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澜涛简介

作者: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

刘澜涛同志1910年11月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期就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米脂县团委委员、宣传部长等职。1928年5月参加组织领导了米脂学生运动,抗议日本侵略者在济南制造的“五三惨案”,并掀起反抗当地土豪劣绅的群众运动。后任靖边县团委书记、三边特派员。1928年9月转为中共党员,任陕北特委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同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一起开展陕北革命斗争。1930年8月在绥德工作时,被敌人逮捕入狱。他坚守党的机密,坚定党的信念,后经党组织和党外民主人士营救出狱。1931年2月调往河北省委工作。不久因叛徒出卖而再次被捕,被关进“北平军人反省院”(即草岚子监狱)。与殷铿、薄一波、安子文等同志在狱中成立党支部干事会,任支部委员,同敌人坚决斗争。敌人提出“每半年审查一次,三次不反省,枪毙!”他们针锋相对提出“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的口号,反对敌人的“反省政策”。刘澜涛同志参加了绝食斗争,坚持7天,迫使敌人做出很大让步。他们还把监狱变成学习马列著作及中外科学名著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的学校。在对敌斗争的特殊战场上,刘澜涛同志保持了革命气节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1936年9月,刘澜涛同志等53人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1936年10月,刘澜涛同志受北方局委派,到绥东抗日前线,创办抗日刊物,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因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调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1937年7月,北方局决定他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到延安后,中央又通知他不到党校学习,调他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后任绥德特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八路军绥德警备司令部秘书长。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1938年12月他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党委书记。他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的培养工作,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强调一方面要加强马列主义的学习,一方面要深入基层,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成长。他以身作则,带头学习,经常下基层,跟农民和农村党支部的同志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他和区党委始终把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直接训练农村党支部书记、委员,直接听取农村党支部的汇报,直接到农村党支部中调查研究。因此,北岳区党组织具有坚不可摧的战斗力,广大农村党支部成为真正的战斗堡垒。他是模范的党务工作者。1941年1月,北方分局改为晋察冀分局,他任分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他协助彭真、聂荣臻同志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坚持敌后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多次粉碎了日军的“扫荡”,逐渐形成晋、察、冀、热、辽纵横数千里、人口达四千万的巩固的敌后根据地。他为建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抗日模范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到延安后向毛泽东同志汇报了晋察冀的工作,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赏。随后参加了七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45年9月日寇投降后,刘澜涛同志从延安回到晋察冀,任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军区副政委,后兼任张家口市委书记。1947年4月刘少奇、朱德同志带领的中央“工委”、1948年4月毛泽东同志带领的中央“前委”先后从陕北转移到晋察冀解放区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澜涛同志受晋察冀中央局的委托,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了这一重大行动,为党中央的安全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期间,刘澜涛同志与朱德总司令同住一院。他同聂荣臻等同志在朱德总司令的领导下,共商攻取石家庄的计划,经毛泽东同志批准,攻克石家庄,成为我军“夺取大城市之创例”。按照中央的部署,他同聂荣臻等同志一起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改革,不断壮大人民力量,动员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1948年5月,晋察冀中央局与晋冀鲁豫中央局合并为中共华北局。他先后担任华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和党校校长,华北局副书记、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副政委等职。协助薄一波等同志领导华北军民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取得了天津战役的胜利和北平的和平接管以及绥远的和平解放。1948年他参加了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1949年参加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建国前夕,华北局组建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刘澜涛同志担任校长,第一期1.2万名学员于1949年8月毕业,对当时充实干部队伍起了很大作用。毛泽东同志对华北“革大”的作法和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后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附设政治研究院,供各方民主人士来此学习,其经验也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1949年9月,他参加了协商筹建新中国有关重要事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会议,刘澜涛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建国后,刘澜涛同志担任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行政委员会主席、华北军区副政委,同时还担任政务院华北事务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1951年11月,刘澜涛等同志将刘青山、张子善的严重犯罪事实报告党中央,经党中央批准,将他们依法予以严惩。

1954年,中央决定撤销各大区,刘澜涛同志调任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华北地区工作部部长、中央书记处第四办公室主任,协助邓小平秘书长工作。1955年,中共中央成立监察委员会,刘澜涛同志任副书记,协助董必武书记主持日常工作,为党的监察制度建设作出了贡献。1956年他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这期间,他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团员,随同团长朱德同志出访苏联和东欧多个国家;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丹麦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后率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纪念十月革命节的活动,为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做了大量工作。

1960年,刘澜涛同志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兰州军区第一政委、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当时,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认真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遵照国务院关于要注意农业问题,搞好民族团结,发扬延安精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指示,深入调查研究,向中央如实反映情况,紧急调运粮食救灾,制止了更加严重情况的发生。在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促进了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刘澜涛同志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为总结经验、调整政策、克服困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65年1月,刘澜涛同志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澜涛同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维护党的领导和人民利益,坚决抵制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倒行逆施,遭到残酷迫害,被投入监狱达八年之久,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家属受到株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澜涛同志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1979年以后,他先后担任中央统战部第一副部长、顾问。1979年7月,在第五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此期间,他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指示精神,明确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范围、对象和基本方针,把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转到为“四化”服务的轨道上来,为开辟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他参与总结三十多年来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经验,负责修改政协章程,解决了全国政协机关的机构、体制、人员调整问题,促进了一些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主义学院的恢复和发展,为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澜涛同志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党的十二、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在担任中顾委常委期间,他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关心贫困地区人民的疾苦,积极向党中央提出建议,他努力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积极支持一线同志的工作,为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作出积极贡献。

一,他曾是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特殊时期却被关押10年,儿子是武警大校

刘澜涛,这个名字或许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并不常见,但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楷模。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无论是在困境中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刘澜涛都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为中国革命事业、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早期的坚定初心

在当时陕西军阀林立的环境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反抗军阀,刘澜涛参加了支援上海五卅运动的活动,并成为了米脂县有名的革命者。这段经历奠定了他革命初心的基础。

革命坚持与狱中斗争

刘澜涛在青年时期,以热血革命者的身份,领导米脂县的学生运动。由于在运动中表现突出,他迅速被提为党员,并担任了米脂县宣传部部长、靖边县团委书记和陕北特委秘书长等职务。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刘澜涛数次被捕,被关押在草岚子监狱中。

草岚子监狱的环境极为恶劣,但刘澜涛的革命信念从未动摇。在监狱里,他与其他革命家近距离接触,与狱友们通过绝食斗争与敌人展开斗争,并担任了狱中党支部的支部委员。

这段狱中经历锻造了他的坚韧和不屈的性格,使他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更加坚定地捍卫着党的事业。

抗日战争中的坚守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澜涛被派往陕甘宁边区做宣传工作。当时,国民党对边区实行封锁,但刘澜涛不畏艰险,一边组织群众开垦生产,一边又到绥德等地反击敌人的围堵。

在他的努力下,绥德、米脂、洛川等地的党组织终于获得恢复,而陕甘宁边区也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这段历程展现了刘澜涛在困难面前的坚韧和决心。

战斗在前线,建设在后方

刘澜涛不仅在革命战斗中表现出色,在战后的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调往晋察冀根据地工作,成为了聂荣臻司令员的得力助手。

尽管年龄较小,但刘澜涛协助聂荣臻指挥了多次战役,发展壮大了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担任重要职务,为解放城市、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坚守初心,为党事业不懈奋斗

刘澜涛的政治工作能力强,不仅在军事领域表现出色,还在党的建设和国家事业中崭露头角。他的坚韧和忠诚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在他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时,主动向上级报告了刘青山和张子善的案件,展现了对党纪党规的坚守和对党风党纪的维护。

改革开放时期的贡献

尽管刘澜涛在特殊时期遭受冲击并被关押了长达十年之久,但他始终心系国家。1978年后,他重新复出,担任了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他的政治经验和智慧在改革开放时期得以充分发挥,为中国的改革事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坚韧不拔,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卓越

刘澜涛的一生充满了坚韧和不屈的精神。他从一个年轻的学生运动领袖,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者,多次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党政建设中,刘澜涛都始终坚守初心,不懈奋斗,为中国革命事业和国家的繁荣献身。

儿子刘冀燕的光辉传承

刘澜涛的坚韧和忠诚精神也在他的儿子刘冀燕身上得以传承。刘冀燕在新时代担任武警总部后勤部基地副主任,是新中国的武警大校。

他同样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父子两代都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私奉献。

刘澜涛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一个缩影,他代表了无数坚定的革命者和无私奉献的党员。他的坚韧和忠诚,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初心不可迷失,信仰不可动摇,只要坚守初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为党的事业、国家的繁荣作出卓越的贡献。

刘澜涛和他的儿子刘冀燕,是中国革命事业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坚定初心和不懈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坚守初心,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对刘澜涛先生最好的致敬和纪念。

二,他是西北局第一书记,曾被关押了十年才复出

中共中央西北局,作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央派往西北地区的领导机构,对西北解放事业贡献卓越。历任西北局书记中,除了彭德怀、高岗、习仲勋等杰出人物,还有刘澜涛、胡耀邦、杨静仁等革命家。今日,我们特别缅怀曾任西北局第一书记的刘澜涛同志。

在深入探讨刘澜涛之前,有必要对西北局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机构,西北局在革命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成立背景、组织结构及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刘澜涛的领导地位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在党的光辉历程中,西北局历经三次重要组建:1936年7月首次成立,1941年4月再度组建,而1960年11月则迎来了第三次组建。由于组建时机的差异,各时期西北局所肩负的职责亦有所不同。

西北中央局在红二、四方面军长征的紧要关头应运而生。为强化对两军的指导,中央于1936年7月郑重批准设立此机构,委任张国焘为书记,任弼时为副书记,并由徐向前、陈昌浩、贺龙、朱德、关向应等人出任委员,共同肩负重任。

西北局成立伊始,便肩负起红二、四方面军群众动员与物资保障的重任。经过朱德、刘伯承、贺龙等领导人的不懈努力,红二、四方面军成功突破敌军封锁,于十月胜利抵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长征胜利后,红军成功抵达陕北,西北中央局因此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鉴于此,中共中央于1937年5月决定设立中共陕甘宁特区委员会,以替代原有的西北中央局,从而确保党的领导与决策在新的历史阶段得以有效实施。

在抗战时期,随着西北中央局的撤销,中央相继设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中央局。1941年4月,为加强统一领导,二者合并组建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标志着西北局第二次成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在此期间,西北局肩负陕甘宁边区的军事保卫重任,并成功实现西北各省的解放任务,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4年4月,遵照中央政府的指示,为优化行政架构,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关的决策得以实施,西北局亦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再次被撤销,标志着大陆行政管理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与发展。

1960年11月,中央决定重设西北局,以全面统筹西北地区经济工作。经中央批准,刘澜涛再次出任西北局第一书记,张德生任第二书记,同时王恩茂、张仲良等人担任委员,共同肩负起领导职责。

1966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取消西北局的决策,标志着西北局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正式画上句号。这一变革,不仅是对西北局历史地位的终结,更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西北局第三次组建之际,刘澜涛同志稳坐西北局第一书记之位,长期负责引领。其间,他既统筹西北五省的经济大局,又兼任兰州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之职,其地位显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刘澜涛,原名刘华甫,1910年出生于陕西米脂,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领导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澜涛在投身革命之前,乃是米脂县学子中的佼佼者,领导学生运动颇有威望。当时,陕西地区军阀割据,百姓饱受磨难。为抵制军阀暴政,刘澜涛积极投身支援上海五卅运动的行列,自此声名远扬,成为米脂县内备受瞩目的革命先驱。

1926年,井岳秀新任陕北镇守使,与镇嵩军激战之际,刘澜涛挺身而出,领导米脂县学生运动。因其卓越表现,1928年他光荣入党,并肩负起米脂县宣传部长、靖边县团委书记及陕北特委秘书长等重要职务。

新党员刘澜涛全身心投入革命宣传工作,然而大革命的挫败使他多次被捕,最终被关押在草岚子监狱。面对困境,刘澜涛始终坚守信念,毫不退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在草岚子监狱的艰苦环境中,刘澜涛得以深入接触众多革命家。同期被捕的还包括殷鉴、薄一波和董天知等资深革命者。尽管年纪尚轻,刘澜涛却怀揣坚定的革命信念,在狱中坚持斗争,展现出了顽强的革命精神。

草岚子监狱条件艰苦,但刘澜涛的信仰坚定如铁。在狱中,他领导狱友们发起绝食斗争,以坚定的意志与敌人进行较量。同时,他还担任狱中党支部委员,积极推动党组织的活动,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英勇无畏。

1936年9月,刘澜涛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获得自由。随后,他转赴天津担任重要职务,肩负起领导天津市的重任,并成功担任了市委书记一职,为天津的党组织建设和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刘澜涛的红军岁月为其后续革命斗争铺设了坚实的基石。抗战爆发之际,他受命于陕甘宁边区开展宣传工作。在国民党对边区实施封锁的艰难时期,刘澜涛不仅积极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更奔赴绥德等地,勇挫敌围堵。

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绥德、米脂、洛川等地的党组织得到了有效的重建,而陕甘宁边区也成功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这一重大成就,彰显了他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1938年,刘澜涛被中央委派至晋察冀根据地任职。随后,他担任中共绥德特委书记、晋察冀区党委书记及分局副书记等职务,在聂荣臻将军的军事领导团队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抗战事业提供了坚实支持。

刘澜涛虽较聂荣臻年轻十岁,但在诸多事务上,聂荣臻司令员常向他请教。面对日伪对晋察冀边区的频繁“扫荡”,刘澜涛协助聂荣臻司令员指挥张家口等战役,成功粉碎敌人围剿,使晋察冀军区日益壮大,我军部队人数增至十万余人。

抗战胜利后,刘澜涛重返华北,肩负重任。他先后出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军区副政委,以及华北局副书记和军区副政委等职务。在他的领导下,我军成功解放了张家口、保定、太原等城市,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澜涛因其卓越的政治工作能力,相继在华北与西北担任重要职务。在华北,他历任党校校长、第三书记、财经工作委员会主任及行政委员会主席;至西北,又出任第一书记及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创办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等学府。

1952年,刘澜涛被中央调至北京履新,他相继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中央副秘书长等重要职务。此后,他还兼任中央书记处第四办公室主任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为国家的发展稳定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澜涛在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期间,郑重地向上级提交了关于刘青山和张子善违法乱纪的详尽报告。这份报告详尽地揭示了两人的不当行为,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公正处理此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刘青山和张子善因私自挪用公款,受到中央的撤职审查。在此过程中,他主动向上级递交了详尽的犯罪报告,详细揭露了刘、张二人的罪行,使得他们受到了应有的惩处,维护了国家财政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刘澜涛因卓越的领导力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主要承担西北地区的经济工作。然而,1967年他因特殊时期的政治风波遭受冲击,被囚禁长达十年。直至1978年,他才得以重返政坛,担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一职。

尽管长时间身陷囹圄,刘澜涛始终心怀国家。自1978年起,他相继担任政协副主席及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之职,以其深厚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为大陆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7年12月31日,刘澜涛在北京因病辞世,享年八十七岁。他的离世,无疑是对党和国家的一大损失。他的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事迹将永载史册,成为我们学习和纪念的典范。

三,刘澜涛故事两则

  抗日战争期间,刘澜涛曾经在砂窳区河彩村工作过一段时间,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当地流传着他很多爱民的故事。

寒天赠大衣

  农历二月初的天气还十分寒冷。一天早晨,刘澜涛正在认真地翻阅文件,由于他的衣服很单薄,抵不住风寒,只好外披了一件呢子大衣。这件大衣是他从敌人手里缴获的,多少年来一直伴着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这件大衣成了他的珍宝。

  忽然大门外传来了一个男孩子的声音:“我要见刘伯伯。”

  警卫员说:“首长很忙,你不要给他添麻烦,到别处玩去吧。”

  那个孩子说:“我有大事,一定要见他。”

  “不行,不行,首长很忙。”

  “你若不让我见他,我就哭。”说着,那个孩子真的哭了起来。

  刘澜涛闻声来到了大门口,见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衣服破破烂烂,脸蛋冻得发了紫。他伏下身子说:“小同志,你找我有事吗?”

  那个孩子听了这亲切的声音,用手背擦了擦眼泪说:“你是刘伯伯?”

  “是的,咱们到屋里去谈吧。”刘澜涛说着脱下了大衣,裹住了那个孩子。

  “不,我不穿。”孩子边说边脱着大衣。

  刘澜涛用大衣裹紧了那个孩子说:“快穿上,要冻坏的。”

  “你穿的也不厚,冻坏了怎么工作呢?”那孩子固执地脱着大衣。

  “听话,好好穿上,伯伯不冷。”说着将孩子抱回屋子,放在火盆旁。

  “有什么事就请说吧。”

  “我是来告状的。”

  “告谁?”

  “告村干部。”

  “告他们什么呢?”

  “他们不让我参军。难道打日本鬼子还有什么不好吗?”

  “他们不让你参军的理由是什么呢?”

  “他们说我年岁小。我就十二啦,还小吗?刘伯伯你给我评评这个理。”

  看着这个稚气又倔强的孩子,刘澜涛心里升起一股疼爱之心,说:“对呀,村干部说的对,打仗不是闹着玩的,等长大了才行。”

  “怎么?你也不同意我参军?”

  “我怎么会同意呢?好孩子,快快回去吧,到你长大了,伯伯来接你行吗?”

  “那我的仇就不报了?”

  “你有什么仇呢?”

  “我家的房子是日本鬼子烧了的,我哥是日本鬼子打死的,这仇我一定要报!”

  刘澜涛听了这些,把孩子紧紧地抱在了怀里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的革命精神是可贵的,但是你应懂得,日本鬼子欠下了血债,又何止你一家呢?如果我们大家都去打仗,没有人种地,没有人支前,军队还能打胜仗吗?革命是一个整体,就像我们一个身上有胳膊,有腿,有眼睛,有耳朵,你能说那个不重要呢?好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做些你能做的事,这和在前线打鬼子一样重要。”

  那个孩子这才点了点头。刘澜涛把呢子大衣给孩子穿好了说:“小同志,这件大衣就送给你了。”那孩子说什么也不要,刘澜涛硬给他穿上了,并命警卫员将他送回家。

  寒风还在太行山上使着淫威,刘澜涛穿着单薄的衣服,仍在为革命日夜操劳着。他把温暖送给了烈士的弟弟,送给了人民。

  那个孩子叫名冯义邦,他常向人们讲起这件事。

  

一家人别说两家话

  那时日本鬼子住在神堂堡(在现在的山西省繁寺县),离河彩村只有三十多里路,常到这里扫荡。为了安全,刘澜涛住进了河彩村后面,彦峪清山上的一个山洞里,由村干部孙双福负责与他联系。

  一天孙双福又上了彦峪清,来到了刘澜涛住的山洞前,见刘澜涛在山洞前踱来踱去,紧锁着双眉。孙双福说:“首长愁什么呢?”

  刘澜涛说:“唉,昨夜妻子生儿子了。”

  孙双福说:“生了儿子是好事,还愁什么呢?”

  刘澜涛说:“妻子由于缺营养,一点奶也没有,我的儿子还不是被饿死。”这时洞里传来了婴儿的哭声,刘澜涛痛心地跺了跺脚。

  孙双福说:“请首长放心,这是革命的后代,决不能让他受罪。”说完,匆匆地下山去了。

  不多久孙双福领了一个中年妇女上山来了,怀里还抱着一只母鸡。刘澜涛说:“双福,你这是干什么呢?”

  孙双福说:“这个妇女的孩子才几个月,她的奶水好,她听我说了,硬要跟我来给孩子喂奶。这只鸡是我家的,用它给你的妻子补补身子吧。”

  刘澜涛说:“大嫂,这怎么能行呢?让我的儿子吃了奶,你的孩子怎么办呢?”

  那妇女说:“看首长说到哪里去了,你们打鬼子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我们这点付出又算得什么呢?”

  刘澜涛说:“大嫂,这样你的孩子会受罪的,叫我怎么忍心呢?”

  妇女说:“别说了首长,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说着进山洞去了。

  刘澜涛取出了钱,塞到了孙双福的手里说:“谢谢你,鸡我留下,这钱你也得留下。”

  孙双福说:“首长,这是我一点小小的心意,比起你们打鬼子来,实在是太小了,我这是送给抗日战士的。”

  刘澜涛说:“这是我们革命军人的纪律,若你不收下钱,我就不收下这只鸡。”

  孙双福只好将钱收下了。

  有了奶,有了鸡补养,刘澜涛的儿子得救了。为了纪念这个地方这件事,刘澜涛给儿子取名刘彦青。

  孙双福是吴王口乡贝子村人,已去世了。他生前常向人们讲起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