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花15年把儿子养成“仇人”,家庭可怕的不是穷,而是内耗太多

作者:百合读书

这两天帮父母解决孩子厌学问题时,听到父母跟儿子时常会因为学习而打起来,我有点难受,似乎看到了很多年前的自己。

但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父母问题的陪跑老师,我不能太感情用事,也不能拿自己的直观感受来评判父母跟孩子之间相处的模式。

因为深知父母跟孩子“仇人”般的关系背后都是爱与恨铁不成钢的纠缠。

正因为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爱,才会有超高的要求,才会在孩子摆烂、厌学甚至叛逆的时候,更加焦虑,盯着更严,吵得更多,关系也就更糟糕了。

这时,亲子关系进入了一种无法调和的恶性循环。

父母问我: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不再摆烂,能让他好好学习,认真听课。

我让父母不再过多关注孩子学习,往回退一步,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先将自己的焦虑值降下来,先将自己的内耗解决,再来说管孩子的事。

父母花15年把儿子养成“仇人”,家庭可怕的不是穷,而是内耗太多

这样的建议给了好几次,可问题的终点还是被父母绕回了最初:我不管孩子,不就是放弃他,任他摆烂,到时候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学,最多上个中职,找份不起眼的工作,然后浑浑噩噩过完他的一生。

无论我解释多少次,退一步并不是放弃孩子,也不是放任孩子摆烂,但父母还是过不去自己内心的那道坎。

在父母看来,不管孩子,孩子就意味着摆烂更狠,玩游戏更彻底,躺平得更直接,然后他的人生就会走向一个无法预估的黑暗旋涡,孩子的一生就完了!

而且父母的理由看似也很充分:孩子马上就要快考高中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再摆烂一年,真的什么都无法挽回了。

我只能苦口婆心地开导着父母,是咱们此时的焦虑和内耗,扩大化了恐惧,事情不会那么快变好,但也不会像咱们所像糟糕到彻底。

咱们先退回一步,不去关注孩子,不去盯着孩子的学习和作业,一次又一次崩溃,避免一次又一次跟孩子的肢体冲突和情感冲突,兴许孩子就变好了。

父母花15年把儿子养成“仇人”,家庭可怕的不是穷,而是内耗太多

可是,无论沟通多少次,只要父母看到孩子不写作业,心中的焦虑和崩溃就会再一次袭来。

内耗和焦虑,已经让父母无法回归理性思考,或者说在冷静与崩溃中来回拉扯。

突然间,我特别心疼这个被父母盯得“冒火”的孩子,我眼前的浮现的都是孩子被斥责、被推搡、被否定、被像贼一样盯着学习的场景。

孩子但凡有一点反抗或跟父母对着干,父母都会拿着道德来绑架孩子,要么是“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却没良心”,要么是“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15年拿命来爱你”,要么是“学习不好,你啥都不配得到”。

同时,我也特别心疼父母,同样作为一个妈妈,我知道没有一个父母不是拿生命的全部在爱着孩子,可是当内耗的父母拿着全部的爱赋予孩子时,孩子的感受不是温暖,而是窒息。

父母的爱太过于伟大,伟大到以至于可以忘记自己,但父母的爱又过于狭隘,狭隘到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和孩子没有做到的一面,想要拼命纠正过来。

父母花15年把儿子养成“仇人”,家庭可怕的不是穷,而是内耗太多

我时常在想,父母爱的到底是孩子本身,还是一个成功的孩子?

如果爱的只是孩子本身,那么孩子就是天使,他的每一次开心,每一次笑容,每一次看到他矫健的身影,每一次跳跃,每一个声音,每一天的留下的痕迹,都是珍宝一样的存在。

因为爱他,所以他的一笑一颦,一次皱眉,甚至贪玩游戏时的专注,都显得可亲。

但如果你爱的只是孩子身上的附加值,爱他的聪明,爱他的努力,爱他的勤奋,爱他的成功和优秀,自律与闪闪发光。

那么,孩子成功时,你会十分爱他,而当孩子失败时,他在你眼里就是个“废物”,会后悔生了他,会觉得他不配得到你的爱。

退回一步,退回到自己的内心,放下父母自身的焦虑,放下父母做不到或做得到后的高要求。

孩子他只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炫富的资本,更不是你的面子和成功复刻。

父母花15年把儿子养成“仇人”,家庭可怕的不是穷,而是内耗太多

想通这一点,父母也许就会更好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不会在孩子失败或厌学以及躺平时,那么的痛心疾首,那么的无法容忍。

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摆烂的,而是父母伤了孩子的心而不自知。

父母总是习惯拿“我为你好”来赋予孩子很多爱,有些爱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有些爱会让孩子窒息,有些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是个废物一般的存在。

退后一步,再退后一步。不要过于关心孩子,不要过于关注孩子,这时父母的内耗就变少了,家庭氛围也变得和蔼可亲。

这时的孩子,也会朝着一个积极、乐观、向上、自驱的方向发展。

愿父母后退一步先解决自己的内耗,先放下自己的焦虑,用父母的改变影响孩子的改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