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太极拳的“劲”是养出来的:太极拳身心认知与生命聚集讨论

作者:海天听阁

对于太极拳内劲的修为,大家有质疑之声,也有探索之心,因此,交流开放是必然的,因为,这个内劲包括武术家的内劲,也包括了超出武术家的内气,内劲不是太极的目的,而是中间产品,但却是内家拳的目的,所以不说清楚,或者说清楚了依旧读来困惑,这都是很多练功环节的瓶颈问题。

通过阅读交流,其好处是文字摆在那里,不用坐着扯破喉咙,可以借助阅读,深入体会,心静下来了,事情关乎身心认知与生命聚集,因此,文太极之说就成了太极拳特有的阐释模式和内修要求。

太极拳内劲的一般进阶:三阶段、精气神

太极拳练习者进入劲阶段,首先就是“抻筋拔骨”,认为“力”就是拳——“抻筋拔骨”。拉脊椎,从腰椎到夹脊,再到大椎。一边抻筋拔骨,一边盘架子,对太极骨架和身架有体悟,但是,这功夫是对抗力的架子,可以稳固三盘,但是,用不上劲的关节以及肢体转折处,依旧是凹凸和顶劲,碰到高手,听松就化解了架子。

其次,认为“气”就是拳。太极拳进入松下来的盘架子,人们结合易筋经、八段锦、定式太极,追求一种内在的提领之劲。因为架子基本有了整体控制的能力,只是还不能筋骨与气力不能聚合和发散。

第三步,就是我们说的“内劲”——太极拳在今天,修行与养生的内涵还是很难说清楚,这主要涉及到了身心功夫的核心内涵不清楚。

因此,我们看看三个阶段“劲”的具体理论——精气神的内在感应与发劲境界

先说“力”。我们先要看传统意义上的“劲”,也就是武术层面练拳表达的劲,这个劲运用到对手身上就是“散”出去,又要“引进落空”,这个技术的“劲”,具体说太极拳的"劲"是后天经过特殊训练才有的特殊技能,没经过训练的人不会有这种特殊技能。也就是沾粘连随劲 。这是从宏观上对太极拳劲路要求的概括。在太极拳中讲究后发制人,后发并不是先被动挨打,也不是等着人家打来才出手。这里的关键是拳谚中强调的"后发先至",即彼不动,己不动;彼未动,己先至。

再说“气”——说到太极拳的劲的身心体验阶段,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意念与动作、呼吸必须协调一致,即意到、气到、力到。甚至更有将太极拳的发力原理描述为浩然之气而不仅仅是圆转之劲,接触对方,以皮肤感应化力的杨露禅,据说有鸟不飞的敏捷,发人以无形之中,而杨班侯则以筋骨炸力打力,出手红,摔打出尽力,而杨澄甫则揭示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养力 。由于有了内养的“虚领”——就是大椎穴放松或者提领的肾阳之劲,在肾气保养中通过控制达到精气神的和谐,意念与动作协调一致,呼吸深长细匀,气沉丹田,所以,杨澄甫的身法显得最为饱满。力达四面八方,拳打四正四隅,所以,杨家的拳法达到了精气神的统一。

下面,第三阶段,就是我们说的功夫劲——显然,太极拳的劲,会有人说到“气”,整体劲有了,松下来就会有气的自然运行的体验,但是,这是引进落空的技巧,只是自己与对手之间的同门切磋的“规律”,也就是推手的功夫,而不是散手功夫,我们看董英杰一门的推手就突出架子的整体转化,而郑曼青则体验到了养气松,架子松,打手松的三层功夫,李雅轩一门基本上也是在劲从松散出去的功夫。

所谓“松”——说到底,太极拳是一门化自己的功夫,这就是太极拳在修行上的价值。我们看到,很多静坐的、站桩的,都很不容易实现精气神转化,身体强壮了就会产生自动的精气泄漏。而太极拳要求身法中正,颈椎要达到不塌不仰,拉动大椎穴自然作用在腰椎,作用腰椎必然传达到双胯,这样,精气勃发自动传达到尾闾,从而实现炼精化气,催动整个颈椎,这就是大龙,放松来练习,达到体态安舒,肾脑气血逐步饱满,不会因为精气不足却片面催发精力,很多练习者都有中风的后果,正如身法不正伤膝盖一样,不顺其自然就会违背精气神的生发规律,导致瘫痪。

具体训练和学拳:太极十年不出门,性命双修意味着闭关是前提

精要蓄养,不是禁欲,而是通过几个周期的克制,达到精气不泄。一般可以分为一个月为一个周期,严格的道家内修提出百日为单位,逐阶段推进,精气神水平逐年递进——精气在强大的太极功夫中成为修炼的核心,一直到了自动与身体力量融汇一体,这就是炼气化神。这个阶段需要强大的修行决心,以及生命自律的信念,也要不断参照各种实践的学说强化自己的见解,还要不断检讨自己的过失,就好比练拳一样,在相互转化的力量与力道上体会劲,逐步将拳法、身法、功法融会贯通。

精气成为聚精会神的一种身心形态,所谓“鼎中火”,水中丹,天地日月,三宝为道。《性命圭旨》云:“离日为汞,中有己土,强名曰龙。其形狞恶,主生人杀人之权,专成佛成仙之道。”又曰:“不积汞,何以取其铅?不降龙,无以伏其虎。”所谓“铅”、“虎”,即是坎中一点真阳,即是炼精化炁之本也。可见炼己为必要之功。炼己之真义,即是炼出离中之“太阳流珠”之真液,点化凡火,而元炁方可发生。“元”就是太极,就是身心体验的太极功夫到生命蓄养的“性命双修”。

所谓性,就是固精化气,精气一个月为一个周期,在我们身体内形成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因此,环节一力从夹脊生,就是所谓的这个内劲环节。内劲是一种人体力量的机制,简单的说,太极拳健身,首先就是利用身体自身的修复与强化机能——比如,蛇能够发出力量,乌龟安静也能发出头脚的力量,水中的鱼、天上的鸟,都一样,谁都知道内劲来自精气从脊椎提升后,在胸椎与五脏的营养物质产生发力的供给制度,夹脊是汇集中转地方。夹脊生力,简单讲就是一屏气能够把力气聚集到背椎、胸椎、夹脊,恢复这个力气使脊柱恢复健康,催发力气强化筋骨力量,筋骨力量集中,聚精会神之下。

所谓命,就是炼精化气,炼精化气是需要三个月的季节性周期,具有改造生命的基础性价值,因此,环节二就是尾闾与颈椎骨末梢控制身体细微的感知,大松大软在腰胯与大椎穴,大椎穴虚领顶劲在于夹脊放松,全身大松大软。脊柱恢复力量,大椎穴(富贵包或者后脖子弯曲处就是大椎穴所在)开始可以拉直,一拉直夹脊穴就松了,而且,玉枕穴有气感,地球吸引力作用下,脚底头顶一条线,头顶出现一个顶头悬的“点”。

性命双修才能发挥太极拳的空中妙手:太极拳家们对浩然之气如何运用和发挥,提出了多种发劲感知,松透、松沉、轻灵、电击……因此,保精成为根本。堵漏 男、女性进入青春发育期后,都会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男会遗精,女有月经。这在道家养生学中称之为“身漏”,即称“漏身之体”。精与血为人体生命的“至宝”,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但繁衍生息男无须天天走、女不该月月失。然人类生性贪图享乐,更恋床第之欢,固造成生命能量的浪费,使元气走失、疾病丛生而不能怡享天年。故历来修道仙术的第一步便是“百日筑基”即“补缺堵漏”。道家先师张三丰所讲的“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便是此意。

夹脊穴生力,这个时候如果不会放松,就像李雅轩、孙禄堂都,走向了筋骨和这个气的转换,在后脚跟与前脚掌之间转换,而不是活步与顶头悬的自然的灵动的,如何化气却是难题,这个时候,要在夹脊穴找虚领顶劲的空灵,要在力量与气的结合上找到新的出路,这就把禁闭在夹脊的力量上升到大椎穴,拉直大椎和后脖子弯,使得虚领顶劲达到新的境界——顶头悬,这样,在这个机制的带领引领下,原来抻筋剥骨的松腰胯就从拉直腰眼,拉平腰背,变成了腰为轴,腰腿围下盘,胸肩为上盘,顶头悬为空灵,这样打出的力量开始呈现太极拳的不着力,不发劲,精气神机制出现一个闭环系统,进入到了生命的自我修复机制,心态恢复机制,情绪自然机制,智慧无为无不为。

“虚领顶劲”是杨澄甫太极拳的独到阐述,是杨澄甫“太极是要”的核心。一切都以脊柱为核心,联通内外,天地定位是画圈,山泽通气是联通,唯有转开脊柱,两肾才会发火。外圈掤劲不丢,内圈澎湃鼓荡。各圆各司其职,相互呼应,形成整体大圆,才能达到杨澄甫身法的标准。这样说,围绕脊椎和松胯,内劲蓄积在脚下、腿胯、腰胯、夹脊、大椎,产生了不同的太极拳门派,其中,孙氏太极注重小腿与腿胯的合劲,直接从合劲获得爆炸之力,传达到脊椎和四肢,武门太极则是注重腰胯和脊椎的拉伸之力,达到养生与技击的统一,吴氏太极处处利用阴阳转换把脚下的力量转换为化劲,善于以弱胜强,具有极大的技击价值。只有杨澄甫大架子是注重腰胯为磨盘,实现四肢的大开大合,支撑四面,试图实现太极拳的架子劲和内气的完美结合。

太极拳的作用是为了生命蓄养,生命聚集,生命自在。因此,太极是一种觉统,就是传统的心学。离开太极,传统心学已经无从谈起,公园的练习者翩翩起舞,多年修炼如同蚊蝇,如何将太极的精气神说出来,使得外行能进入,内行能致良知,这样打的太极拳体现的生命自由,内劲提升,内功修为,其实是劳动人民对自己生命追求的经验总结,随着时代转换,人类开始脱离艰苦的劳作,开始进入社会康养的现代生活,很多年轻人追求自己的封闭空间——因此,太极拳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蓄养的运动方式,可以转化我们内心的焦虑和身心疲惫的境遇。太极拳这两个阶段极具健身功能,一旦完成一张一弛,修炼者会正确理解太极拳健身的深刻内涵,把对太极拳的很多误解放下,安心做一个普通人,从而,练习太极拳就会逐步转化为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太极拳的“劲”是养出来的:太极拳身心认知与生命聚集讨论
为什么太极拳的“劲”是养出来的:太极拳身心认知与生命聚集讨论
为什么太极拳的“劲”是养出来的:太极拳身心认知与生命聚集讨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