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聚焦八个新突破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破圈出彩”

作者:华商政能量

为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长安区,时尚多元的文化艺术品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大地;唐朝诗人们走出教材,被融进了大大小小的文旅场景;一个村子将一百多年的非遗文化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活起来”“潮起来”,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农文旅融合深入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长安实践

在黄色的小洋楼里,陈设着从欧洲淘来的各式摆件,让人琳琅满目;极具禅意的院子里面,三五游客正在喝茶聊天,好不惬意;“多巴胺”颜色的玩具店里摆满了古灵精怪的玩具藏品,引得年轻人纷纷在此拍照打卡……很难想象,这些洋气时髦的艺术元素全部融合在长安区一个古老的村子里。

聚焦八个新突破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破圈出彩”

这里是位于长安区子午大道中段的黄良文化创意街区,原本鲜为人知的黄良新村,在艺术和乡土的“碰撞”下,让人去屋空的老街旧巷摇身一变成了西安人“偷得半日悠闲”的好去处。

聚焦八个新突破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破圈出彩”

几年前,村里几户人家把房屋租给了一些艺术创作的年轻人,经过他们的改造为村子带来了生机活力,更引起了街村干部和群众的关注,“谁说乡村不能洋气?”自此,把黄良新村打造成文化艺术品类聚集的规划便徐徐展开。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盘活宅基地收来的租金更让村民增加了收入,也吸引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目前入驻产业有二十多家,去年为群众带来经济收入达60多万元。”黄良新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栋永介绍道。今年2月,黄良新村被命名为西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

终南山下,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无独有偶,同样在黄良街道,“老”非遗正在焕发“新”魅力。在位于黄良街道的葛邵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豆腐。120年历史的葛村豆腐已成为当地富民、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带动相关300多名从业人员增收致富。

聚焦八个新突破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破圈出彩”

据介绍,长安区黄良街道锁定花卉生产种植、豆腐工坊体验、创意街区旅游等功能定位,打造西安近郊游的文化地标,今年6月8日,该街办被省文旅厅命名为第四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街道。

黄良街道的探索发展成为长安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板。截至目前,长安区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项目共48个,通过发掘乡村丰富深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进一步带动“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聚焦打造“唐诗文化核心体验区”

再塑长安文旅新名片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代诗人崔护在今长安区杜曲街道桃溪堡所作,留下了人面桃花的爱情佳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千古传诵的《清明》,是诗人杜牧因身处异乡不能回长安少陵原祭祖,有感而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唐代诗人贾岛,他曾居住于今长安韦曲。

长安区文化资源丰厚,曾经是诗人最集中的地方,很多著名的诗人先后到访过这里。近几年,长安区政府联合高校及民间组织,深入挖掘唐诗资源。经研究统计,长安区境内发现有唐代诗人活动过、居住过、创作过的地方多达86处,考据有关长安的唐诗1400余首,这些唐诗文化研究成果都以书籍形式出版。

聚焦八个新突破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破圈出彩”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丰富文化旅游的深刻内涵具有深远意义。为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长安区内打造了大大小小的诗歌艺术馆。截至目前,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昌龄等九个唐诗文化艺术馆已经相继设立建馆。李白、岑参、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等故园及诗歌艺术场馆正在筹建,与之相关联的还有推敲园、少陵园、城南韦氏故里、人面桃花园、太乙长安道、杜牧杜氏祖茔等多个唐诗点位已建成或正在联动开发。

“长安区近年来高度重视唐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通过探寻和整合唐诗文化资源,借生态搭台,以文化赋能,联合民间组织、社会力量全域打造了一系列的诗人故居、诗歌艺术场馆、唐诗景区,把散落在长安区的文物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接下来目标打造‘唐诗文化核心体验区’。”长安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相关领导告诉记者。

聚焦八个新突破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破圈出彩”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唐诗文化资源,以及长安区内学者、文人、协会等持续性的研究基础,长安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将“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作为文旅发展思路,提出要深入挖掘整合唐诗文化资源、策划开展唐诗系列活动、打造唐诗项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以活动和项目赋能

打响“山水长安 唐诗故里”文旅IP

开发和打造文旅项目对于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年来,长安区以“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为指引,全力引育唐诗相关的文旅项目,推动文旅融合提质增效。

聚焦八个新突破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破圈出彩”

“诗圣里”项目规划图

在杜曲街道杜曲村,总建筑面积约8600平方米的“诗圣里”项目正在加速建设。“通过老旧房屋窑洞改造建设杜甫文化创意区、户外露营区、唐诗文化民宿、窑洞商业、观光农业园等。旨在打造一个文化深厚、理念创新、节能环保的乡村振兴文旅项目。”相关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在太乙·长安道旅游小镇上,已完成的唐诗项目——千书林,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在此诵读着石刻上的经典诗句。据介绍,千书林利用奇石造景,雕刻了名家书法的诗词歌赋,打造唐诗千书林特色景观长廊,让游客直观感受唐诗之美。

据悉,长安区以“唐诗里的长安”为主题,今年全年计划开展唐诗活动达20场。截至目前,已先后举办了“梅香雪影” 诗歌朗诵会、“唐诗故里·喜乐元宵”游园会、桃花诗会、唐诗新唱、首届“长安杜牧诗歌奖”颁奖典礼、端午系列诗会等主题活动13场。“唐诗相关活动在民间一直以来热情高涨,伴随着今年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整体规划,活动整体的社会反响很好。”长安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相关领导介绍道,今年通过系列活动,整合了民间高校政府等方面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进一步打响了“山水长安 唐诗故里”的文旅IP。此外,在招商引资方面,长安区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上半年,先后邀请10家文旅企业实地考察优质文旅项目。

聚焦八个新突破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破圈出彩”
聚焦八个新突破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破圈出彩”

年初的两会上,西安市部署了“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提出要“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今年来,长安区发挥传统文化禀赋优势,全面打造“长安山水 唐诗故里”文化IP,在整合唐诗文化资源、举办特色文旅活动、开展文物保护、培育特色新兴产业、创新“文旅+研学”线路产品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文化资源的“流量”真正转化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能量”。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权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