券市场近期表现较好,为固收类理财产品提供了稳定的收益来源。投资者对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良好表现给予了认可,进一步促进了理财业务规模的增长。近年来,居民的资产配置结构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房地产政策调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居民资金开始从地产投资中流出,转向以银行理财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产品。这一变化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带来了快速增长的机遇。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加强,银行将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加强产品审核和披露。这将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客户信任度,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据统计,2021年全年新发行产品中,城农商行发行数量居前,其中城商行发行产品占比40.2%;农商行发行产品占比28.3%;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占比16.3%;国有行和部分股份行因为成立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数量减少明显。从全年发行占比变化趋势来看,理财子公司发行占比逐步提升,12月理财子公司发行占比已达27.9%,较1月提升18.6pcts,占比提升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9.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较2023年底增长了2.49万亿元,已突破2022年中29.15万亿元的历史高位。这一增长与市场环境变化、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以及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2024年以来,权益市场逐步见底回升,含权类理财产品(包括权益类和固收+类)规模止跌回升,部分理财公司的含权类产品规模甚至有所增长。这与股票市场的行情密不可分,投资者对含权类产品的投资信心在逐步修复。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近年来持续保持活跃态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9.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较2023年底增长了2.49万亿元。这一增长与市场环境变化、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以及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竞争加剧与业务转型:

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传统大型银行作为市场主要参与者,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然而,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涌现,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面对竞争,传统大型银行不得不进行业务转型和创新,寻求更多的投资渠道,并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理财产品种类丰富:

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定期存款、货币基金、债券型理财、混合型理财等,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需求。这些产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险等级,从谨慎型产品(R1)到激进型产品(R5),风险逐级上升。

收益率和资产配置变化:

银行理财业务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10%的增长,资产配置也将得到优化。理财规模预计将达到31-32万亿,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下行空间也将缩小,有望回升到3.7%左右。债券、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的占比将回升,私募理财产品规模预计将提高,而股份行理财子将加快主题类理财产品发行。

理财子公司的转型与发展:

理财子公司将开始向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开始提升客户风险偏好、加快产品结构转型、提高权益投研能力建设以及拓展直销渠道。这一变化旨在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理财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市场结构调整:

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部分地方中小银行面临从“自产自销”到“代销”的转变。这一转变将影响相关银行的理财业务规模和结构,但也将为银行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风险管理加强:

在市场竞争加剧和监管政策收紧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银行和理财公司需要加强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确保理财产品的合规性和稳健性。

银行理财行业市场呈现出规模持续增长、竞争加剧与业务转型、理财产品种类丰富、收益率和资产配置变化、理财子公司的转型与发展、市场结构调整以及风险管理加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将共同推动银行理财行业的持续发展。

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和理财意识的提高,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

产品多样化与个性化:

银行将提供更多样化的理财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需求。这包括不同期限、不同类型(如固定收益、混合型、权益类等)的产品,以及针对不同客群的定制化产品。

净值化转型深化:

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步落地和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度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将进一步深化。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为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灵活的投资选择。

数字化转型加速:

数字化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银行将提升理财业务的智能化水平,优化客户体验,提高服务效率。

代销业务重要性提升:

在监管政策的影响下,部分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将加速向代销业务转型。代销业务将成为中小银行弥补理财业务缺口的重要途径,也为理财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风险管理持续加强:

在市场竞争加剧和监管政策收紧的背景下,银行将进一步加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等措施,确保理财产品的合规性和稳健性。

投资者教育深化:

银行将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提升投资者的理财意识和风险意识。通过举办投资者教育活动、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理财产品市场,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结合具体数据和信息来看:

截至2023年年末,存续理财产品共3.98万只,存续规模26.8万亿元。这一数字显示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庞大规模。

监管部门对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提出要求,在2026年年底前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这一政策将推动中小银行加速向代销业务转型。

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持续增加,反映了投资者对稳定收益产品的偏好。

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较大,且呈现增长趋势,体现了净值化转型的深化。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将保持稳步增长,产品多样化与个性化、净值化转型深化、数字化转型加速、代销业务重要性提升、风险管理持续加强以及投资者教育深化将是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

未来,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强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银行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确保业务合规。在政策引导下,银行理财业务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这包括规范产品的设计、销售、运营等各个环节,确保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未来银行理财行业市场将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在产品创新、数字化转型、政策监管等方面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银行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提升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要求,确保业务稳健发展。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

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关注头条号“中研普华研究院”,私信回复“免费报告”,即可获取一份免费报告,速速来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