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不出书?

作者:公众号记忆承载

关注公众号,人间罗盘,方能阅读正文《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人怕选错城,更怕买错房》

今天回答一个问题,因为好些满级读者问过我。

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叫做内容类型问题。

如果你写的内容是高内聚低耦合的,那么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出书。

你比如红楼梦就这东西,高内聚低耦合,放到任何一个时代看,大家都看的懂,都有价值。

那么反过来,如果你写的内容,是低内聚高耦合的,比如你就是写明星八卦的,谁谁谁和谁谁谁有一腿。

你能出的那个不叫书,那个叫时刊杂志。

这一期有人看,因为你写的那个明星正当红,十年后就如同旧报纸,只能拿去厕所糊墙纸。

为什么?是你写的不好么?

不是,是十年后的人,他就不记得那个明星是谁,他看你的杂志当然一头雾水。

所以说前者,是自成一体,它本自具足,包含了所有信息量;后者是什么?实际上仅仅是个索引,它只是在调用你脑子里现存的那些当时正在发生的信息函数,从而给你呈现另一幅画面。

当数年过去,你脑子里那些被调用的函数消失了,光靠它这个索引只能调用到什么?只能调用一场空。

所以我说,旧报纸只能糊墙纸。

正巧,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后者,都是有着非常强的时效性的,都是在调用你脑子里当下关注的那些新鲜热辣的事儿。

所以我说,我很多内容都是天气预报。

你过了那个时间点,当你脑子里对应的函数变了的时候,你去拿老的,旧的索引调用函数,只会把脑子调用得一团糟,最后得出一个错误的结果。

当过码农的都知道我在说啥。

前者是个独立函数,它自己包含了所有要调用的函数;后者仅仅是个调用函数,它只是在调用你脑子里当下的函数。

所以这部分内容,过期的天气预报,你把它出书,你自己是挣钱了,但是信任你的读者,不就被你害了么?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害的还是信任你的人,人家是信任你,结果你明知他脑子里的函数变了,你还是隐瞒,让老的调用函数去乱调他变了的函数,出一个错误的结果给他。

人要活成这样,就没劲了,真不如直接去东南亚噶腰子。

第二个叫做阶段问题。

投资是个漫长的滚雪球的过程,我滚不到一定的数量级,真正的大佬,是不会搭理我的。

当年老俞上市前拜访联想,干坐了几个小时,才有个部门经理出来接待,等上市后,才可能和人家的大老板把酒言欢。

我2024年,在某些大型机构那里得到的服务等级,和2019年,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站在打工人的视角去理解,你5年是不是也有可能从基层到经理了?

你没到经理之前,很多会议,对你开放么?

我2019年,2020年舔着脸去和某些国际顶流投资大佬沟通,结局是杳无音讯。

人家不会跟你沟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才能获得更高端资源的交流机会。

那么我请问,随着你接触的资源越来越多,等级越来越高,你再回过头去审视昔日自己的方法论,会不会发现问题?

当然会,这就叫进步。

所以每当我进步了,我回过头去审视过去自己写的方法论部分,我也会发现错误。

这很正常。

哪怕是牛顿,他都会发现自己年轻时公式算错了,我又算个什么呢?

所以历史上所有天气预报类的文章,错了就错了,我前面说过,这种东西只有时间价值,错了从不修改,留它在那里,就当预测错了。

但是涉及方法论的文章,如果我当时写错了,我后来会重写相同的主题,重新推出来。

所以有读者问我,他在公众号后台主页翻历史记录,去看了2018年的文章,弄不清里面的方法论,来问我。

我看了一眼那文章日期,就回了一句话,年代太久不用看了,当时我写错了。你正在一个错误的历史老版本上浪费你宝贵的时间。

犯错再正常不过。

人类历史上还曾经以为地球是平的,写进了教科书,还曾经以为太阳围着地球转,也写进了教科书。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会清楚,方法论同样有时效性。

为什么?因为环境在变。

方法论是打开环境这把锁的钥匙,锁都变了,哪有不变的钥匙?

同一个方法论,10年前你用来经商小有所成,10年后你用它经商,直接破产。

图书馆里书最多,可是我们想过没有,哪怕你泡在里面看一辈子,能用那些旧船票,登上如今这个时代的新船么?能么?

所以什么才是知识?

良师益友才是知识,优秀的人才肯理你才是知识。

图书馆真那么有用,穷人家的孩子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

二代们为什么人生走得顺?难道看的书多?不,是因为他们身边有一群成功人士,随时回答他们的疑问。

我们的内容就像windows,也是一个版本一个版本往前走,往前看的。

当我发现方法论错了,我能做的就一件事,就是在今后的文章里,告诉你最新的科研成果。

这个能理解么?

windows也有无数版本号,不是只有1.0。

所以都到了2024年了,如果你拿着WIN95,问开发组,开发组告诉你,对不起,我们早都不维护那么老的版本了。

希望你理解。

WIN95上的BUG,就随它去。全世界都在往前走,难道你非要一个人活在WIN95上么?

想通这一点,那我问大家。

把那些不维护的,有BUG的,WIN95,WIN98的历史版本都拿去出书。

这到底是微软,还是骗钱的?

好,排除上面这两类,又会遇到下面这个问题。

第三个叫做文体类型问题。

关于能不能写书这件事,我和我的助理讨论过很久。

他跟我讲,老板,你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

那些非科班出身的作家,人家也是至少学过写书的架构的,否则他写不了几十万字一本书。

第二个问题,你脑子里同时能够记住的信息量过大了。

你以为你说的很清楚,其实不是的,别人看的时候,早就信息过载了,他不知道你到底在说啥了,他只觉得乱。

所以他给我出了个主意,你不要去尝试写作,你就去写程序。你虽然不懂文学架构,但是你懂程序架构。

你是程序员出身,做过架构师的人,写程序你非常专业。

程序是怎么写的?是像作家一样所有内容都写在一个main函数里么?

不,那是学生娃不懂行的写法。

程序员写程序,是先写的头文件,他定义了一个个函数模块,去把函数模块写出来。

然后去写调用函数。

有些内容写在调用函数里面,有些内容直接让调用函数去调用模块。

比如,老板你想写一个5万字的长文,怎么写?

很简单,写一个主体内容2万字左右的调用函数,然后里面某些文字处加链接。

那么读者看起来就非常清爽,他看到的2万字是12345。

那么其余的3万字,藏在2.1,2.2,4.1里面。

如果你平铺直叙,上来直接,1,2,2.1,2.2,3,4,4.1,5,读者就怎么样?

就被误导了。

因为2.2和3之间没有上下文的耦合关系。放在一起,他误解了3,去掉,他理解不了2。

所以你要藏起来,藏在链接里。

读者第一遍读的是12345,非常清晰的逻辑结构。

他第二遍读的是2,2.1,2.2,也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

他第三遍读的是4,4.1,也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

他是不是清清爽爽接收到了完整信息?

我听完心中赞叹:善。

人家微信这个平台,本身就提供了这样的功能,我完全可以依托微信做一个二次开发者。

所以你看到的不是文章,你看到的是程序,我每篇长文引言部分都会给你提示,请注意,画中画,文中文。

那我问你,你见过谁把程序打印到纸上还能运行的?那模块间还怎么调用呢?

而且你会发现,每次长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在干嘛?在答疑解惑。

这些后续两周的文章,这些后续的答疑解惑是什么?就是配合程序的测试代码呀。

所以你说我是在写作么?不,我明明是开发软件呀。

你见过谁是把linux内核打印出来,把测试代码都打印出来,对着纸还能理解软件怎么运行的?

这不是搞笑么?

咱们现在已经不是原始社会了。

我们要跟上时代,未来的书可能都是以程序的形式存在,我这种特殊的写作方式,现在你看着新鲜,就像08年的时候我做高频量化,国内的人看着也新鲜。

后来呢?随着时间推移呢?

我告诉你们,未来每个人都是程序员,每本书都是以程序的形式动态存在,每个人看书的人都是在读程序,调用程序。

我只是在提前让你们适应一种崭新的思维习惯。

关注公众号,人间罗盘,方能阅读正文《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人怕选错城,更怕买错房》

为什么不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