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5岁川军士兵出征前,老父赠送“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作者:虎行天下

1937年7月7日,一个平静的夏夜,卢沟桥上空突然响起了枪声,这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史称"七七事变"。这一天,日军以搜查失踪士兵为由,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遭到中国守军的坚决拒绝。随后,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双方在卢沟桥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七七事变的爆发,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的进一步升级,更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挑战。在此之前,日本已经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企图以东北为跳板,进一步吞并整个中国。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日本的侵略,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的环境下,

王建堂,一个来自四川的热血青年,他的故事是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事迹的一个缩影。在1937年那个动荡的年代,王建堂原本是一名小学教师,过着平凡而稳定的生活。然而,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王建堂的内心也掀起了波澜。他深知,作为一名中国人,有责任站出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25岁川军士兵出征前,老父赠送“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王建堂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教鞭,投笔从戎。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个人的牺牲,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开始在家乡四川积极奔走,号召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参军,共同抗击侵略者。他的号召得到了热烈的响应,许多青年被他的爱国热情所感染,纷纷加入到他的行列中来。

很快,一支由170多人组成的义勇队在王建堂的带领下成立了。这些青年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农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王建堂被推举为这支队伍的首领,他们自称为“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表达了他们坚定的决心和不屈的意志。

在安县的欢送会上,王建堂和他的队伍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送。就在队伍即将出发之际,王建堂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一份特殊的礼物——一面“死”字旗。这面旗帜不仅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更是对所有抗日将士的鼓舞。旗帜上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以及“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的豪迈语句。这面旗帜,成为了王建堂和义勇队的精神象征,激励着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25岁川军士兵出征前,老父赠送“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王建堂带领着这支义勇队,经过短暂的训练后,迅速编入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集团军,投身到了抗日的前线。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王建堂和他的队伍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和牺牲精神。他们参加了武汉会战、鄂西会战、大洪山保卫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为国家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建堂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多次担任敢死队长,带领队伍冲锋陷阵。在战斗中,他负伤多次,但每次都坚持不下火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军人的职责和荣耀。他的英勇事迹在军中广为流传,成为了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强大动力。

王建堂的请缨和义勇队的组建,是抗日战争中一个感人的篇章。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时刻,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未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王者诚,一位普通的四川老农,他的儿子王建堂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教书的工作,选择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在那个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王建堂的行动并非个例,但王者诚对儿子的期望和寄托,却以一种特殊而震撼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25岁川军士兵出征前,老父赠送“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当王者诚得知儿子即将踏上战场,他没有选择用泪水和不舍来牵绊儿子的脚步,而是用一种几乎残酷的方式,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和对国家的忠诚。他亲手制作了一面旗帜,中间赫然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这面旗帜后来被称为“死字旗”。旗帜的两侧,王者诚用苍劲有力的笔触写下了勉励儿子的诗句:“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这面旗帜,不仅是王者诚对儿子的期望,更是对所有抗日将士的鼓舞。它传递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同时也表达了一个中国人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这面旗帜,成为了王建堂在战场上的精神支柱,每当他负伤流血,他都会拿出这面旗帜擦拭伤口,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力量和期盼。

王建堂带着这面“死字旗”参加了武汉会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每一次他都身先士卒,英勇杀敌。这面旗帜见证了他从排长到副营长的晋升,也见证了他四次负伤的坚韧与不屈。王建堂的英勇事迹在军中广为流传,成为了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强大动力。

25岁川军士兵出征前,老父赠送“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这面“死字旗”,不仅是王建堂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川军,乃至全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在那个血与火、生与死的年代,有多少父亲像王者诚一样,默默承受着失去儿子的痛苦,却仍然鼓励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战。

王者诚的“死字旗”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传递了一种超越个人生死、家庭情感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在今天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品质。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需要面对生死的考验,但这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勇于奉献的精神,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王建堂,这位四川青年的军事生涯,是一段充满硝烟与荣耀的历史。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一名铁血军人,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英勇无畏和责任担当。

25岁川军士兵出征前,老父赠送“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1937年,王建堂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日的行列。他不仅是自己参军,更是号召了上百名志同道合的青年,组建了一支义勇队,这支队伍后来被编入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集团军。王建堂的军事生涯,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在战场上,王建堂表现出了非凡的英勇和指挥能力。他从一名普通的排长做起,每一次战斗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的军事才能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不久便被提升为副营长。在武汉会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中,王建堂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指挥若定,战术灵活,多次带领部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王建堂的英勇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战斗表现上,更体现在他面对伤痛和死亡的态度上。在战斗中,他曾多次负伤,但每一次,他都是用父亲送的“死字旗”擦拭伤口。这面旗帜,不仅是他的精神寄托,更是他力量的源泉。每一次擦拭,都像是在向父亲报告:“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儿子在为国家尽忠!”

王建堂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士兵们的敬仰和信任。在他们的眼中,王建堂不仅是一个指挥官,更是一个榜样,一个激励他们勇往直前的力量。在王建堂的带领下,部队的士气始终高昂,战斗力始终旺盛。

25岁川军士兵出征前,老父赠送“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王建堂的军事生涯,是一段充满挑战和考验的历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使命,从未退缩。他的军事生涯,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告诉我们什么是军人的荣誉,什么是对国家的忠诚。

王建堂的故事,是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事迹的一个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和坚韧,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不屈和抗争。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未来,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王建堂的晚年生活,是一段充满波折和辛酸的历史。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耀和安宁。由于早年参军,加之是起义人员,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回到家乡四川安县后,王建堂只能依靠做一些苦工来勉强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凄凉。

25岁川军士兵出征前,老父赠送“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王建堂的晚年,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功绩而得到特殊的待遇,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牺牲而得到足够的尊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名字和事迹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他的贡献和牺牲被世人所遗忘。

然而,历史终究是公正的。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和评价,王建堂的事迹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种纪念活动和历史文献中,他的贡献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他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享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荣誉。

1992年,王建堂因病去世,享年80岁。他的去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哀悼。他被尊称为民族英雄,他的事迹被更多的人所传颂,他的精神被更多的人所学习和传承。王建堂的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挫折,但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值得一提的是,现存的"死字旗"并非原物,而是根据王建堂的记忆复制的。原物在战场上丢失,成为了历史的遗憾。但这面复制的"死字旗",同样承载着王者诚对儿子的期望和寄托,同样见证了王建堂在战场上的英勇和坚韧。它不仅是王建堂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精神的象征。

王建堂的晚年生活虽然凄凉,但他的名字和事迹,却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历史的清白和公正的评价。他的贡献和牺牲,被后人所铭记和尊敬。他的精神和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未来,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王建堂的一生,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正义和和平,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