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聂伟文:茅屋,农妇,有点田

作者:原鄉書院
聂伟文:茅屋,农妇,有点田
聂伟文:茅屋,农妇,有点田

茅屋,农妇,有点田

聂伟文

网上有言论说,现代男人的理想生活是:茅屋,农妇,有点田。

这等言论细想之下还真有点道理,甚至会让人无端端的产生了一种向往。而越是细想便愈是渴望。这种妙处实在是难以言说。不是说如今是物质的世界,整个社会无处不充溢着金钱的味道吗?像言论如此的淡泊,朴素,宁静的生活方式竟然受到人们的热捧,尤其是男性。甚至如我等俗气之人都为之而心驰神往,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不过仔细的斟酌起来,这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如今的人们实在是厌烦了规矩下,制度下,规范下的日子;长年累月无时不是处在压力之下:工作、职业、供房,孩子上学,老人赡养,自身健康等等,每天都是身心疲惫。如果说如今的人们向往采菊东篱下还带着点虚幻或是非分之想的话,那言论上的生活方式的确是众多男性实实在在的人生目标。重要是这个目标并不难实现。不是有大碗说过,人应当树立一个蹦一蹦就能达到的目标吗。这就是。我一直来都并不赞成逃避现实,几十年商海摸爬滚打就是证明。但这个目标也的确太吸引人了,以至于让我都曾经为此而花费了一番心思。

除了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外,人际关系中的负累也让人不堪负重。每天都戴着面具,见一个人换一付;换一个环境又换一付。这样的社交让人活得真的好累。试问有谁不希望可以恣意的挥洒,做真实的自己?谁不希望脱下面具,轻轻松松,坦坦荡荡做人?我也曾无数次梦想着过乡村生活,可一旦开始着手之后,众多的附加条件便接踵而至,以至于让我的梦想每每落空,无法推行。比如在乡下居住要有书房,娱乐室,健身房,球场,甚至是泳池等。如若具备了这些条件,那还是乡村生活吗?那是富豪的生活!这也便是我无法实施的原因。看来我也只能是当一个俗人,当不了高人,就死了这分心吧。

都说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在精神层面好像正好相反。经历过繁华的人更向往平凡的生活;龙虾、鲍鱼吃过了,感觉也没什么出奇的;奔驰、宝马开过了,开本田、丰田也并不丢人。生活的自主性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关键是摒除了一切杂念,空余时间可以自主的做做学问,这点很难得。

梭罗的《瓦尔澄湖》曾一度风靡欧洲。我只说欧洲,而没有说全球,因为很显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国内曾有一哥们事业有成后萌生退意,他在深山老林里建了一所房独自隐居,每天焚香念经,吃斋打坐,他把这当成了信念、信条、信仰。但这信仰也只维持了不到两年便没了下文。他又重新入世了。因为孤独感让他抓狂。

又有个小姑娘,她很钟情于悠闲、写意、浪漫的日子,她把这看作是品味,是人生追求。她问父母拿了钱,到云南开了家咖啡馆,然后每天种花,逗猫过日子。她发出的视频让众亲朋好友羡慕得哈喇子直流。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她在到处问人借钱。咖啡馆开了三年不到,她背了一身的债务,不得已关了。紧接着的问题是,缺失了三年的工作经历,回城后再找工作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人是无法脱离社会的,在不可能离群索居的时候,坦诚的看待自己的状况,在现状下尽可能的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这才叫明理。现实不是梦想,更不是幻想,逃离带来的并不是理想的生活,因为这是有违人性的。我倒愿意看到每天起早摸黑赶地铁,背负着几十年的压力供房的人,因为这才是靠谱的,是真实的,是现实的版本。千千万万的人不都是这样过吗,难不成他们都是傻子?我挺反感一些人不自量力,自以为是的说什么“不想过成所有人的样子”,我真想问一句:你凭什么?你可以不食周粟,你可以回家卖红薯,可以采菊东篱下,但我告诉你,你这不叫生活,叫苟活。如上的哥们跑到深山老林,以期远离尘嚣,守护心中的一分安宁与平和,但这是做白日梦。高洁如老子、孔子、孟子,甚至是周庄,他们身边都围绕着一大群的人。有人便有江湖,有江湖便有社会,有社会便会有尘世与凡俗。

《瓦尔登湖》创作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工业大革命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品风靡全球也便在情理之中。

回归到我们如今的现实生活,梭罗的《瓦尔澄湖》对我们来说显然是过了,偏激了,不现实,甚至是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生活是踏实的,真实的,平实的,不是想象,任何的非分之想到头来都是自己承担后果。

把心款款的放进肚子,安心的过日子,有兴趣的话探寻一下世界未知的事物。要知道,这个世界已经过去了千万年,而且我相信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并且必定是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因为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规律。

用心的工作,用心的生活,用心的恋爱,用心的学习,等等。人只有在想并且又能实现的时候才是幸福。比如想吃饭的时候能吃饱,想穿衣的时候有衣可穿,想工作有工作可干,想成家有条件成家等等。是的,这就是幸福。幸福不是你有多少钱,有多少女人;也不在于你跑到深山老林里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不是的。人的思想太丰富了,而现实又很无奈。中和之下,在你现有的条件下今天过得比昨天好,这就行了,除此都是非分之想。

茅屋,农妇,有点田,这种蹦一蹦就能达到的梦想,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候不失为一个美好的向往。哪怕这世界如何的乌烟瘴气,坚守心中的一方净土;心中有善,有爱,对人世有热情,对世界有信仰,这比跑到天堂都好,更何况深山老林。我可以说,你到深山老林里修的这个境界远不如社会上默默奉献的义工,远不如高考期间义务接送学子们的“的哥”,远不如义务献血的人们。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当每天都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当每天都要面对那些充斥着各种各样元素的食物,你有机会,有条件坐在田梗上看看日出日落也真是一种诱人的奢望。

聂伟文:茅屋,农妇,有点田
聂伟文:茅屋,农妇,有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