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0年,女司机田桂英和主席握手故意使了把劲,主席:脾气还不小

作者:朋

毛主席在接见田桂英时,惊讶地说"你真能开得动火车?"为何主席会如此惊讶?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当田桂英在敬酒时主动用力握手时,主席笑着说她"脾气还不小",这又是怎么回事?

1950年,女司机田桂英和主席握手故意使了把劲,主席:脾气还不小

百年火车情缘:田家与铁路的不解之缘

提起与火车有关的家族传奇,大家脑海里或许首先会想到托马斯家族。托马斯一家后人几代人都从事铁路行业,他们与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在辽宁大连,也有这样一个普通人家与火车发生着淡淡的情缘。

田桂英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与火车有着渊源的普通家庭。她的曾祖父田惟新,原是一个种地为生的农民,曾在当年的中东铁路修建工程中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人。那时的中东铁路,是由俄国人筹建的第一条连接直隶(河北)与奉天(沈阳)的铁路线路。

尽管田惟新只是在其中做了一段时间的临时工,但这一小小的经历,却让他对这种叫作"火车"的新鲜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当年中东铁路刚刚开通时,许多农民并不理解"铁甲走兽"究竟是什么东西,还曾有人用田里的稻草去驱赶"烧火的怪兽"。但田惟新却被它的庞大体型和快速行驶所深深吸引。

在他眼中,火车不啻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一种人类智慧创造出的力量,能够连接彼此遥远的地方。在那之后,田惟新总是找机会蹭上几程火车,去北方或南方一睹这种神奇的造物的模样。他还会特地将沿线的火车时刻表抄写下来记在心里,好让自己不会错过任何一辆火车的英姿。

就这样,田惟新一家人也慢慢沾染上了火车的情怜。在大连工作过一阵子之后,田惟新将全家迁到了当时的奉天府盘锦县,就近一些方便欣赏火车开往更广阔的地方。他的儿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也对火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田桂英的父亲田锡,正是田惟新的长子。小时候的田锡,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火车司机。然而家境贫寒,再加上战乱年代的动荡,田锡并没有如愿以偿。但这份对火车的热爱,却一直延续到了他的儿子田秉贤这一代。

田秉贤在日俄战争期间还是个孩子,亲眼目睹了当年火车被日本鬼子占用、军火弹药被疯狂运输的景象。这让他对火车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敬畏它的力量,又厌恶它被滥用于战争之中。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新中国的铁路人,他才第一次真正亲自驾驶起了火车。

而田桂英,便是田秉贤最引以为豪的独生女。她从小就被父亲熏陶着对火车的热爱,并在更年轻的一代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女火车司机,也让这个普通百姓家族与火车之间的情缘更加引人注目。

像田家这样,生生世世都与火车结下淡淡缘分的普通人家并不多见。从曾祖田惟新开始,一路延续至女儿田桂英,整整三代人的情怀都同火车紧紧相连。这份源于普通百姓对科技智慧的好奇与向往,绵延百年的执著情怀,最终在田桂英这一代得以实现梦想,可谓是一段令人动容的坚持。

蒸汽年代的女铁路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火车仍然是蒸汽机车的天下。这种靠煤炭燃烧产生蒸汽、再利用蒸汽推动活塞运转的机车,对司机的体力要求极高。在那个年代,火车司机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更考验他们的力气和耐力。因此,人们总是将火车司机这份工作与男性联系在一起。

1950年,女司机田桂英和主席握手故意使了把劲,主席:脾气还不小

不过,正是在这个时代,一批勇敢的女性突破了性别定型,投身到了极其艰辛的铁路事业中来。她们勤恳踏实、顽强拼搏,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田桂英当之无愧。

在那个年代,铁路运输几乎完全依赖于蒸汽机车的牵引力。每一辆蒸汽机车,都需要配备一位体力过硬的司机,负责给炉膛添加大量的煤炭。为了保证火车的正常行驶,司机必须在短短15分钟的时间内,用铁锨一铲又一铲地向炉膛内添加280铲重达二十余斤的煤炭,这项工作异常艰辛。

此外,当火车行驶一段时间后,炉膛中就会产生大量的余烬。司机需要定期将这些余烬一铲一铲地清理出来,以防止余烬堆积过多影响火车的速度。可以说,当时的火车司机与传统的烧火工人的工作性质并无二致,都需要长时间的高强度体力劳动。

田桂英如何打破性别定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桂英决定成为一名火车司机,从而顺利打破了这个行当的性别定型。1950年,21岁的田桂英通过大连铁路局的考核,获得了宝贵的火车司机执照,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要获得这份执照,田桂英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在培训期间,她不但要熟记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必须通过一系列严格的体力测试。虽然她从小就接受过家人的铁路熏陔,但长期的重体力劳动对于一个小个子女孩来说仍是一大挑战。

为了锻炼体力,田桂英每天都会坚持做俯卧撑、深蹲等体能训练。她还会请求工友将一袋袋煤炭堆在操作间,反复演练将煤炭一铲一铲地铲起的动作。尽管如此,她仍常常会在结束训练后浑身无力地躺在地上,双手、双脚都出现血泡。但她总是咬牙坚持下去,决不放弃。

最终,田桂英和另外两名女同胞一同通过了层层考核,拿到了火车司机执照。从此,她们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也是彼时铁路界少有的"半边天"。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田桂英率先驾驶了被命名为"三八"号的列车,这个暗喻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名字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当她第一次驾驶火车时,大连机务段的同事们还特意在列车头车挂上了一面绣着"妇女的火车头"六个大字的锦旗,为她这个首例而骄傲自豪。

尽管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田桂英经常会因为体力透支而在列车长驶后昏厥在驾驶舱内,但她从未放弃过梦想。在同事们的支持和鼓励下,她逐渐能够熟练掌握火车驾驶技术,也锻炼出了过硬的体能。那一年,她安全驾驶火车行车6万余公里,节约了58吨的煤炭。

从此,鲜明的身影便彰显在新中国的铁路事业中。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昭示着这个时代女性能够挑战男性的传统领域,发出了独有的历史足音。

一往无前的铁路坚守者

1950年,女司机田桂英和主席握手故意使了把劲,主席:脾气还不小

作为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先锋人物,田桂英在职业生涯中曾经历过无数艰难与挑战。但她从未半途而废,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路前行直至铁路事业的最后一程。

攻克百里峡谷的重重考验

1958年,田桂英调入了大连至丹东的铁路线路,成为了第一位驾驶蒸汽机车通过这段"百里峡谷"的女司机。这一路线沿途峡谷重重,倾斜陡峭,给机车的牵引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峡谷中行驶,就像是在一个个隧道中穿行。一旦失去动力,整列火车便有可能失控滑倒。为此,司机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精准掌控着煤炭的燃烧和蒸汽的输出。在拐弯处,更需要依靠体力将机车牵引至下一个平直路段。

面对这一重重困难,田桂英从未退缩。她沉着应对、临危不乱,在每一次行车中都展现了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她还利用自身体型的优势,能够在狭窄的驾驶舱内灵活穿梭操作。有一次,一根管线在行车中突然断裂,她当机立断躲过喷出的蒸汽并很快排除隐患,确保了列车的安全。

就这样,田桂英一点一点地积累了宝贵的驾驶经验,成为了这条铁路线上赫赫有名的"女司机"。每当看到她英勇的身影在峡谷间驶过,沿线百姓就会被她那份"女子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所折服。

抗美援朝运输线的坚守卫士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田桂英所在的这条铁路线一度成为了联系前线的重要运输命脉。作为一名优秀的女司机,她很快就被调往了最为艰险的战线运输任务。

在随后的几年间,田桂英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前线和后方之间。她驾驶的火车满载着弹药、粮食和其他军需品,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夜也从未停歇。为了确保物资安全快速地运抵前方,她多次不惜熄灭车厢的灯火,借助夜色掩护穿越重重封锁线。

有时,敌军飞机大肆轰炸的炸弹会落在铁轨附近。田桂英便会在车身剧烈颠簸中艰难前行,克服着种种阻碍。有一次,一枚炸弹炸毁了铁轨,导致火车失控脱轨。她临危不惧,第一时间组织大家疏散撤离,确保了全员的生命安全。

正是凭借着这份"千里运输,马力全开"的滚烫热血,田桂英和无数同袍一起确保了前线官兵的战备需求。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坚韧不拔。

从蒸汽年代到内燃时代的坚守

就在田桂英年逾古稀时,火车开始由蒸汽机车过渡到内燃机车。这意味着她驾驶的将不再是那种传统的、依赖体力的老式车型。但她并未因此选择退休,而是暂时离开铁路一线,专心投入到新一代内燃机车的培训之中。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习,田桂英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内燃机车的驾驶技术。1969年,在她54岁高龄时,她重新回到铁路岗位,成为了新中国首批女内燃机车司机之一。

1950年,女司机田桂英和主席握手故意使了把劲,主席:脾气还不小

直到1984年退休,田桂英一共为国家的铁路事业贡献了整整35个年头。她曾亲身经历了从蒸汽年代到内燃年代的转变,见证了新中国铁路事业的成长与进步。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论是蒸汽机车还是内燃机车,她始终都是一往无前的坚守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理想信念贯彻到底。

铁路英雄的人生馨香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火车司机的代表,田桂英的人生故事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的勇气与坚韧,更彰显了那个年代妇女地位的蜕变和女性力量的崛起。她们是真正的先锋者,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田桂英成为火车司机这一职业的突破,无疑是具有非凡意义的。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更深层意味着挑战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长期以来,火车司机作为一个耗费极大体力的职业,备受男权文化的影响而成为男性的传统行当。人们普遍认为,妇女是柔弱的,根本无法承受如此过度劳累。即便有少数女性报考火车司机,也会遭到周围人的质疑与反对。

但田桂英和同时代的其他女性们通过自身的努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打破了旧有的成见。她们硬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勇气,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终于站上了火车司机这个全新的岗位。

当看到田桂英挥汗如雨地驾驶着巨大的蒸汽机车时,人们终于意识到妇女并不比男性差,只要给予机会,她们同样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不啻于一种观念的革命,为新中国妇女的地位和权益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因而,田桂英不仅是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功勋人物,更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先驱者。她们的努力,至少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妇女的能力和地位,成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

回顾田桂英艰辛而漫长的职业生涯,可以发现她对事业的热忱与执著是出于纯朴的爱国热忱,是对人民和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正是这份无私大爱,让她得以不断超越自我、不畏艰险困苦。

在朝鲜战争期间,前线形势一度陷入胶着。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田桂英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奋不顾身地打开了前线和后方的运输通道。她所开的列车满载着炸弹和弹药,每一次行程都是生死攸关。即便在遭受空袭炸弹落下时,她仍然ඛ坚持行驶、坚持运送必需的军需品。

这份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让她在面临严酷考验时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和冷静应对。她对自己的职责怀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在维系战时运输的关键时刻兢兢业业、勇挺前行。

可以说,田桂英代表了那个年代最可歌可泣的大爱精神。与其说是勇敢无畏,不如说是一颗对国家对人民的滚烫赤子之心。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心怀祖国的普通英雄,才使新中国能够在战火硝烟中顽强发展。

1950年,女司机田桂英和主席握手故意使了把劲,主席:脾气还不小

而在和平年代,田桂英对事业同样怀有一颗执着的赤诚之心。即便年纪渐长、行将退休,她也主动要求接受新式内燃机车的培训,继续为国家的铁路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份对事业的执着与坚守,同样是大爱精神的体现。

正是有了像田桂英这样怀揣着大爱的普通英雄,才谱写了新中国铁路事业的辉煌篇章。她们用自己的人生诠释着什么是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馨香。

铁路英雄辉煌万代传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火车司机的杰出代表,田桂英的事迹早已凝聚成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佳话。她敢作敢为、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在当代引起了强烈反响,更被后人铭记和歌颂。

当田桂英还在世时,她那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便已广为流传。无论走到哪里,沿途的老百姓都会对她怀着无比崇敬之心。

1961年,田桂英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在火车开往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的路上,每到一个车站,热情的群众们就会簇拥在窗边向她问好致意。见到这位勇敢的"火车头"女英雄,人们无不露出由衷的钦佩和羡慕。

这时的田桂英已年过半百,但仍精神矍铄、昂首阔步,完全不像她那个年纪的妇女。当火车缓缓驶入北京站时,更是有数千名群众自发聚集在站台上,热烈欢呼致意。很多人争相要求和她合影留念,就连工作人员也自愿请缨为她服务,展现出最高规格的礼遇。

可以说,这份发自内心的真挚敬意,是对田桂英事迹最好的肯定和礼赞。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在当年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社会声誉,实属不易。这种社会反响,也折射出了新中国人民对英雄的由衷敬重。

身为火车司机,田桂英的英雄事迹与铁路事业有着天然的渊源和联系。因此,她的故事也成为了新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广为流传并世代相传。

退休之后,田桂英不时会被大连铁路局邀请,参加一些纪念活动或培训新手。每当她翩翩而至,满头银发却依旧精神矍铄时,现场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场的年轻人无不心生敬慕,对这位亲历了蒸汽时代的老英雄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田桂英行将就木时,曾被请到大连铁路技师学院为新生们讲授铁路知识。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娘当时已是行动不便,但依然慷慨就义地接受了邀请。在现场,她就自己多年来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将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一娓娓道来。即便在与世长辞后,她的精神依然延续在每一个铁路人的心中。

每当有新的工程建成时,工程师们也总会邀请田桂英的亲属前来剪彩。在人们的眼里,这位老英雄早已将一生融入到了整个新中国铁路事业之中。她的精神与奋斗已经成为了不朽的精神偶像,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

1950年,女司机田桂英和主席握手故意使了把劲,主席:脾气还不小

除了在铁路界广为流传,田桂英的事迹也被大量媒体报导并载入史册,成为一代人心目中最闪亮的英雄形象。她作为先锋的身影,成为了鼓舞后人的宝贵财富。

多部电影和连环画都曾描绘过她驾驶蒸汽机车的英姿。在银幕上,人们看到了一位腰杆笔直、手持钢锹的女英雄,在烈火与硝烟中毫不畏惧地冲锋陷阵。这一幕幕震撼人心的镜头,无不激发着观众内心的英雄主义情怀。

田桂英的名字也被永远地镌刻在了铁路事业的史册之中。早在2000年,她就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名铁道工人"之一。而后,相关的杂志报纸也多次对她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报导和推崇。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存在一天,田桂英的英名就将被世代传颂。

正是凭借着这种社会广泛的褒扬和推崇,田桂英真正成为了一代人心目中不朽的英雄形象。她的精神永远闪耀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之中,与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光荣史同生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