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作者:伊斯情感

你好,红卫坝。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开门见山”这个词,用来形容红卫坝站最为直观。 站舍前,除一条狭长的站台外,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山峦。 屋后面,嘉陵江那岸还是山。

宝成线上的这座普通的四等小站,主要办理列车通过和会让作业。每天,仅有一趟6063/6064次公益性“慢火车”在这里办理乘降,是站区职工们通勤、出行的最佳选择。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想从沿江公路到车站,需经一座300米长的吊桥。桥面是五条钢索凌空托举的一块块钢板,宽不足两米,站在上面摇摇晃晃,能听见斜拉钢索在空中嘎嘎作响。每块钢板专门打有十来个拳头大的洞,过去没有“风孔”,有一年,风几乎把整座桥吹了个底朝天。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桥下,并不湍急的嘉陵江静静流淌;江畔,三三两两的牛儿不紧不慢嚼着青草,时间仿佛也在远离繁华的秦岭深处,放慢了脚步。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下吊桥,往车站去,还得再走八九百米。途中,有一段防洪护坡下的便道,有一截树枝掩映的小路,还要踩着石头越过一条小溪……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无论繁华或偏僻,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有铁路人。

身处小站,目之所及,蓝天白云、碧波荡漾,风儿阵阵、草儿青青……美丽和孤寂,有时候更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有职工把十岁的儿子带到车站,从没见过的吊桥、哗哗流淌的江水、 呼啸而过的火车,都让 孩子感到兴奋。新奇的感觉持续了不到两小时,孩子就急着找游乐场,闹着要逛超市。

为了安抚,爸爸特意带孩子去附近的一个“大地方”——白水江镇。在街道转了好几圈后,孩子一个劲地问:“你说的那个好玩的‘大地方 ’ ,离这里还有多远?”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只有荒凉的环境,没有荒芜的人生。

江边淘来的砂积石、溪畔挖来的虎耳草,在一双双巧手中,变成充满野趣的盆景。连花盆支架,也是树桩修成的“根雕”。

开春时节,拓荒整地,种瓜点豆,施肥浇水。到了仲夏,小菜园苗壮叶肥,长势喜人。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这里的绿色仿佛俯首可拾,但有一片绿色意味深长——

一亩橘园,种着百余株橘树苗,几乎横着的每一排,恰恰只种9株,或许寓意宝成精神“久久不忘”、小站扎根“久久为功”,也可以是一种象征,一种回答——长于草野,风吹日晒,却始终执着向上、朝气蓬勃。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春天,一群刚入路的沿线新工,坐着火车来到红卫坝,为“青年林”除草。蒙蒙细雨中,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与挂有自己“名牌”的小树苗同样年轻,充满生机。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树就是人,人就是树。

前不久,一辆“川”字号牌汽车停在车站正对的公路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被女儿女婿从车里搀出来。他曾是红卫坝站职工,退休后去了四川广元定居。听说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棵白杨树竟然还在, 他 便专程赶来看一看。

可惜,老人腿脚不好,根本没办法走过那座吊桥,颤颤巍巍试了几次,还是力不从心,只好作罢。魂牵梦绕,心愿难了。隔着嘉陵江,老人几次踮起脚尖望向车站,不停用手背擦拭眼角……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每一种坚守,都有理由。孤独与冷清,热情和充实,在三股道、六个人的小站如此统一。大山为邻,寂寞为伴,他们一样也有牵挂、 快 乐 和 梦想 。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职工精心打理的小菜园里,西红柿苗一尺来高了,差不多棵棵都结出串串青绿。再过两星期,西红柿就该红了。

八十多岁的退休职工,为何要回山区小站?丨火车·悦读

夏天,万物生长;前方,尽是希望。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陕西记者站(西安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李峰 孙靖琳 杨安鸿 陈燕

图片:杨晓文 李运瑾 赵胜利 孙启龙

编辑:林飞翼

实习编辑:王金龙

审校:李孝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