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作者:不吃糖糖的球球aa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夏至以后的江南,仍然雨意融融,仿佛这是独属于江南水乡的特产。在朦胧幽软的境地里,人也沾染上了“江南味”。大部分人对江南的初始印象,是从文人雅士的笔下窥见到了一抹痕迹,于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气息便深深植入了人们心里。

从乌镇的枕水人家到“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下江南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旅行目光中,更是一份对江南水乡的美好想象。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繁花书房 | ©苏州吴江发布

今年五月初,作家金宇澄将自己故乡的金家古宅,打造成为“繁花书房”,重述“中金家弄”的故事。

当“繁花书房”具象在巷陌之间,也让黎里古镇这个隐藏在苏州的小众目的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在江浙沪地区,江南水乡处处见真,至于哪一桩古镇留有不同的江南风味,则留给看客一一细数了。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黎里古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处于江苏、浙江、上海交汇的金三角地区,与浙江嘉兴隔水相望。黎里之名的由来也写就了浪漫的诗性。因为古镇四面梨花常开,起初得名梨花里,后来古镇里有一位姓黎的官员,为古镇修路添砖,久而久之,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原有的梨花里改为“黎里”。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黎里古镇的古建 | ©图虫:刘剑伟

古镇中的明清建筑保存完好,“含桥量”极高,其中有8座古桥都来自明清时期。桥的设计形态各异,拱形与平桥都各有特色。不同于商业化的修旧如旧,黎里古镇是与岁月一同生长起来的小镇。明清时代的建筑和遗迹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人们来到这里,仍然可以近距离感受河埠头与缆船石上留下的历史痕迹。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黎里古镇内的桥梁 | ©图虫:高可爱Betty

当地人形容古镇“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这是因为黎里古镇廊棚相连,从元代开始,江南一带的商铺在河两岸日益增多,往来贸易众多,商家们便纷纷搭起廊棚,既为了遮风挡雨不影响正常营业,也寄希望为自家门面“打广告”招揽生意。因此,在黎里古镇,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廊棚,它们皆是历史的产物,刻画出一幅古代商贾云集的繁华画卷。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临河的街上都带着廊棚 | ©图虫:杰PHOTO

江南水乡,离不开与河流之间的连接。在此地生活的居民,以水为媒,撑蒿而行。在水船的摇摇晃晃间,也与外面的商贾、布坊、酒肆有了往来贸易。一进入古镇,有一条约六千米的河流,这便是当地人的母亲河——黎川。直到现在,大家还能看到沿河浆洗衣服的村人,她们或是拿着棒槌捣衣,或是在河边拧晒衣服。这是属于江南的生活图景。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黎川将整座古镇一分为二 | ©图虫:刘剑伟

古镇一共有115条弄堂,以黎川为轴,呈现鱼骨般的形状,第一次来到这里,在交错的叙事空间里,会捕捉到不一样的江南景色。由于这里鲜少人知,商业气息并不浓烈,甚至走在巷子深处,清幽感十足,会给人一种时空交叠的混合感。但反而因此,更能像一个当地人一样在这里citywalk,一步一景。逛累了倒也不急着返回,随意选一个河边的亭子坐下来,看摇橹船从面前缓缓划过,“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画面在这里就有了凭证。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江南人的饮食习惯多以清、鲜、淡为主。黎里古镇这座在岁月里留存下来的古城,却在低调含蓄的背后,拥有自成一派的独特气质。就连这里的地道美食黎里辣脚,只是听名字就让无数游客心下起疑,辣意似乎与江南风味很难衔接起来。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黎里古镇辣鸡脚 | ©江苏微旅游

走进任意一家古镇的卤味店,硕大一盆的鸡脚最为出众。虽名字有辣,但从配料里又能读出江南人的口味偏好。只需要简单的四样配料,糖、醋、小葱、老姜,这是江南人舌尖上笃定的鲜甜之味———纵然有辣椒、大蒜头、盐为佐料,仍然以甜为胜,在黎里人家,没有纯粹的辣与酸,它们总伴随着若有似无的甜味,交织其间。这下便对了,虽辣尤甜,是江南人对辣的口味折中。黎里古镇的辣鸡脚Q弹软嫩,走在两侧的小巷中,常能听到“阿要买黎里辣脚呀”的叫卖声。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黎里辣脚 | 苏州吴江发布

其实,黎里辣脚并非原创,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在外做生意的黎里人偶然吃过一次川渝地区的泡椒凤爪,大呼过瘾。于是回到古镇后,便按照泡椒凤爪的做法如法炮制,虽然复刻成功,但在以口味鲜甜为胜的江南一带并没有打出声响,感受到泡椒凤爪明显水土不服,老板便及时更新了口味。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将鸡爪倒进调配好的酱料中腌制 | ©汾湖发布

顺应着本地人的饮食习惯,融入甜酸的口感,原本浓烈的辣意得到了稀释与缓解,反而多了甜中带酸,酸里含辣的丰盛口感,从此属于黎里口味的辣鸡脚便应运而生。随着生意越来越火爆,这道外来小吃已经成为了黎里人心里的心头好。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改良后的黎里辣脚还能看到四川泡椒凤抓的影子 | ©苏州微生活

如果去到黎里古镇,还有一道不得不吃的美食:套肠。作为这里的特产,套肠从明末时期就已经成为一道名菜,当地人基本上都会制作。先将大肠清洗干净,把内壁上的油脂剔除,再用酸醋和面粉反复揉搓,再将七八根煮熟的小肠塞进大肠之中,用细线系住两头之后再放入锅中慢煮——大肠套小肠,这便是套肠。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黎里套肠 | ©苏州吴江发布

煮熟后切成片状,淋上酱汁加上葱花香菜,口感劲道回香无异味。怪不得清代文人袁枚品尝了套肠之后赞不绝口,大笔一挥写下“年来传得老街上,更为黎里肠套肠”。如果袁枚再来黎里,他必奉套肠为必吃榜榜一。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黎里古镇的另一大特色是文化氛围,这里既浸润中国的古韵历史,亦能在古镇里找到西方文明。古镇上有一个很有趣的艺术馆,“洋为中用艺术馆”,在黎里古镇中心街哺坊弄(又名东邱家弄)和西邱家弄,在清代属于邱家产业,因此这里也被本地人称为邱宅。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邱宅中的古典家具 | ©文明吴江

资深古董收藏家林明洋来到黎里古镇,租下邱宅,便将它改为“洋为中用艺术馆”。江南人家的楼台亭阁、水墨丹青,在西洋家具与绘画作品中,相互迸发出审美的多元价值。走进这个古色古香的庭院,中式器具、装饰、书籍在这里一一尽显,而同时,充满西方色彩的艺术品与家具也在这里呈现。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邱宅内的装饰设计颇具古典艺术美感 | ©文明吴江

东西方的交融在这座小镇里开启,的确像一场寻常巷陌里藏着的彩蛋。再将时间往前推一些,西方文化在黎里古镇开花远不止这一座艺术馆。

2018年,黎里古镇开了第一家民间博物馆“六悦”,主理人来自一位名叫杜维明的美国人。主要展示杜维明从中国各地收藏来的民间艺术品。雕花门窗、刻着个人书法风格的牌匾,19岁的杜维明第一次看到这些具有中国古韵的物品时,惊喜不已。从此以后,他开始了在中国游历与收藏的生活。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六悦博物馆 | ©汾湖发布

最开始杜维明的藏品都放在租用来的仓库里,后来在不断采风、游历的过程中无意走入黎里古镇,他便决定在这里开一间博物馆。“六悦”的寓意是“眼、耳、鼻、喉、身、心愉悦”,这是杜维明对来到这间博物馆参观的人群的期待与祝福。因此在博物馆里,大家是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的,比如中药馆的柜子可以随时打开,甚至能嗅到中药味。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馆藏的拔步床 | ©汾湖发布

正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在这样的艺术馆里就此交融,两种文明、不同时期的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也就是黎里的丰富与多元了,让来到这里的游客们在感受江南烟雨的柔情似水之外,又看见了跨越地域、文化与时代的文化碰撞。

不输乌镇周庄,第一次见这样的江南古镇!

黎里古镇的午后,游船停驻 | ©视觉中国

为什么是黎里?想必答案已在众人心里。若把黎里拟人化,它则像一个隐世高手,在寂静无声里暗暗修行,稳如泰山。待到人们茫茫然突然闯进时,它又流露出大方的待客之道,让座、带路、参观,人们对黎里的喜爱,不仅仅是它的内敛与平和,更多时候,无意识的惊喜总值得让人期待。偏偏是黎里,如此多娇。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