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海燕 ||《疏勒河记》(上篇)

作者:铁道兵文化
朱海燕 ||《疏勒河记》(上篇)

作者 朱海燕

[一]

初识疏勒河,是在上世纪90年代,兰新铁路复线建成通车典礼,就是在嘉峪关附近的疏勒河站举行的。那时,我看到那条由南而来的大河,水是那样的清,流的是那样的急,穿过茫茫戈壁,一路向北。我想,酒泉、嘉玉关以北的某个地方,可能有一个巨大的湖泊,那里就是这条大河的最后归宿了。它的归宿之地,湖畔肯定是长满了红柳,湖面飞翔着白鹭……

之后,我由嘉峪关向西而至敦煌,路上又见一条河,不过,这条河的水流相对来说,没有在嘉峪关所见的那条河的水流大了。它向西流着,时断时续,有气无力,显然是一条衰老的毫无生机的河流。它流向哪里,这条河叫什么名字?一直令我思考在心。途中到了一个叫锁阳城的小镇,我向那里水利部门的同志打探。他说,这条河叫疏勒河啊。

朱海燕 ||《疏勒河记》(上篇)

/甘肃酒泉 疏勒河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我有些不解,疏勒河不是从祁连山流下,经嘉峪关向北流去了吗?它怎么又在几百里路的西部出现了呢?这简直是个谜!

又过些时候,中央有关部门,组织一个考察团赴甘肃河西地区考察,我忝列其中,再次走近了祁连山,走近了疏勒河,使我对河西走廊一带的山川地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祁连山对于甘肃来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如果没有祁连山,河西走廊就不可能成为走廊,这里可能就没有了绿洲,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存。因为河西走廊一带,全部是靠祁连山上的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养育的。它的每一条河流对应着一座城市,如石羊河,养育着武威;黑河,养育着张掖;疏勒河呢,养育着嘉峪关和酒泉。但是疏勒河是一位“吃一看二眼观三”的主儿,它孕育了酒泉与嘉峪关之后,并不感到满足,仍以蓬勃的活力,向西而行,与党河汇合流入敦煌。如果说,疏勒河不流向敦煌,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没有辉耀千古的敦煌文化,那就很难说了。因此,可以这么说,祁连山流入荒漠中河水,才是河西走廊的诺亚方舟。

[二]

沿着疏勒河古老的河道溯流而上,我们走进了祁连山。在一个叫昌马峡谷的地方,拐了几道弯,看见一条大河从群山中奔腾而出,这就是疏勒河。一同与我们进山的,有酒泉市的同志,他对我们说:“这是疏勒河,但祁连山并不是疏勒河的源头。”

朱海燕 ||《疏勒河记》(上篇)

/青海 天峻 高原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他的话颠覆了我们早已形成的认知。“怎么,祁连山不是疏勒河的源头?”

他说:“是,祁连山不是它的源头,疏勒河的源头在青海省的天峻县。从天峻流出,穿越祁连山峡谷进入河西走廊。”

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从古到今,对它的认识也是逐步清晰逐步明朗的。疏勒河在西汉时叫籍端水。《汉书.地理志》载:“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东汉及六朝时,称冥水,那时,此河流量较大,自瓜州入敦煌,并灌溉玉门关以北地区。《元和郡县图志》瓜州晋昌县条说:“冥水,自吐谷浑界注入大泽,东西260里,南北60里,丰水草,宜畜牧。”唐时此河名独利河,《沙州都督府图经》云:“源出瓜州东南300里,流至敦煌县东南界。雨多即流,无雨竭涸。”古籍中所描述的与当今疏勒河之经流基本相符。元明时期,又称此河为布隆吉勒河。蒙语意为“浑浊的河”的意思。明末清初,它才叫“疏勒河”之名。“疏勒”也是蒙语,一说为“多水”之意,一说为“水丰草美”之意。

疏勒河从天峻流来,进入祁连山区疏勒南山与陶赖南山之间的疏勒垴。这可能是它叫疏勒河的主要原因所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把疏勒垴视为它的源头。它从这里向西北流经沼泽地,汇高山积雪和冰川融水及山区降水,至花儿地折向北,流入昌马盆地,在此段称为昌马河。出昌马盆地,过昌马峡入河西走廊,河道呈放射状,水流大量渗透,成为潜流。至冲积扇前,形成10道沟河,诸河北流至布隆吉汇合为布隆吉河,亦称疏勒河。再向西流,经双塔水库,过安西,至敦煌市北,党河由南注入,西流注入哈拉湖。疏勒河总长945公里,流域面积为101884平方公里。

地处上游的昌马盆地,因河而得天独厚,因农牧而生机盎然。疏勒河出昌马峡至玉门镇、布隆吉一带为中游。这里连同下游的酒泉、安西、敦煌、赤金,完全依赖疏勒河的灌溉而得以为继,得以发展。从汉代以来,酒泉、敦煌、玉门关、阳关等,无不与疏勒河息息相关。

朱海燕 ||《疏勒河记》(上篇)

/疏勒河 源头位于青海省天峻县海拔4787米(图片来源网络)/

疏勒河发源青海,流经甘肃,最后流向新疆的罗布泊。近千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它流向罗泊布的河道被黄沙埋没了。

疏勒河的走向是先北后西,它和所有的自西向东的大河大江反其向而行之。但这条另类的大河,又和那样东去的大河一样,在它流淌的千古岁月中,同样创造出一段辉煌如歌的历史。

疏勒河流域,总体地势是东高西低,昌马峡谷海拔2000多米,而过去它的终点的罗布泊最低海拔只有800多米。这就是它向西流的原因所在。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疏勒河孕育了乌苏人、匈奴人、大月氏人和后来的汉族人、羌族人、沙陀人、吐蕃人,并且孕育了敦煌和敦煌文化。在已知的2000多年的岁月中,疏勒河流域几度繁荣,几度凋敝,几番改道,几次断流。它的每一次改道与断流都让繁荣的都市变成废墟,让大片的绿洲变成荒漠,让文明的链条骤然断裂,留下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

在酒泉,市委宣传部的领导让我们看了一部叫《大河西流》的电视专题片,讲述的就是疏勒河的故事。应该说,制片人秦川就是为疏勒河整理“历史档案”的人。

要想了解疏勒河,必须先梳理一下疏勒河的众多支流。

疏勒河流经玉门市昌马乡的河段叫昌马河。昌马河冲出祁连山后分为两支,主河道向北流经玉门镇,掉头向西流入安西、敦煌,消失在罗布泊东缘;另一支直接向西流淌,流到锁阳城一带,形成古代都河流域,又叫“冥水”。它的另一支流叫榆林河,发源于祁连山的野马南山,它和都河汇集在一个叫芦草沟的地方。

朱海燕 ||《疏勒河记》(上篇)

/敦煌 祁连山下的明珠 党河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发源于祁连山脉南山的党河也是疏勒河的一条支流,它是整个敦煌绿洲的命脉。党河全长390公里,年径流量3.28亿立方米。党河在古老的玉门关附近与疏勒河干流汇合,而后注入罗泊布。

因为有众多河流,在千里疏勒河故道旁,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古代绿洲,从东向西依次有昌马、酒泉、锁阳城、石包城、瓜乡、广至、敦煌、阳关、多坝沟及古玉门关等。疏勒河就像一根巨大的葡萄藤,它把沿途的许多零散绿洲串连起来,把一条条自由流淌的河流收编起来,也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疏勒河流域区域和一个高度发达的敦煌文化区域。

这时,我方才明白:为什么在这里见到一条疏勒河,又在那里见到一条疏勒河。疏勒河不像内地的河流,一条主干道直来直去地流淌,它像一棵树,它又像一张网,因为这一特点,它才最大限度地把它的生命献给于大漠,孕育出绿洲和文化。

[三]

河西走廊西端,距甘肃省安西县城86公里,在桥子乡正南的戈壁中,有一座汉唐古城遗址,这就是锁阳城。在这个近似于废弃的城中,老年人开口闭口讲的都是霍去病、樊梨花和薛丁山的故事。总之,不管什么故事,总是把这个小城与汉唐联系起来。因为,这些就是这座古城的历史。

朱海燕 ||《疏勒河记》(上篇)

/河西走廊 之 锁阳城遗址(图片来源网络)/

先秦时期,疏勒河流域为乌孙、大月氏、匈奴所占,这里到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游牧文化是这一地域的主流文化。西汉时期,汉武帝两次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西征,打败了匈奴,取得了兰州以西,罗布泊以东的大片地域,陆续建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并在敦煌的西北方向设置了玉门关,在西南方向设置了阳关。这一“列四郡、据两关”的战略之举,迅速改变了河西地区人烟稀少的状况,使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得以贯通与发展。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共有61270户,28万多人。其中敦煌郡有11200户,38350人。由于中原移民的进入和中原文化的输入,河西地区很快由游牧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加速了河西地区发展的进程。昔日的蛮荒之地,成为孕育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文明的摇篮。

六朝、隋唐之际,因疏勒河下游的断流日益加剧,中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由敦煌至罗布泊改为经安西通往哈密的伊吾大道。玉门关也从今敦煌西北的100公里处的故址,迁至瓜州境内。如今,在锁阳城东北方向30公里的双塔堡一带,有一些建于天然隘口的城堡遗址,就是唐代玉门关及其附属建筑。而唐代玉门关如今已淹没在疏勒河双塔水库之下。

所以,疏勒河的流径史和改道史,就是这一地区的废弃史和发展史。不研究疏勒河,就很难研究这一带历史的来龙去脉;也无法理解,在这一地区,怎么左一个疏勒河,右一个疏勒河;怎么东一个玉门关,西一个玉门关。

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和没有节制的疏勒河,让疏勒河流域成为中国古城遗址的博物馆。大河两岸留下了100多座古代城市的遗迹,其中汉唐古城40多座,西夏到清代的古城50多座,从这些废弃的城墙上,依稀可寻当年的繁华旧梦。

朱海燕 ||《疏勒河记》(上篇)

/锁阳城 消失在沙漠中的 河西 重镇(图片来源网络)/

锁阳城,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古城。历史上,锁阳城一带战事频繁,唐贞元时期,曾陷于吐蕃。明代,锁阳城重修了城池,气势雄伟,沿着石砖铺就的弯道登上高大的城墙,整个城垣及百里山川可尽收眼底。

城垣为长方形,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一个“日”字型。东西长为565米,南北宽为468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底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城墙的西北角有一高约10多米的“角墩”。角墩上有拱门洞,东西贯通,显然是守城士兵巡行和放哨之用。

在夕阳的斜照之下,锁阳城的残垣断壁,更显得格外浑厚、凝重,仿佛是先人的血肉筑就。那风雨剥蚀的城墙,那版筑的历历在目的土层,分明是一册厚重的史籍叠积在戈壁大漠之上。西城墙外多为流沙所掩,有些地方踩着流沙即可从城外登上城墙,许多流沙上都长着茂密的红柳。可想而知,这座古城被流沙侵袭的年代之久远。城内遍布土筑的房屋遗迹,又都为流沙入掩没,只剩顶端兀立着。红柳、荆棘等沙生植物遍地皆是,灰炭层堆积如丘,残砖断瓦、陶片瓷片随处可见,枯井、古树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盛衰沧桑。

疏勒河不仅是这一流域城市的母亲,同时,也是汉代长城的坚强依托。从疏勒河玉门的拐弯处直到末端的盆地,汉长城及其烽燧一直沿河而建,以防匈奴进攻。大河沿线共有汉代长城300多公里,大小烽燧200多座。

查资料发现,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对疏勒河流域做过详细考察,他在此后出版的专著中写道:“疏勒河是中国最早向中亚渗透军队和商队的一个可以依赖的理想安全保障线。……负责开通与维护这条要道的人,从一开始就必然认识到了疏勒河的天然防御作用及其重要性。”

这就是说,疏勒河流域的汉长城,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保障线,有了这道强大的防线,河西一带才能成为孕育文明的产床。而这一切,又都必须依靠疏勒河的孕育,没有疏勒河,就没有这里的一切。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有河,有水就有城,有水就有了贸易,有水就有了长城和丝绸之路。古代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走的话,一定伴着河水走,没有河就是死路一条。

朱海燕 ||《疏勒河记》(上篇)

/疏勒河 是甘肃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第二大河(图片来源网络)/

季羡林生前兼任敦煌学会会长,他说,敦煌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之地,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因为敦煌拥有了疏勒河。由于疏勒河的滚滚流淌,便把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帝国联结起来,把亚欧各国的科技发明、农耕技术、商品贸易和文化艺术联结起来,形成了世界上最长、最繁华的一条商贸通道和文化大道。汉唐时期的敦煌城内,曾万商云集,店铺林立。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天宝年间,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据此,即可知当年的敦煌是何等的繁华了。(未完待续)

朱海燕 ||《疏勒河记》(上篇)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