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作者:刚峰看世界

解读天涯区轶事趣闻 展示三亚人文精髓

————

文图/刚峰

三亚文门村札记

采风文门村,对话问老人,

石门变文门,黎寨古韵深。

题记:赶到三亚市天涯区文门村采风时,时光正好,下午三点,阳光灿灿。一派岛南独有的黎乡田园山色风景,就这样、就这样,一不小心,扑面而来,撞飞了我的心绪。

文门村,素有三亚市美丽乡村第一村之誉。传说,在南梁朝时,岭南俚黎首领冼英请旨梁武帝“重置崖州”,率军登上海岛,招抚海南千余黎峒,置郡立邑,将东汉“遥领”六百余年之久的海南岛重新纳入祖国的怀抱。隋朝一统中国后,为表彰冼夫人的功绩,将岛南的“临振县”(今三亚)赐为她的“汤沐邑”并册封为“谯国夫人”。为开发岛南,冼夫人委派白虎将军南来文门寨设坛,传农耕之事,启文明之门,教化黎民百姓,至今已有一千余年,故,被称为千年黎村。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作者在文门村采风留影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兰鹏支书和兰定璋老人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作者在文门村采风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田园风光

传说很优美,但史料却难以佐证。虽冼夫人得临振县为汤沐邑,正史有载。然,黎族虽为海岛世居土族却无本族文字,难有笔墨记录。传承至今,且千年不废,想必,世世代代,这个口碑传说坚持不易。走村串巷挖遗史,访民查谱考人文,因缘分,我与文门村相遇,相遇在三亚市天涯区一派阳光灿灿、蓝天白云的夏季,相遇在这个美丽传说的憧憬里。责任与义务,犹如,文们村前面的那一域崇山峻岭怀抱下的绿茵葱郁的“龙海盆地”田园风景,撩动着我的思绪、诱惑着我的心扉,让我不由地如一只翱翔在天空中的大雁,穿越时空,去鸟瞰着文门村的前世与今生,去佐证传说中的史韵…

(注:全文八千字阅读需要五分钟)

公元1851年早春二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从崖州城西冲坡乡镜湖村走出来了一位名叫吉大文的英俊青年。当他步履蹒跚走到距城东五十里的这条崖州古驿道马岭驿铺前面一座乱石簇拥的“石门”前,却已近夕阳西下的黄昏。

夕阳,灿灿地斜照在这座丈高五米的匡磊上,余辉映射着青年方正的脸。他不由地坐在石门前,任汗流浃背、任清风拂面,思绪,正浮想联翩。他不由得想起了300年前一位名叫钟芳的青年,出崖州水南村、过琼州府,度过白浪滔滔的琼州海峡直抵北京,终于进士及第,逐鹿中原,官至户部侍郎,并尊为“岭南巨儒”一代伟大的乡贤,而光耀崖州数百年。他的脑海里顿时回荡着年轻的钟芳去中原逐志,也曾路过这道石门时,面对着山呼海应的景色,而留下《珠崖》一首诗中的:“山横天有障,地尽海无垠。”名言,不由感慨万千。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古石门遗址地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前古石门遗址地

因为他知道,自从钟芳父子俩于明朝高中进士以后,至今200多年来,崖州再也无人中举,更别说进士及第。咸丰元年正月初一(公元1851年),爱新觉罗·奕詝登基史称清文宗,面对一位名叫洪秀全的广东人在广西起事建太平天国的乱局,为招贤纳士,便诏告天下,加试恩科一次。此次,正是他蒙受皇恩浩荡,前去广州参加乡试“春闱”。此时的他,不由想起临行前知州大人的敦敦嘱托,崖州诸位乡绅士子们的殷切期望,一股重振崖州科举,结束200年来“崖州无举”沉甸甸的责任,瞬间,让他面对石门,不由激情豪迈,吟诗抒情咏志,唱道:

凿险通黎界,雄关石启门。

风腥山踞虎,泉远壁悬猿。

世乱轻人命,天阴泣鬼魂。

将军谁破虏,百峒隶屏藩。

吉大文这首名为《石门》的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崖州士子们杰出代表,出岛南北上广州逐志的雄心,并将崖州东线古驿道马岭关隘的“石门”当着重启崖州文运的“文门”启象征。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作者在吉大文镜湖村故居前与吉氏后人合影

谁在乱石吟,险峻山路泣?

好奇,顿时吸引了石门外不远处的一个名叫“神庭村”的黎族乡亲的注意。于是,人们纷纷涌来,围着青年交流,才知道这位青年才俊原是崖州著名的“滨海之秀”。三年前,二十岁的他,也曾路过石门赴琼州府参加全琼应试,因其才华横溢而被琼州知府冠誉。

天已晚,夜将深,崖州士子吉大文便被村中董氏与兰氏族佬迎进寨门。把酒临风,黎舞伴随,那一晚,青年才俊酒醉醺醺,蒙头大睡,直至太阳爬上了山岭。

阳光正好,风景宜人。第二天上午,吉大文在众位乡亲们的簇拥下,查看了村中先祖们开渠引水灌田的沟口,题《沟口》一首诗赠众乡亲后便迈过石门东行远去。诗云:

五指河源远,山多水合流。

戌楼交虎迹,黎峒割鸿沟。

石乱溪声壮,林寒栈道幽。

此间真险绝,辟土要金牛。

170年前,崖州才子吉大文在石门前留下的这两首诗,均已被清光绪末年的《崖州志》全文收录。可惜,至今无人去解读并诠释诗意,特别是《沟口》一诗,其实,这是吉大文留给天涯区文门村的一首风水诗。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官帽石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作者在文门村采风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五指山,不仅是海南最高的山岭,而且是至宋朝苏东坡贬谪后,勘探并确定的海南风水文脉的祖山。吉大文在诗中的首联,告诉乡亲们,文门村所处在的这一带龙海盆地“山多水合流”,亦是一块“四周青山环抱,左右蟠龙向海,得水藏风,祥云紫光泛起”的福地,其龙门文脉均派源五指山。“戌楼”,指的是朝廷设在石门边马岭汛军营驻军的瞭望楼。而“鸿沟”虽明指各黎寨因灌溉而擅自挖的水沟水渠,但却暗示,这些沟渠破了点风水,隔断了五指山的龙脉而导致了黎与汉文化之间的鸿沟距离。

“金牛”,其实,是代表财富和财运风水的符号。历史上,各峒黎族祖先们,在此率聚,伐木辟土,构筑寮寨,非常艰辛。于是,吉大文在诗的尾联用“此间真险绝,辟土要金牛。”一句,给了风水堪舆布局的点题。

真可谓:“九言劝醒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吉大文留下的这首《沟口》诗,应该是点醒了文门村的有缘人。否则,我不会看到,现今文门村村委会大门口前,有座金牛的石像布局。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委会门口的金牛

神庭村,从此更名为“文门村”,石门变文门应属于吉大文所为。

东行远去的吉大文,也终于没有辜负崖州乡亲们的众望,在当年的咸丰元年(1851年)恩科乡试中举,成为清朝崖州第一位举人,结束了二百余年“崖州无举”的历史,开创了清末崖州文运之先河。后来他虽三上会试春闱不第,虽例授了内阁中书一职,但他却辞官回乡。热心家乡教化,积极倡建学宫,执掌鳌山书院,并在死前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捐给崖州社学,可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功德无量矣,终成一代伟大的乡贤,让我钦佩不已。

吉大文能够成为崖州的一位伟大乡贤,跟他少年立志有关。现附上他少年时曾励志的一首诗,以表达我对这位乡贤的崇敬之心。诗曰:

少年立志要登科,有甚文章奈我何?

书读五车犹算少,诗吟万卷不嫌多。

若将海水如砚视,愿把江山当墨磨。

敕赐苍天为白纸,挥毫写出太平歌。

如今,吉大文的励志故事与他的诗,虽随历史已远去了。但我想,有缘的话,天涯区应该在文门村为吉大文雕铜像一座,并将其赋诗一并刻上,以缅怀先人,激励后裔…

其实,文门村的历史,史志,还是能够寻找到它的一些蜘蛛马迹的痕迹,那便是(《崖州志》山川卷)上所载有的“下马岭”。

那是崖州古驿道东线上一个独特山岭,有一道如骏马的山岭,从崇山峻岭的山脉中,气势恢宏地直奔大海。马的后背为上马岭(今过岭村附近),马的前背叫下马岭(今马岭社区),而文门村就处在上下马岭中马鞍的地理方位。且,马鞍处岭边有一堆乱石如屋巨石簇拥的一道“石门”,将山与海隔离,将黎与汉分距,仅有古人凿石如缝隙般的一条小道,供人通行。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天涯海角景区看下马岭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下马岭乱石如屋

《崖州志》上记载的很清晰:“下马岭距城东六十里,周围三十里,高七十丈。斜峙海湾,仅有一线可行。乱石如屋,耸塞海滨。潮长,不能往来。过此,有二路入三亚镜。一度岭从内地行,险而近。一从海滨行,坦而远。东北皆黎村,最大者曰过岭黎,众至千余户。岭西五里有民居七十余户,马岭汛扎驻于此。”又说:“过岭峒距城东六十里,中有黎村三十余。四面崇山峻岭,如桶形然,仅有一石门,从马岭汛后入石门,两山对峙,凿石以通,深达二里。”因此,从史志中可看出,历史上的文门村一带黎村,是处在崖州古驿道东线被称为第二关隘下马岭一道险峻的石门内。古代的商贾谪臣、文人墨客与迁客骚人,欲从东线入崖州,非要从马岭汛营,迈过这道石门。

于是,这道石门不仅成为过往客人关山险阻的命门,也是唐宋时期中原文化落籍天涯的一道文化枢纽站的文门,更是明清时期许多崖州士子,出岛南、过琼北、入广州、抵北京,逐鹿中原,抒情咏志的一道励志之门。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崖州志记录下马岭

这道深达二里的“石门”,不仅,成为三亚美丽乡村第一村文门村的“村脉命门”,并由此而承载着三亚史上与当今和未来,山与海、黎与汉、古与今、蛮荒与文明、封闭与开发的吐苦纳新与凤凰涅槃的象征!而且,这道石门内的“四周青山环抱,左右蟠龙向海,得水藏风,祥云紫光泛起”被称“龙海盆地”的福地,从隋唐始,就已经纳入了朝廷的法眼,将它作为治理黎区,传播农事,启蒙教育的“王化”示范地。

史载,唐永徽六年,朝廷在此设置了一个名叫“落屯县”的古邑。

此事《崖州志》上记载很清晰,志曰:“落屯废县,《元和志》永徽元年置,在洛电响,因名。《舆地纪胜》即今黎中落屯村,在州东五十里。黄《通志》明万历丙辰,知州张宿疏沟,得落屯县印。”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崖州志记载落屯县

永徽元年(公元650),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李治使用这个年号共六年,励精图治创造了“永徽之治”的一段盛世。而《元和志》全名《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也是自魏晋以来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史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目的是在安史之乱后,为皇帝便于周览全国形势,以达到“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目的。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晚于“永徽之治”一百多年后的《元和志》称落屯县名来自当地村名“洛电响”。到了南宋中期嘉定、宝庆年间,由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估计是觉得唐志黎语音译不准,便改称为“落屯”村,并明确指出,古邑距崖城东五十里。

落屯县古邑遗址在哪里?史志没说清,后人也没去考证,我在龙海盆地转了一周,因时间关系也无法辨明。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龙海盆地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作者在过岭村采风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兰先生带作者考古迹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龙海盆地走马观花寻古迹

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在三亚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设置一个古邑?我为何又要孜孜不倦的去追寻这个古邑的遗址地?这是因为落屯县,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的小邑,但名称中的一个“屯”字,却折射着以文门村为中心的这一带,方圆百里黎峒由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态方式走向农耕文明渊源的密码;更因一个“落”字,透露出唐代中原王朝,经略海南岛的战略布局。因为,自从这个县设立后,让我们看到,历史上,一批批头戴方巾的中原贬官与文人墨客步履姗姗的踏上了这块被称为天之涯、海之角的南蛮荒隅。从此,揭开了中原贬官文化开始落籍岛南三亚的序幕。

那么,谁是第一个被贬在三亚并“落屯”天涯的谪臣?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那是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一位名叫韩缓的中原大官从长安,悲愤交加地行走了2000多公里,终于,踏进了岛南宁远河一个名叫振州的衙门出任刺史。韩瑗是谁?他为何会贬来振州?正史记载的很简单,韩瑗是唐高宗的宰相,史志说他,因得罪了武则天故而被流放于此。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他为何会得罪武则天?正史说,在唐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欲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时,已拜为宰相的韩瑗,不由痛哭流泪进谏劝阻,引高宗大怒,命人将他拉出大殿。次年,武则天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显庆。又次年(657年)武则天便以韩瑗有勾结褚遂良图谋不轨之意,怂恿唐高宗将韩瑗贬为振州刺史,并命终身不许回京。

于是,刚成立七年的落屯县,便走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贬振州的宰相韩瑗。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因自己遭受诬陷而满怀悲愤,总之,一年后,韩瑷宰相客死在振州任所,魂葬天涯,其墓葬在三亚何地?至今已是个谜。直到47年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才遵照武则天的遗命,追复韩瑗官爵,赦免其流放岭南的亲属,后又追封其谥号为“贞烈”,算是给他平了反,让他飘荡在天涯海角的亡灵有了一丝安慰。

韩瑗任职的时间不长,他的故事很短,至今正史上也没有留下他在振州一年任上,对其下属的落屯县有何治理的功绩。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水南村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崖州古城

传说中第二个“落屯”天涯的宰相名叫李昭德,他于韩缓32年之后也贬来振州,他不是来当老大(刺史),而是贬在振州下面的一个县当小公安局长(县尉)。李昭德他是武则天为帝时周朝的宰相,于公元689年时,因专权又与武帝抬杠获罪,被贬为振州吉阳县县尉(有一说为广西南宾县尉,有争议)。

撇开争议,正史上记得清清楚楚贬到三亚任振州刺史的第二位宰相,名叫崔元琮。此人于长寿三年(694)七月,已任两年宰相的崔元综,因“坐事”被罢相,“配流”到被视为最遐远蛮荒的海外振州。崔元综缘何“坐罪”?两唐书并不言及,至今仍无谜底。但他由宰相降为刺史,“落屯”天涯之事,不仅正史有载,且野史丰富。特别是他从三亚北归,过琼州海峡九死一生的海上经历与风水轶事传奇的一生,到也丰富了天涯贬官文化的内容。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水南村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天涯海角景区伏波将军雕像

从韩瑗到崔元琮,中间只差37年,缘何朝廷却连降两位宰相到振州为官?其实,这段历史的背后,折射出唐王朝对海南岛,特别是岛南三亚这一区域的战略布局。

这段背景要追溯到隋文帝、隋炀帝甚至到汉武帝。

西汉元封主年亦公元前 110年, 汉武帝遣路博德伏波将军平岭南并海南,设珠崖与儋耳两郡。珠崖郡在北部南游江畔,下领玳瑁、紫贝苟中三县,先不说。而从设在岛西南的儋耳郡所设的二个县来看,汉武帝对海南的经略主要是放在岛西南的感恩平原出海口,且剑指南海。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天涯海角景区伏波将军雕像

从西汉在感恩平原的西北面昌化江出海口设“至来县”(今昌江县),又在感恩平原的东南方九龙河的出海口设“九龙县”(隋改感恩县今东方市),就可窥见汉武帝,将海南岛最大的海岸冲积盆地的岛西南感恩平原,当做了王化教育与模范治理“老少边远”的示范区。特别是,西汉王朝将感恩平原五大河流出海口的码头,打造成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母港合浦港的子港,更可揣摩到汉武帝经略岛西南剑指南海的壮志雄心。可惜的是,汉武帝这份雄心却在东汉时被汉元帝抛弃啦。到了汉元帝初元年 ( 公元前 48 年),因大臣贾捐之力主废弃珠崖,写了一篇《弃珠崖议》贴子,就让已归顺中原王朝的海南岛两郡与其所属的县邑等所有行政衙门均被撤销废弃,只在琼州海峡对岸的合浦置一个“朱庐县”来遥领。想不到,这个“遥领”一遥就600多年,直到南北朝时代的岭南俚族首领冼夫人,请命梁武帝,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请命于朝,故置州”,恢复郡县制,海南岛才重归中原王朝的怀抱。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直到隋文帝一统中国后,为表彰冼夫人三朝均拥护国家统一的功德,不仅册封她为“谯国夫人”而且,还特意在海南岛最南端设置一个“临振县”,并封赐为其食邑,亦“汤沐邑”。

何为“临振”?冼夫人的故郡府在岭南的高州,冼夫人重置崖州的海南岛最高首府设在儋州(今中和镇)。隋文帝特意在岛南设一个县,作为冼夫人的“临时”首府,其意义不是只在于表彰冼夫人功绩的恩赐,而更是希望借助冼夫人的岭南势力,使岛南这一块蛮荒之域得以“振”兴。这就是三亚的前世临振县名称来历的真实含义。也代表着隋文帝一统中国后,沿袭汉武帝的思路,剑指南海的雄心。只不过是,隋文帝把战略的中心从汉武帝岛西的感恩平原,逐渐南移,且转移到了岛南白沙河与宁远河出海处的天涯海湾畔,使临振县成为岛南正史记载的第一个古邑,且成为岛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天涯海角景区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天涯湾

临振县,不仅仅是隋王朝赐给冼夫人的一个私人领域;更是隋文帝在海南岛开设的中国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治与经济特区。其价值和意义非凡。在这个特区中,冼夫人出台了什么政策?又有哪些功绩?可惜正史上无记载,历史久远,自然鲜为人知。只余下岛西南这一域的山川田野、黎寨乡村,还流传着冼夫人派员帮助当地实施农事水利,启蒙教化的口碑传闻。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比如,东方市境内的感恩河其名称来历。感谁的恩,为何要感恩?据宝上村苏氏口碑传说,是因冼夫人时代派员帮助宝上村民,开水修渠、引水利灌溉高田,而将原名九龙江,从宝上村至感恩河出海口处,这五里河道改名为感恩水。

再比如,前面导读所述,文门村史源的美丽传说:说冼夫人委派白虎将军南来文门寨设坛,传农耕之事,启文明之门,教化黎民百姓等等。

可惜的是,乡村田野的这些美丽传说,一直无法在正史中得到佐证。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冼夫人雕像

更可惜的是,临振县设立一年后,冼夫人高寿病逝。不久,隋文帝也过世,取而代之的隋炀帝杨广,这位千古一帝,更是雄心远大,战略思维超群。在冼太夫人去世后几年,亦杨广继位六年后的隋大业六年(610),他将海南岛重新分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和十县,从此建立了海南岛的行政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他废临振县不是目的,而是升级为郡。并在临振郡下置宁远、延德二县,而把郡治所,设在宁远县今崖城水南村。 从此,宁远河双廓怀抱的临振郡,便正式成为岛西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出海口处的大蛋、保平港,亦成为衔接内地合浦母港最大子港,以及远航东南亚岛海上贸易的南中国海岸最繁华的补给码头。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隋朝的临振县设在哪里?史上无记载后代学者的考证也争论纷纷。据李勃先生《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一文载:“隋临振县治故址当在今三亚市崖城东南八十里。这就是冼夫人的‘汤沐邑’故址。”(《沿革考》155页)。按照李先生的考证,临镇县在崖城东80里,也就是现在天涯区所辖马岭后面文门村与过岭村之间的“龙海盆地”烧旗水附近。因为《崖州志》上所说,“烧旗沟,城东80里,发源于过岭峒,注入禁港,入于海,明季王熀烧旗于此,故名。”而这个地方,正与唐高宗李治所置的“落屯县”城东 50里的方位很近。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古禁港今西岛码头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崖州志烧旗沟

这个论点虽为李勃一家之言,但李勃先生是海大教授是海南著名的文史大家,我想他的考证是有一定依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唐高宗李治设置落屯县的战略意图,其实就是延续了隋文帝设临振县的初心,将县治设在原临振故县附近。并先后将两位宰相贬谪振州并“落屯”于此地,亦是想通过教育与屯田农耕方式,使这一区域得到振兴。

振兴岛南这一域被称为蛮荒海隅,唐高宗李治,其实也是贯彻和传承了其祖父唐高祖李渊的战略思维。因为,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将隋朝岛南这一片传统黎区的临振郡,改名为“振州”并实行“改土归流”的流官制。这一措施,既传承了隋文帝治理岛南的雄心;又尊重了冼夫人对海南岛的贡献。一个“振”字,代表了自汉武帝到隋文帝、隋炀帝至唐高祖,对岛南这一域传统黎区振兴的期许。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下马岭下烧旗水畔龙海盆地疑是落屯县遗址地

从唐初置振州,领宁远、延德,吉阳、临川、落屯五县的行政格局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朝廷已将三亚这一区域,当作了中原王朝治理少数民族边远的模范试验区。唐高宗这才会将俩位宰相贬谪并落屯于此。从此,自唐朝始至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漫长时光里,被中原王朝贬谪流放到此地的名相、贤臣、学士等就有十余位。除了初唐宰相韩瑗、崔元琮外,还有宋朝将振州改崖州后的宰相卢多逊、丁谓、赵鼎和名臣胡铨、与元代副宰相王仕熙等人。以及名望之族的裴瑑等十来位流寓。再加上近千名知州、学正、典吏、知县、教谕等大小官吏到这块土地任职,和太多商贾、墨客文人与各姓过琼始祖们纷纷来天之涯海之角打卡定居,才使得岛南的三亚成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一块独特魅宝,而使“天涯”成为中国文化与哲学史上的著名符号与丰碑。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作者20年前写的三亚贬官文化的书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作者在水南村盛德堂

正是因为有唐朝俩位宰相,开启了将中原文化落籍于三亚的贬官文化先河,才有了海南岛明朝的人文荟萃。包括明朝岛南的崖州,就一不小心,成为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景。

这句诗,来自海南明代著名三杰之一的文昌乡贤邢宥的《海南风景》一诗。诗曰:

南荒千里尽王疆,四顾天连海色苍。

二郡舆图兴自汉,五州编户盛于唐。

故家大半来中土,厚产偏多起外庄。

弦诵声繁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

邢宥,乃宋末崖州佥事邢梦璜后商,是海南四大才子之首的明朝宰相丘浚在琼州学宫的同学,他进士及第比丘浚早。丘浚与邢宥正处在海南岛人文荟萃、文风最鼎盛的时代。一批批海南乡贤“遥指海外数中原”,纷纷中举并进士及第,成为朝廷鼎臣。这其中就包括出生在岛南高山所的钟芳父子进士及第,成为海南岛有史以来七对父子进士中一对,而光耀崖州。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天涯海角景区钟芳雕像

特别是钟芳,少小时家贫却刻苦读书奋发向上。青年时出崖州,抵琼州得贡生,然后北上广州中举。再赴北京进士及第,一路上历经艰辛万险,一生中著书等身。不仅官至户部侍郎,而且因其学说通古贯今,被誉称为“岭南巨儒”,成为崖州的骄傲。明朝的崖州能出钟芳一对杰出父子才俊,实得于唐朝俩位宰相贬谪以来,贬官文化经过几百年所积累的王化教育成果。这个成果的源头就犹如邢宥诗中所年言,来自汉唐。

其实,唐朝经略岛南实施王化教育后,在南宋末年就出了成果,走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名叫陈国华,也被称为“崖州第一进士”。他进士及第早钟芳200多年,他的横空出世,得于南宋淳熙间广西富阳人毛奎出任吉阳知军时,重建崖州学宫,实施王化教育后的科举成果。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崖州孔庙

《崖州志》载,陈国华,吉阳临川里(今月川社区)人。他于宋宝佑四年(1256年)赴京参加会试,高中二甲第一名,位列第四名进士,与状元文天样同榜。试想,如果没有中原文化落屯于三亚这一区域,一个南蛮荒远的海滨士子,焉何能从遥远的崖州,跨过下马岭这道石门,北过琼州,后又渡过白浪滔滔的琼州海峡,能在全国高考中考上第四名?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三亚的贬官文化,其实,唐宋时期的贬官,除了是朝廷对犯错误的官吏的一种惩治措施以外,更大的初衷就在于通过这些贬官名吏所拥有的才华和其名门望族的资源,为所贬谪地带来文教的振兴。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因此,寻找落屯县遗址并研究其遗留的人文,不仅仅是对探索以文门村和过岭村为代表一带的黎乡文化的启蒙来源有意义;更是对三亚历史文化研发有现实的价值。因为唐朝的这个古邑遗址所在的龙海盆地,至今还没有打造和开发成为三亚一域集湖光山色纯美的田园生态风光与黎汉人文独特的风景区。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落屯县遗址究竟在哪里?虽然我走马观花没有寻找到它具体位置,但是我却在走村串巷、访民考迹问老人中,寻觅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或许可以佐证,关于千年黎寨文门村,到底是隋文帝赐临振县于冼夫人时,设雷开坛所为?还是唐高宗置落屯县启迪人文的史韵。

文门村札记|石门变文门千年黎寨古韵吟

那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在文门村兰鹏书记和董主任的陪同下,访问到了这个老人。老人名叫兰定璋,乃文门村《神道经》口碑传说唯一传承人。他不仅向我娓娓道出了一个名叫“分姓氏僧”先祖的美丽传说故事;而且还带我查看了这位传奇先人为黎民百姓分田传教种山兰稻谷时遗留在村中的石块遗迹,和死后安寝在村中的墓石碑。

故事很长,可惜篇幅有限,只得有缘下期再续。

————

刚峰,全国知名人文旅行作家,学者,网络大V。曾任《乡缘》杂志总编辑,撰写并发表过有关海南历史文化随笔二百多万字。著有《琼北故事》《印象三亚》《天涯横呤》《心之旅》《我的台商朋友》《古塔密语》等书籍。善长撰写城市文化随笔,欢迎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