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没想到!袁亚湘院士发声。姜萍决赛难不难?64人得零分。

作者:大千世界

导语

“看着全是0分的结果好心疼,哎。”

阿里第二届全球数学竞赛决赛中,有64名孩子的答卷是0分,这些人中甚至还有北大硕士,并且在70分之上的题目上,只有3个人拿到了满分。

并且像南科大教授、北大博士等人,竟然也没有拿到70分以上的分数。

如此难度,这就让有些人怀疑起来了,到底这次的比赛有没有水分?

难度至此,要知道南开大数学博士仅仅拿到50分,而中科院院士却拿到了60分,显然,这个难度有点过大,但是亲临现场的袁亚湘并没有说这个题目太难,而是对于有一名17岁的中专女生望着考完试的成绩好着急。

这是谁,她又取得了什么样惊艳的成绩?

而且为何又让袁亚湘院士感到心疼?

难题百出 卷面为0。

2019年阿里举办了第一届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并被冠以“飞哥杯”的称号,这个竞赛的初衷不是让孩子们非常理论的研究数学,而是像冯老师所说,让孩子们接触到数学,播下一颗数学的种子。

年纪小的孩子对于数学的抗拒性要远比年纪大的人要高,所以要培养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兴趣。

这个竞赛物有所味,冯老师也提了一个例子,当年高等数学考试分数的平均分数大概在30分左右,也是他发现了这一点,教育部门引起了重视,所以冯老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全民参与的数学竞赛赛制。

这种赛制不是说有很多难度很高的题目,你这种对于特别会同类题的人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对于这些难题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因为对于一些古稀老年人们来说,他们对于当下的难度是比较抗拒的,他们这一辈的年纪都60多上70的人了,他们大多数都是属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哪怕没有高等教育,他们的高中教育也比较完善。

他们对于数学知识是非常熟悉的,所以难度高,对他们就是一个极大的折磨。

于是冯老师就想让他们按照他们所学的知识点去进行考试,后来阿里和冯老师联系在了一起,进行了一次合作,推出了这个“飞哥杯”的数学竞赛比赛模式。

第一次出来,模式新奇,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有许多人为了争夺冠军,用了一个个通宵,遨游在数学的天空中。

但是,在2019年的第一届决赛中,尽管有很多人是很认真的,正是这个决赛题目的难度非常高,导致了比赛的参与者一下子就骤减了一大半,从最开始的十万人到最后只剩下一万多人,经过一年的沉淀,第二年的报名人数满足了冯老师的要求。

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阿里全球数学竞赛,以第一届决赛的难度为基础,增加和删减了一部分题目,然后才发布了第二届决赛的题目,让有着数学基础的人趋之若鹜,但是刚刚决赛题目一发布,就有很多人发现,这个题目太难了。

真没想到!袁亚湘院士发声。姜萍决赛难不难?64人得零分。

但是也有很多有着极高数学造诣的人,针对于题目进行了破解,大部分是阿里的员工,因为上一届的比赛,在决赛的题目发布后,有很多人拿到了48分的满分,所以人们都以为这一届的比赛的难度会下降。

但是经过全新的算法程序和更加难的题目,这一届的题目难度居然提高了15%。

把原本已经很难的题目,变得更加难以解决了。

阿里第二届全球数学竞赛的决赛题目几乎没有人在24小时内完成的,而且在20分以下的题目中,在参赛人数占比超过一半,有64人拿的卷面都是0分,且在70分以下的题目上,只有三个人的分数是满分,刚刚还说难道在场的人都是从前三天的洗澡上来的。

原来有一名17岁的中专生,一出成绩,在众人的惊叹声和怀疑声中,引起了参赛的袁亚湘关注。

难不住大科学家。

这一名中专生叫做姜萍,陕西的中专生,原本是在家乡的一所中专学校,学习会计专业的,但是她一直对编程感兴趣,后来听说了计算机专业比较好的学校都在北京,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报了一个编程的培训班,她在这里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后来在17岁的时候,听说了阿里办了一场全球性的数学竞赛。

于是她就参加了这场数学竞赛,结果苦逼的数学老师都拿不到太高的分数,就她只有17岁的小孩,居然拿到了十分多的分数。

于是老师就发起了比赛,她就想着玩一玩,结果还真的拿了一个优异的成绩。

在全班120人中拿到了第二的好成绩,原来她还是一个有着惊人数学天赋的学霸,从小就数学学的很好,原来她出生于数学世家,从小父母就希望她能够继承下他们的数学优秀。

可是姜萍并不想这样,她从小就对于编程的世界很向往,因为她的哥哥就是一名优秀的程序员,从哥哥的电脑中,在展示给他的一系列的代码中,姜萍就产生了学习编程的想法。

她的哥哥非常支持妹妹的学习,所以就亲自教了妹妹很多的编程知识,可以说她的编程技术也是学哥的教学水平。

而在父亲的激励下,姜萍的数学学习也让她分外的出色,姜萍的父亲是一个当地有名的数学家,数学教授,数学高手。

可以说姜萍的成绩是继承的父亲的优秀基因,所以在10月份的时候,姜萍报名参加了阿里的全球数学竞赛。

在这次的比赛中,姜萍获得了第12名的好成绩,一时间,姜萍的大名也在阿里中传颂开来。

真没想到!袁亚湘院士发声。姜萍决赛难不难?64人得零分。

在众多的老师中,有一位北大的数学老师,也特地邀请了姜萍,到他们的学校进行学习,姜萍也非常乐意的接受了这个邀请,前去到北大进行高深的学习。

在这一次的决赛中,姜萍只做出了三道题,但是在整个的过程中,她独特的思路,和一般的正常人的思维截然不同,但是在她的答案中却并没有一个错误的。

如此神奇,正如冯老师所说:“解决问题是有很多种方法的,这是一种新的思路。”

而且他举出了韦东奕的例子,他就是通过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方式,解出了一个公式的数学问题,并且创造性的将这种解决办法发扬光大,当年的雅典数学奥林匹克中,56%的研究成果就是通过他这种非常规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

所以他认为,一个人对于数学的天赋可以不好,但是一个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引起警惕,就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好可以既得到非常规的想法,又要保证这个解题的过程是非常规的,但是结果是正规的。

就想当年韦东奕一样,在他提出这一种非常规解题模式的时候,这一种模式也是非常的规范,可以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没想到!袁亚湘院士发声。姜萍决赛难不难?64人得零分。

潜力无穷 激励万人。

但是决赛中的难度确实比较大,不管是北大的博士还是有着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没有拿到很高的分数,而在现场的阿里云的开发总监周赛就直接说:“领导,这难度是不是有些大了。”

而冯老师和阿里云的开发总监之间,有着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后来,在第一届阿里的数学竞赛过后,阿里云的开发总监拿到了一个总分超过150分的成绩,这一成绩是他拿到了比赛全场第一的成绩。

当时的冯老师觉得他的成绩有些怪异,所以就投诉了阿里云的开发总监,对他进行了排查,排查出来之后,才发现周赛竟然拿到了一个真实的高分,但是由于他的题目难度过低,所以有很大的嫌疑涉嫌作弊。

所以对于周赛的这个高分,冯老师的疑问没有解开,但是后来在参加了比赛之后,冯老师才明白这个高分真实的原因,所以冯老师对于周赛是非常佩服的。

从决赛题目的难度上来看,这个难度是有点大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冯老师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而且阿里这场全球数学竞赛的初衷,不是为了选拔数学大神。

而是为了播下一颗数学的种子,所以非常欣慰姜萍能拿到这样的成绩,这也是对她数学态度的一种肯定。

姜萍的老师,冯老师也认为,这样的解题方式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正确的,这也是另一种思路的探索方向。

真没想到!袁亚湘院士发声。姜萍决赛难不难?64人得零分。

在学习中,要是简单的按照现有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很难去突破自己,所以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的过程要是难的,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否则,在成年之后才发现不会好,这个年纪学的东西更多,而这个时候突然打破规矩,学习起来会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注意,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要多多的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给与他们在学习中展现自己的机会。

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专注,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

结语

姜萍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对这个领域的热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也是应该的,我们要相信她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数学的世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中,还有很多大家没有涉足的领域,在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时候,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路上不断获得新的东西。

真没想到!袁亚湘院士发声。姜萍决赛难不难?64人得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