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体内湿气重?试试按揉这四穴,健脾祛湿

作者:科普大讲堂开讲

身边一朋友总是苦恼每天大便不成形、排便黏腻且多便,还身体困重、头发油腻、疲倦无力,照镜子发现舌头边缘犹如锯齿一般,遇到阴天下雨,上述症状就会加重。他通过查询资料、咨询医生,得知是体内湿气大的原因,便向我求助有无简便、易操作的穴位按揉方法,可以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我向他介绍了太白、章门、脾俞和阴陵泉等四穴。

中医对湿的认识

湿,本为自然界六气之一,当湿气过胜,伤人致病,便成为湿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致病特点。湿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外湿之邪为病,长夏居多,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湿浊内生,即为内湿,是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又称为脾虚生湿。内湿的产生多因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等,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所致;或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机不利,使脾输布津液出现障碍,聚而成湿所致;同时脾主运化也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湿浊可以聚而成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变生多种病患。

湿性重浊黏滞,易伤阳气,多阻遏气机,阻滞部位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可见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湿犯上焦,可见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黏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可见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湿疹、水肿。

外湿和内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湿邪外袭易伤脾,脾失健运又滋生内湿;内湿素盛之体,易感受外湿而发病。外湿致病,重在驱邪;内湿致病,重在健运脾胃。湿邪还会与热邪、寒邪、风邪、暑邪相兼为病。

腧穴调理

太白

太白,足太阴脾经腧穴,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处。太,大之意;白,指五行中金的颜色,脾属土,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太白具有健脾化湿、理气和胃的功效。太白为脾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可以治疗湿困脾土导致的肢体沉重和关节疼痛;太白又为原穴,是脾的原气留止的部位,可调节脾脏及脾经的急、慢、虚、实诸症。故选取太白穴按揉,能有效健脾益气、除湿化痰。

体内湿气重?试试按揉这四穴,健脾祛湿

章门

章门,足厥阴肝经腧穴,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简便取穴为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章,有彰盛之义;门,指出入要地,本穴为章身之衣与屏障内脏的门户,故名,具有健脾消胀、和胃利胆的功效。章门为脾的募穴,是脾气结聚的地方;因五脏皆秉气于脾,本穴为八会穴中的脏会,故可治疗五脏疾患。拍打该穴,可疏肝理气、利胆助消化,对脾虚湿聚引起的腹型肥胖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体内湿气重?试试按揉这四穴,健脾祛湿

脾俞

脾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本穴位近脾脏,是脾气输注之处,主治脾的疾患,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的功效。脾俞为脾的背俞穴,不仅主治腹胀、腹泻等脾的慢性虚弱性病症,还可治疗脾虚引起的湿邪诸症,故日常按揉脾俞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亦可采取刮痧、拔罐等方法,增强疗效。

体内湿气重?试试按揉这四穴,健脾祛湿

阴陵泉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输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膝之内侧为阴,胫骨内侧髁高突如陵,髁下凹陷如泉,故名阴陵泉。由穴名可知穴位功能,穴内经气如泉水之外流,具有健脾渗湿、益肾固精的功效,是临床上治疗脾虚湿邪为患的常用穴位。按揉本穴,可有效健脾益气除湿,缓解湿痰诸症。

体内湿气重?试试按揉这四穴,健脾祛湿

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引百病。日常调养身体,可结合体质,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山药、冬瓜、薏米等健脾祛湿的食物;适当运动,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体内湿气代谢;若再配合按揉上述穴位,可有效起到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效果,亦可加用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胃俞等穴位。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曹方

责编:夏天

编审: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