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房价,还是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房价?

作者:戈多的叹息
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房价,还是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房价?

  在经济生活中,差不多所有二选一的命题,结论都是平衡。

  这就是经济学不同的特点,本质上社会学也一样,政治学、军事学则是降维打击,以干掉对手而后快;秦人的长剑挥向赵国时,四十万军士已经投降,还是全坑了。俄乌之间的平衡点是什么?巴以之间的平衡点是什么?有点难,但是,所有经济学原理都是平衡原理。

  房价与整体经济的关系,谁受益于谁?谁又受累于谁?

  如果要寻根,当然是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推动了房地产的市场化。没有需求,谈什么房价?那时大学中的青年教师,不混个七八年,很难分上房子,《人世间》中的周蓉,左到不食人间烟火,分房这事还是蔡小光托了处长;上海那时也是全国人民翘首的大都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四平米多,巨大的需求,而国力不足以满足这么巨大的美好向往,于是,房子商品化了。是经济的发展,让房地产的战车上了潜在需求的轨道。

  房地产的魔幻般地发展,有三个重要的开关。

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房价,还是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房价?

  最值得一提的开关是税改。

  税改的结果是地方财政得到55%的财权,是不是要承担55%的事权?

  不是,中国的地方不是什么藩镇,它还是要承担85%的事权;这种分配关系定义了未来房地产的大格局,为什么?正因为财权少,事权多,就要找补,这就模仿了香港;所不同的,香港是地道的市场经济,是法治大于人治;模仿到了中国,当然是人治大于法治,是地方财政说了算;这就是土地财政的开启,土地出让金归地方了。

  哪知,这可是巨大无比的摇钱树。

  全民所有制时代,还真有点全民共享的意思,差别在等级,你是局长还是锻工,在分房的关系中就鹤立鸡群,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贫富两极分化,没市场经济什么事。谁又能说前三十年的分配实现了共富?

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房价,还是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房价?

  那时。房子的产权是国家的,分配的是使用权。

  市场化后,土地公有制还是具有象征性,不能私有,但房子可是业主花钱买的,也不能破坏市场经济的法治环境;于是,就成了以租代售,七十年的租子,钱一分也不少花,但土地所有权还是国家的。

  这就催生了两个麻烦,这两个麻烦将长期存在。

  一是拆迁。

  如果是私人产权,没有特殊的情况和足够的赔偿,是无权拆的;但是土地权是国家的,房子的产权是个人的,在所有制的产权关系上就分裂了;这就是拆迁的难题,我们难在如何拆迁,老外难在如何决定拆迁。二是房地产税,原则上只能征房税,如果按国际惯例,显然填补不了地方财政缺口;如果也要加上地税,法理不支持,因为地是国家的,已经交了七十年的租子,没理由再交税。

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房价,还是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房价?

  第二个重要开关是土拍。

  我们是学的香港,香港就那么大点地方,与我们有一个共同点,就土地基本上是政府的,所以,也是政府主导土拍;美国土地私有化程度非常高,土拍只能是市场主导。

  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决定了中国房价的不受约束地奔跑了起来。

  而人们有意无意地把高房价的推手定义成了开发商,做梦吧。市场主导,市场有效需求说了算,如果有人把它炒高了,就一定会跌下来,该崩就崩,与比特币崩盘没本质上的差别,政府的调控很有限。政府主导就不同了,土地出让金是房价上涨的动力源,其它的都不值一提,因为土地出让金占了房价的60%,把空间已经挤成了无缝拼接,再有什么波动,不过是江河上的浪花。

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房价,还是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房价?

  第三个重要开关是预售制

  这也是从香港取的经。

  香港是法治经济,款项打入指定账户监管,预售并没有出问题;内地人治经济,缺少监管,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既然房地产是棵巨大的摇钱树,预售制的应运而生是必然的,因为房地产量级太大,一定要把资金的利用率玩到极致,这样,房地产本质上是一局棋,用所有制名下的土地权,以租赁的方式收取巨额土地出让金,由地产开发商将财政收入摊入综合成本,占了房价的60%,再经预售的方式让业主出钱,开发商也就是一个中间的合法转换环节。

  所以,谈房地产的问题离开了土地财政,都是伪命题。

  房地产快速膨胀,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4000万的就业,长长的产业链上有多少小微企业在与之水涨船高,占了中国GDP总量的二十个百分点;房地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以及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功过是非,也存在着两个致命的影响。

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房价,还是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房价?

  一是无休止的地租意识。

  完整地解释了官本位不具有可持续性。

  地方财政不是按税收做计划,而是计划在土地出让金上做扩张,然后层层分食利益,形成了吴晓求说的令人发指的吸血;吸走了老百姓70%的流动性,当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吸走的钱中60%由于走的不是市场,是官路,都被花的光光的,既不支持产业,也不支持就业,成为中国出现需求长期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地方财政已经形成了对土地出让金的巨大依赖,体制成本上去了,很难下来,这就成了一个死结,解不了。

  或者是沉没的三十年,或者是一场大通胀。

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房价,还是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房价?

  二是打断了市场信用链,

  正是预售制推动的资金高速运转得充分的使用率,一旦有了堵点,就是整体市场和相关产业链的巨大的拖欠款,而且必然地发生于地方财政与企业。长期拖欠款是房地产供需变化的初段,通过拖欠款淡化并掩盖了供过于求的巨大的危机,大批的中小微企业以及长长产业链上的实体,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早已经败絮其中的中国房地产。

  这么严重的市场信号,也阻止不了一年三轮的土拍。

  这就是非市场主导又缺乏法治约束的大背景。第二轮的牺牲,直接波及到了业主,出现了严重且普遍的人保交付问题,实际上构成了危机的起爆点,信用的断链已经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不再是上下游之间,已经直接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而地方财政还在土拍;这就不是许家印们孤立的无序扩张了,而是土地财政所定义的中国房地产的必然结果,是盐铁论的现代版。

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房价,还是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房价?

  如何总结中国房地产的功与过呢?确切地说是土地财政的功与过?

  这显然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土地财政必须放入法治的宠子里,否则将是姚洋说的超级房地产中期。

  它推动了中国经济,而巨大的惯性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漫长的资产荒的大周期,我们所有遥遥领先的的预测,都将按下暂停键。

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房价,还是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房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