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道德经》五十六章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夸夸其谈者不可轻信

作者:观鹤斋笔记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社会上总有一个奇葩的现象,知道的人往往不说话,不知道的人滔滔不绝。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明白“知道”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就明白智者的谦逊不只是教养,而是懂得大道玄同。《道德经》五十六章讲大道玄同,弄明白“玄同”二字的来由,就明白“沉默是金”的道理。

《道德经》五十六章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夸夸其谈者不可轻信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这一章,老子主要讲修德之法。“德”为“道”之用,修德之人,必先修道。得道者,德自修。那么,在得“道”之前,我们要如何修德呢?老子讲了一个重要的方法——玄同。做到“玄同”之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与之差距在哪里?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嘴巴不停,一打开话匣子就说起来没完。倘若是老人,因为孤独寂寞尚情有可原。关键是很多年轻人也这样,尤其是中年人,总觉得自己这半辈子的人情冷暖、得失经验得传承下去。孰不知,老子早有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是说,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乍听上去,有点像绕口令,其实老子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得道之人是什么样子。

我们常说的“知道”两个字,其实并不简单。“道”是明白,了然之意,其实它也是老子所说的“道”,前面又放了一个“知”字,这就有两重意思了:对于没有得道之人,知道就是知晓什么是“了然”的意思;而对于真正的得道之人,“知道”的意义就重了,它是在说知晓什么是“道”。

什么是“言”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言”就是说话;对于领导,尤其是老子时代的人君来说,“言”是政令,是制度。老子原本之意是劝诫人君不要随意颁布政令,要与民休息。老子曾说“多言数穷”,一个国家、一家企业,不停地发布政令、规则,就是要走向灭亡了。因为人民需要的是成长的空间,繁苛杂政只会扰乱社会秩序。

对于我们来说,老子是在告诫我们,不要一知半解就装明白,口无遮拦只会给自己招祸;真正的得道之人无须通过喋喋不休来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故而越是深知“道”的人,越不会随口说“道”;越是修德之人,越不会轻易言“德”。

二、修德之法,大道玄同

为什么知者不轻易言“德”呢?知道了修德之法,你就明白了。

(一)止欲无祸

修德先要清心,清心的结果是寡欲。欲望越少,束缚就越少,人也会越轻松。咱们在十二章中读过,欲是人之本性,禁欲违背人性,但止欲可保身。

所以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

咱们在五十二章中读过,兑是指“耳、鼻、口、眼、嘴”五官。为什么要塞上五官呢?当然老子所讲的“塞”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堵住五官,而是要我们切断内心与外界的通道。这样外界的诱惑就不能迷乱我们的心智。无论意志力多么强大的人,总会有被诱惑裹挟的时候;而一旦身陷其中,就很难自拔了。所以,老子才要我们防患于未然,塞住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断念、止欲,才能不被灾祸所扰。

《道德经》五十六章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夸夸其谈者不可轻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和光同尘

除了止欲,修德之人还要学会“藏”。不是隐居避世,而是敛藏光芒。老子从不讲避世,反而鼓励我们主动入世,合于“道”,行于“德”。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我们在第四章中读过这一段,无论是老子还是当代社会,为什么都在提倡“和光同尘”呢?咱们来品一品这句话。

何为“挫其锐”?这是说,过锐易折。一个东西如果太尖锐了,必然会细,尖的地方很容易折断,比如树枝、尖刀等等。如果把尖锐的地方磨平了,折断的危险就大大降低了。

何为“解其纷”?每个人都有利己排他之心,总觉得自己说的对,坚持自己的看法、见解;但别人也是这样想的,各执己见必生乱。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人出来调解、平衡,说服大家从大局着眼,全面看待问题,这样就避免了个人的片面、局限。

何为“和其光”?这是说,阴阳相和。在上一篇中咱们深入解读了《道德经》中出现的几处“和”字,“和”之意在于揉合,和气。咱们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光,有光的地方亮丽,背光的地方昏暗,一明一暗,一阴一阳,相生相成。阴阳调和,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何为“同其尘”?这是说,沐同尘。无论德行高的人,还是德行低的人,都会沾染同样的尘埃,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地“超越凡尘俗世”去生活,即使隐居之人,也不可能完全切断与俗世的联系。

所以,越是优秀的人,越德行高的人,反而要不露锋芒,主动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于尘世之中。这才是凡尘中的“道”,我们遵“道”而行,就是在修德了。

(三)大道玄同

可见,老子讲的就是修德之法,修德的终极目标是大道玄同。什么是“玄同”呢?就是悟“道”达到玄妙齐同的境界。什么是“玄妙齐同”的境界?就是真正的“道”深埋于万物之中,与物大同,又无迹可寻。

所以,大德不露,不是不外露,而是我们看不到。比如我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商人,认为商人德行不够,实则不然。越是产业做得大的商人,越重德行。古有范蠡,今天的企业家也有很多。他们经商并不与人争小利,反而经商之路越走越宽。

三、立德之人,以贱为本

老子讲的修德之法,并不是要我们刻意去做什么,只要我们遵“道”而行,自然就明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谓“德”是“道”之用,如果刻意修德,反而违背了“道”的本意。所以我们看越是有大德之人,越平易近人,不拘小节,所有德行皆自然流露,而非形而上的刻意之举。

(一)人,趋利而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总是不喜欢跟有大德之人亲近。即使他们平易近人,即使他们亲切地如同远房的一位亲戚,但就是亲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大德之人“无我”而“不争”,总是给人一种不合群的印象。因为世人皆逐利而生,有一个不逐利之人,是怎么也混不一个圈子里的。而圈子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人与人交往方式。

《道德经》五十六章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夸夸其谈者不可轻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比如有一家快递公司,凡是破碎的包裹,里面的东西缺少了,是在所难免的;但实际上造成“缺少”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在立德之人眼中,包裹里面的所有物品都属于购买者,况且人家连快递服务也买了,咱们非但没有保障物品的完整性,还拿里面的东西,不问则取视为盗啊?这是大事。他怎么可能跟其他快递员一起同流合污?但他不拿,就不能跟其他快递员处好关系,进不了一个圈子,就会被排挤,最终离开公司。

所以老子说:“故不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凡是悟道之人,德行深厚,他不可能与其他人太亲密,也不可能太疏离;有些快递员曾打算去拉拢这位同事,发现根本拉拢不了,人家“无我“,早就把自己放下了;当然,人家也不会主动害他们,这就是立德之人。

(二)贵以贱为本

我们中绝大部分人希望自己“贵”,而讨厌“贱”,好像“贱”这个字,如果不用来指卖萌,那就是长了一脸奴才相。可是看见人家靠拍马屁、靠使“贱”步步高升,自己又开始酸了。

老子说:“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诚如美与不美、善与不善一样,贵和贱也是相对出现的。其实是我们误解了“贱”字。在《道德经》中,“贱”是非常厉害的本事,因为水的特性之一就是“贱”。

“贱”为低下之意,我们中绝大部分人不是都在这个位置吗?但低下的水却是所有人都离不开的。正如那些所谓高贵之人,正是因为有了在低下之位的我们,才能显出其位置。比如丞相之于皇帝来说,就是“贱”,但丞相之于百官又是“贵”,所以不要纠结贵贱。

真正有德之人,不会被贵贱所左右,所以天下人才尊重他。

其实,在老子眼中,最好的德行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与众生同在,不是虚伪,不是刻意,以“无我”之心为他人做事,不以自己的“知”强加于人;不以世俗的认同作为自己修德的目标,不争利弊贵贱,可以贱己利他,这样的人就真正做到了“玄同”。知“道”者超越了世俗偏狭,拿出真心去对待一切的人和物,读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得道者寡言息语,无知者滔滔不绝了。

译文

智者是不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塞住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

这样就不分亲,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贵,不分贱,。所以为天下人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