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作者:兔哥讲历史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在民国时期的内战中,国民党的杜聿明将军可谓是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深谙兵法,洞察入微,早已看穿了国民党传统作战思路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两大反攻策略,试图扭转战局。可惜的是,蒋介石没有好好珍惜这位真正的军事能手,反而罔顾杜聿明的建议,自作主张,导致了国军在淮海战役中遭受了惨重失利。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将领被如此蔑视,实在让人扼腕叹息。究竟杜聿明提出了什么折中之策?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1948年,中国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在华东地区节节败退,面临着极大的军事压力。就在这危机关头,蒋介石将杜聿明这位资深将领调任徐州"剿总"副司令,意图借重他的军事智慧,扭转战局。

作为一名出身黄埔军校的资深将领,杜聿明在抗战期间屡建奇功,尤其是昆仑关战役中他令日军伤亡惨重,声名远播。他不仅对战争指挥娴熟无比,而且对整军经营有独到之处,是名副其实的军事能手。此时调他前来徐州,蒋氏无疑是汲汲欲制衡解放军的进攻。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一上任,杜聿明就斟酌再三,在战略和战术层面分别做出了两大谋划:

战略层面,他建议集中徐州"剿总"的兵力编成4个野战机动兵团,暂时放下徐州等大城市不管,乘华野整编之际奇袭山东,包围歼灭华野一部,夺回泰安济南,同时钳制中野,使其无法支援华野。

战术层面,他建议彻底放弃以往的固守大城市传统作战模式,集中一切可用兵力对共军实施突击歼灭战,直指共军有生力量。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看来,杜聿明已经完全认清了当前国军作战的顽疾:固步自封、决策无谋、人浮于事。他建议放下包袱、放眼大局、果断出击,完全借鉴了当时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思路。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只要施行开来,必将扭转战局,挽回颓势。

可惜,这两大建议并未能得到蒋介石的重视。相反,这位"大元帅"依然我行我素,遵循着他固有的那一套陈旧理念: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首先,蒋氏突然将杜聿明调往东北战场,要他代替卫立煌指挥撤退。此举不啻是杀鸡用牛刀,完全打乱了杜的反攻策略。

更有甚者,待杜重返徐州时,原定的集中兵力反攻山东计划早已夭折,蒋氏连基本的军政大员也不愿实施,白崇禧更是另起炉灶,独自作战。于是杜聿明的战略谋划就此作废。

其次,蒋氏一度有意将徐州部队调往淮河以南,采纳杜的建议避开大城市对垒,却又半途而废,恢复了老套路,使杜的战术构想付之东流。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最为可笑的是,在关键时刻蒋介石处处横加干涉,违背了战争指挥的基本原则。比如当黄百韬兵团被围后,杜曾建议先集中兵力击溃刘伯承,再回头解救,这一奇计被蒋氏的焦虑情绪硬生生扼杀。后来黄百韬战败,杜急调部队向南突围,蒋氏又当机立断改变路线,结果被粟裕一口气吞下。

我看啊,就算是当年的诸葛亮也绝难招架蒋氏这等瞎指挥、乱作为!蒋完全没有认识到战争指挥的专业性,固步自封、顽梗不化,只讲个人意志,完全不顾现实手段。他朝令夕改,临阵扭转,违反了战争指挥及时、连续性的基本特点,令杜聿明无可适从,计谋付诸东流。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蒋氏这种只重意志、轻视科学的做法固然根源于中国传统将相思维,但在当代战争中已完全不合时宜。战争指挥需要的是在战略方针不动摇的前提下,合理高效运用现有兵力,灵活应变、连贯推进。

淮海战役的失利,昭示了国民党传统军事作风的完全破产。蒋介石只是一味囿于所谓"领袖意志",固步自封,充耳不闻杜聿明这位名将提出的进取之策,终至葬送了最后的机会。战争指挥原本就是一门需要专业训练和系统思维的学问,若无专家把关,难免会步步败退。

国军后期第一名将出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为何还打不过

此次失利给国军沉重打击,从另一角度也折射出蒋氏及国民党体制腐朽的内在,为何会败走台湾也就不难理解了。总之,失去杜聿明这等得力干将,对于国军无疑是一大损失。反观共军专业严谨的训练体系和紧跟时代的谋略,战役能够如此决胜,可见一斑。我们要以史为鉴,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切莫走老路,依旧故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