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磅首发!《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全18册,1200万字)

作者:喜庆的钢琴0P

2019年,我馆推出了由张大可先生以一己之力、毕三十年之功语译完成的《资治通鉴(白话本)》(全十册)。上周这套书作为商务印书馆深度阅读推荐书目,在我们的推文《一部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和阅读。

直至今日,这套书得到了读者热情的反馈。其中反馈意见之一是“可否将《通鉴》原文加入,出版一文白对照本”。此反馈与作者、出版社的想法不谋而合。张大可先生以极高的效率,在这几年中,完成了对《资治通鉴》全文的点校。经过几年的筹备,我馆终于在2024年6月推出了1200万字、共18册的《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

《资治通鉴》成书以后一直受到历代学者们的重视。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宋神宗不仅下敕奖谕,为之亲自制序,还在宰相们面前公开夸奖它,称之为“前代未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从此,《资治通鉴》成为此后历代帝王必读之书。张之洞说:“若欲通知历朝大势,莫如《资治通鉴》及《续通鉴》。”梁启超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亦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卒未能有逾之者焉。”毛泽东一生孜孜以求,他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最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在他晚年,床头的一部《资治通鉴》被他翻阅得“支离破碎”,只得用透明胶“缝缝补补”。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话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重磅首发!《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全18册,1200万字)

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语译《通鉴》全书,采用原文与语译逐段对照的形式,即双页码为《通鉴》原文,单页码为语译。第一册开篇有“导论”,介绍《资治通鉴》这部千古奇书的总体情况,以及这套编年史书的历史价值,有很强的延伸性阅读价值。第一册设总目,方便读者概览18册全貌。每一册前设有本册目录,方便读者索引。每卷前设大事提要,介绍一卷主要内容,指导读者阅读。结构段意,及时总结、归纳。每卷后附点评,引导读者对当卷内容进行思考。

凡 例

本书《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为作者积数十年研究古典文献,独家创造的新式古籍整理四种样式之一。新式古籍整理的四种样式为:一、白话本;二、新注本;三、文白对照本;四、全本注译。四种样式针对社会广大读者不同层式读者的需要制作的,独家创造的新式整理的宗旨,或称最大亮点,就是熔宏观阐释思想内涵与传统微观解读字词句意于一炉。本书文白对照本的具体内容为五条凡例如次:

一、本书《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的语译,以白话直译为主,个别地方意译或串释,力求信、达、雅。

二、历史人物最核心的是各朝各代的国君,只按随文直译为某王、某帝、皇上、皇帝,行文展开,往往不辨东西。时代、国别、身份变化要有明确的专称标识。本书语译的技术处理大体上是:对话中随文语译按当时说话人口吻称谓某王、某帝、皇上、皇帝,而在陈述语的译文中,按《资治通鉴》称谓的基础上参照通行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人物专称增补朝代、国名等作规范语译,如汉朝皇帝用汉高帝、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增补了“汉”字,余类推。大段陈述语,第一次用了专称,随后也可用皇上、皇帝指代,使行文简洁而又等同专称。特殊专称,随文加注,如吕太后。此外,译文逐年补上了王公纪年与年号。如此处理,译文畅达、鲜明、历史线索清晰,读者随文认识历史人物而不致淆乱。

三、宏观阅读,语译者增加了四项辅助资料。书前“导论”,评介《资治通鉴》;行文中有三项:每卷开头有“大事提要”,卷后有“点评”,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大事提要”与“点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行文自如,不拘一格,引领读者进入宏观阅读体悟原著思想内涵的提示作用即可。

四、译文的年、月、日,按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一一对照推出,用公元与干支双轨标识。干支指代中国历史的年、月、日。纪日的规范译文作“某月某日某干支”,例:“七月初五丙申”。原文纪日有误,译文即作“某月某干支日”,例:“七月丁卯日”,即指七月没有“丁卯”这一天,原文有误,存疑待考,译文不作考证。若加有方括号的译文,即已对原文作了修正。

五、排版技术处理。原文与译文简体横排,双页原文,单页译文,在一个平面上对照鲜明,每卷“大事提要”单页起。《资治通鉴》原文宋体,原文中“臣光曰”等评论用仿宋体。辅助资料四项,书前“导论”用宋体;行文中三项:“大事提要”、“段意”、“点评”均用楷体。书眉直排,标识目录,如此处理,行文阅读,脉络清晰,读者查询,一目了然。

重磅首发!《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全18册,1200万字)

总 目

《资治通鉴》导论

凡例

资治通鉴序御制

司马光进书表

第一册 卷第一至卷第十六(周纪一至汉纪八)

第二册 卷第十七至卷第三十四(汉纪九至汉纪二十六)

第三册 卷第三十五至卷第五十五(汉纪二十七至汉纪四十七)

第四册 卷第五十六至卷第七十三(汉纪四十八至魏纪五)

第五册 卷第七十四至卷第八十八(魏纪六至晋纪十)

第六册 卷第八十九至卷第一百五(晋纪十一至晋纪二十七)

第七册 卷第一百六至卷第一百二十(晋纪二十八至宋纪二)

第八册 卷第一百二十一至卷第一百三十七(宋纪三至齐纪三)

第九册 卷第一百三十八至卷第一百五十七(齐纪四至梁纪十三)

第十册 卷第一百五十八至卷第一百七十五(梁纪十四至陈纪九)

第十一册 卷第一百七十六至卷第一百九十一(陈纪十至唐纪七)

第十二册 卷第一百九十二至卷第二百六(唐纪八至唐纪二十二)

第十三册 卷第二百七至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纪二十三至唐纪三十七)

第十四册 卷第二百二十二至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纪三十八至唐纪五十一)

第十五册 卷第二百三十六至卷第二百五十(唐纪五十二至唐纪六十六)

第十六册 卷第二百五十一至卷第二百六十六(唐纪六十七至后梁纪一)

第十七册 卷第二百六十七至卷第二百八十一(后梁纪二至后晋纪二)

第十八册 卷第二百八十二至卷第二百九十四(后晋纪三至后周纪五)

附录 《资治通鉴》大事编年

作译者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张大可,1940年12月7日生,重庆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历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社会兼职有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秦汉三国史方向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要著作有《史记研究》、《史记新注》、《史记文献学》、《史记论赞辑释》、《史记精言妙语》、《史记十五讲》、《史记史话》、《司马迁评传》、《三国史研究》、《三国史》、《三国十二帝》等。主编高校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记教程》等。并整理注译《史记》、《资治通鉴》等多种。其中有六部学术专著获省部级优秀图书奖。20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1—10卷。

重磅首发!《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全18册,1200万字)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全十八册)

张大可经典语译版

(宋)司马光 编著

张大可 语译

ISBN:978-7-100-23886-1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定价:1200.00元

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

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

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

一部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 | 深度阅读(9)

9.5分!读完这本书,不相信还有什么书读不下去

国内学界期盼已久,享誉世界的名家之作 | 中文版《政治的视野》,商务印书馆首发!

每日一书

《西方科学的起源》

重磅首发!《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全18册,1200万字)

每日一词

《新华语典》

重磅首发!《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全18册,12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