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作者:史墟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公元263年,蜀汉在魏国的强大攻势下轰然倒塌,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此打破。然而,东吴却在这看似必败的局面中,顽强地延续了整整17年之久。

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如同长江上一叶孤舟,在惊涛骇浪中摇曳前行。

大陆古代造船技术的巅峰之作,以及东吴将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共同谱写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让我们一同追溯这段峰回路转的往事,探寻东吴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守住最后一方净土。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一、暗流涌动:蜀汉覆灭后的局势变化

蜀汉的陨落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三国格局。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志得意满,已将目光投向了长江以南的吴国。他胸有成竹地制定了一个三年灭吴的宏伟计划,准备乘胜追击,一举荡平东吴。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的转折。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打乱了司马昭的部署。魏国名将邓艾和钟会在内讧中双双殒命,这对魏国的军事实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更重要的是,这一变故让司马昭意识到,魏国内部的矛盾远未解决,贸然南下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于是,司马昭不得不暂时搁置了灭吴的计划,转而专注于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然而,命运似乎跟司马昭开了个玩笑。就在他刚刚稳定局势,准备重新启动灭吴计划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却夺走了他的性命。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迅速完成了魏晋政权的更替。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权,晋朝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中要多。朝中大臣们对于是否立即南下灭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应该先稳固内部,有人则主张趁东吴立足未稳之际发动进攻。

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局势下,东吴获得了喘息之机。他们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加强防御,积蓄力量,为即将到来的生死存亡之战做着充分的准备。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二、江河为屏:东吴的水上防线

东吴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坚持17年之久,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们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高超的造船技术。长江天险成为了阻挡北方军队南下的天然屏障,而发达的造船业则为东吴打造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水上力量。

在武昌、建业、荆州等战略要地,东吴建立了规模宏大的造船基地。这些基地日夜不停地建造着各式各样的战船,从轻巧灵活的小型快船到威武雄壮的大型战舰,应有尽有。东吴的造船工匠们不断改进船只的设计,使其更加适应长江水域的特点。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吴战船上的"碇石"装置。这是一种巧妙的稳定系统,能够有效减少船只在波涛中的摇晃。有了这个装置,士兵们就能在颠簸的江面上如履平地,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效率。

东吴的水军不仅数量庞大,质量也相当优秀。他们精通水性,熟悉江面的每一处暗流和浅滩。在多次遭遇战中,东吴水军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对地形的熟悉,屡次挫败了来犯之敌。

这支强大的水上力量不仅是东吴的保护伞,也是他们进行反击的利器。在陆地上处于劣势的东吴,往往能够利用水军的优势,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三、内忧外患:晋朝的困境与东吴的机遇

晋朝虽然表面上势如破竹,但实际上却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司马炎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稳定内部局势。朝中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和权力争斗此起彼伏,让这位新君疲于应付。

曹魏旧臣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虽然司马炎已经成功篡位,但曹魏遗老们并未完全臣服。他们暗中结党营私,处处与新政权对抗。司马炎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方势力,以防内部出现大的动荡。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与此同时,晋朝的军事实力也并非外界想象的那般强大。连年征战已经极大地消耗了国力,粮草补给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荆州地区,甚至出现了"军无百日之粮"的窘境。这不仅影响了军队的士气,也严重制约了晋军的行动能力。

为了解决粮草短缺的问题,晋朝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加征赋税。这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发了不少地方的民变。虽然这些叛乱规模不大,很快就被镇压,但却消耗了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分散了他们南下的力量。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正当晋朝忙于应付内部问题时,北方又起波澜。270年,河西鲜卑部落首领秃发树机能率众起兵反晋。这支叛军不仅人数众多,而且骁勇善战,给晋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秃发树机能善于利用河西走廊的地形优势,采取游击战术,不断骚扰晋军。晋朝派出的讨伐军屡屡失利,不仅折损了大量兵力,还严重打击了军心。

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之久,耗费了晋朝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晋朝不得不将主要兵力用于平定叛乱,无暇顾及南方的东吴。每每晋朝准备南下时,北方就会传来战事吃紧的消息,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对东吴用兵的计划。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大陆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也蠢蠢欲动。他们看准晋朝顾此失彼的局面,不断在边境骚扰滋事。晋朝不得不分散兵力,在各个边境地区布防,以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无疑给了东吴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东吴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加强防御,积蓄力量。他们在长江沿岸修建了一系列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不断改进造船技术,打造出更加先进的战船。

同时,东吴也没有放松对北方局势的关注。他们派出大量细作,潜入晋境,搜集情报。这些情报不仅让东吴及时了解到晋朝的动向,还帮助他们找到了晋朝的薄弱之处。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东吴甚至尝试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联系,试图在外交上孤立晋朝。虽然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晋朝的注意力。

四、生死存亡:东吴的最后时刻

随着晋朝逐步平定北方叛乱,东吴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27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东吴的平静。西陵守将步阐背叛投靠晋朝,这一举动给东吴敲响了警钟。

西陵地处长江上游,是东吴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步阐的叛变不仅削弱了东吴的防御力量,更严重动摇了军心。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危急时刻,东吴名将陆抗挺身而出。他迅速调集水陆军队,亲自率兵前往西陵。陆抗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佯攻其他地区,迷惑晋军。当晋军主力被调走后,陆抗突然发动猛攻,一举夺回西陵。这次胜利不仅挽回了颓势,还极大地鼓舞了东吴军民的士气。

然而,好景不长。274年,陆抗因病去世,东吴失去了最后一位能够抗衡晋朝的杰出统帅。陆抗的离世给东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此后,东吴的军事行动日渐保守,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加强防御上。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东吴在武昌、建业、荆州等重要城市加紧修筑防御工事。他们利用长江天险,在沿岸修建了一系列堡垒和瞭望塔,形成了一道绵延数百里的防线。同时,东吴还在这些城市附近建立了大型造船基地,不断扩充水军力量。

东吴还在建业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船坞,可同时容纳数百艘战船进行维修和建造。工匠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不断改进船只设计,使其更加适应长江水域的特点。他们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碇石"装置,能够有效稳定船身,提高作战效率。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279年,晋朝终于平定了北方的叛乱,开始将全部注意力转向南方。晋朝大将杜预提出了"凿山破冈,通流江海"的战略,计划利用水路优势攻打东吴。这个计划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批准,晋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备战。

280年初,晋朝发动了全面进攻。他们采取多路并进的策略,其中最关键的一支,是由王濬率领的水军。

王濬率军从蜀地顺江而下,利用水势之利,一路势如破竹。东吴水军奋力抵抗,但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晋军,他们逐渐落入下风。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在江陵附近,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水战。东吴水军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一度将晋军逼入绝境。然而,晋军的后续援军及时赶到,最终以数量优势压倒了东吴水军。这场战役的失利,标志着东吴在长江上的优势被打破。

随后,晋军如潮水般涌向建业。东吴节节败退,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建业城的坚固防御上。然而,面对晋军的猛烈攻势,建业城的防线很快就被突破。吴主孙皓见大势已去,最终选择投降。

就这样,维系了17年之久的东吴政权宣告灭亡。长江天险不再是阻挡北方军队南下的屏障,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结束。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落幕与余响

东吴的灭亡,标志着三国时代的正式结束。然而,他们在蜀汉灭亡后坚持了17年之久的顽强抵抗,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东吴的造船技术和水军战术,为大陆古代军事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作战方式,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值得后人学习。

东吴的17年抵抗,犹如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它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军事历史,更是一曲不屈不挠的人性赞歌。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参考资料:

[1]李程.三国东吴政权能够长存的原因探讨[J].红河学院学报,2007(03):17-20.DOI:10.13963/j.cnki.hhuxb.2007.03.005.

[1]林硕.海帆初扬:东吴时期的对外交流[J].世界知识,2022(14):66-68.

[1]袁源.蜀汉政权灭亡原因浅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04):172-174.

[1]寒鲲.三国时期的真实谍战[J].廉政瞭望,2022(09):58-59.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本计划三年灭吴,为何东吴却独扛魏晋十七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