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的"双循环"驱动力正在形成,削减了对西方的依赖吗?

作者:寺院提水

四年前,中国提出了"双循环"战略,以巩固国内市场并减少对西方的依赖。那么,现在它是否取得了进展?

《华南早报》2024年6月26日左敏

中国的"双循环"驱动力正在形成,削减了对西方的依赖吗?

中国共产党即将召开三中全会,这历来是公布未来五到十年重大经济战略的时刻。这里来看一下中国"双循环"运动的现状。"双循环"运动是一项长期计划,旨在促进国内市场发展,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以确保安全。

四条腿的交通工具和作为燃料来源的不起眼的胡萝卜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根茎类蔬菜仍然是各类激励措施的修辞替身。只是,在现代语言中,这种激励很少是真正的胡萝卜;毕竟,人类的渴望已经超过了骡子可能满足的需求。

但对于塞缪尔-凌和他在上海一家农业公司的同事来说,隐喻和现实已经融为一体。

两年前,他的雇主--一家种子专家--被政府委以重任,他说:用"自己研发"的种子取代进口种子。首要任务是什么?新品种胡萝卜。

与中国的无数行业一样,自力更生已成为农业的口号。自2018年与美国开打贸易战以来,建设更多的国内生产能力已被视为至关重要,而在2020年中国政府采取"双循环"战略后,这一动力又被推向了更高的起点。

我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农民将有机会获得我们自己生产的更便宜的种子。

从种子到半导体,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急于用国产替代品取代西方技术和商品,在这种新模式下,国内消费和国际贸易,或者按照官方说法就是"内部"和"外部"流通,得到了重新平衡,在充满危机的地缘政治气氛中给予了国内市场优惠地位。

凌的公司被国家农业和农村事务部指定为种子生产商,有权获得特殊的财政支持,不过,他拒绝透露公司名称,因为他未被授权接受媒体采访。

他说:"要在短短几年内取得成就并不容易。但我认为这是值得努力的,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农民将有机会获得我们自己生产的更便宜的种子”。

自从"双循环"这个词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四年过去了,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研究人员和观察家们表示,要在大多数领域看到具体成果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他们警告说,随着中国共产党三中全会的临近,中国将继续向内转,并将进一步与美国脱钩。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说:"中国试图用自己的技术取代西方的技术,因此跑得很快,但即使速度很快,一二十年内也赶不上,因为它起步晚了”。

这种滞后表现在中国在几项基础技术中所占的份额上。东北证券在4月份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据估计,国内使用的核心半导体器件中只有约7%是国产的。半导体元件的国产率预计更低,不到5%。

根据百仕达证券3月份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在高速加工领域最先进的切削工具--五轴计算机数控机床的全球供应量中,中国仅占不到10%。这些工具的全球市场价值估计为70亿美元。

根据百仕达对2021年市场价值的预测,中国的数控系统市场价值将超过210亿元人民币(29亿美元)。然而,这一利润丰厚的行业目前有四分之三的份额被外国公司占据。

但是,自2020年以来,某些领域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尤其是由国有企业主导的电信领域。

研究公司EO Intelligence在9月份的一份报告中称,约60%的电信硬件已实现国产化,但由于国产软件的比较性能较差,软件的替代速度较慢。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咨询公司亚洲集团中国区总监林汉深说,在建立"内部"流通方面取得的进展可以从"消费者对中国电影、化妆品、汽车等产品的偏好中看出,这些产品能更好地反映本土价值,质量上乘,而且售价较低"。

他说:"这迫使跨国公司评估他们应该如何以本土化的方式开拓中国市场,因为他们意识到,外国品牌轻易收取高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他指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力更生的斗争或消费吸收生产,可能会增加中国对全球市场的依赖"。他以电动汽车行业为例,该行业的产量已经超过了国内需求。

他说:"这些过剩的产品需要出口。因此,中国依赖世界其他国家保持开放,作为回报,中国也需要保持开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智库是一个与中国国家安全部有联系的机构,其的研究员陈凤英说,重视国内市场是形势所迫的选择,因为"外部"流通已不像以前那么可靠了。

"我们现在与许多小国做生意。但100个小国可能并不等于一个大国,"她说。

近年来,由于美国及其盟国采取措施减少对这个东亚大国的依赖,中国实现了贸易多元化,以保持"外部"流通。

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经济学家朱咏表示,今年前四个月,欧盟和美国分别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值的12.7%和10.6%。

他说,相比之下,这一时期进出口总值的近一半来自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加强地区互联互通的战略)的参与国,而东南亚国家组成的东盟集团则占到了15%以上。

中国近年来迅速转向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外部似乎面临更大挑战。他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形势更加稳定,但中国对外贸易的未来增长"可能会受到地缘政治发展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及中美和其他贸易伙伴之间持续不断的贸易争端"。

香港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陈志武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转向依靠内需,但外部似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在下个月备受瞩目的三中全会上,官员们"将使用'改革'一词,他说,"但是,无论他们做出什么决定,更多地与美国和欧洲脱钩仍将是一个基本的政策方向”。

根据以往大多数会议的先例,这次会议本应在去年秋天举行。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年的大范围调控之后,正在处理一系列拖累其经济复苏的问题,这次会议被推迟到了七月。

复旦大学教授张五常说,由于预计中国将继续采取内向型政策,美国对其唯一竞争对手中国的政策预计不会发生重大转变。

他指出:"凭借庞大的经济和人才储备,中国终将摆脱对进口技术的依赖,而糟糕的中美关系只会让这种转变比以前预期的更早发生”。

但是,地方政府仍将热衷于在国内企业仍缺乏核心技术的领域吸引外资,他补充说,政府应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背景的企业。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说,随着中国继续寻求自力更生,它需要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来引导各种类型的创新。

他在上个月接受网易专访时说:"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追求同一类创新,比如推动所有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否则其他类型的创新就会被挤出市场”。

他指的是人们普遍迷恋"从0到1"的创新原则--创造全新的东西。他说,这一理念已让许多中国科学家和企业的工作陷入困境。他补充说,以"1到n"的模式利用已有的东西并加以改进同样重要,而且中国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做法”。

上海种子公司的员工凌说,该公司的胡萝卜研究团队至少还需要三年才能摆脱"从0到1"的陷阱。

他说:"即使我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新种子,它仍然需要时间来进行商业化应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