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国人

作者:军武达人

2021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举国哀痛,万人告别。他的“东方魔稻”所增产的数量就足够多养7000万人一整年。

让人没想到的是,如今竟又出现了一位“袁隆平”,他让粮食产量猛增1000亿斤,直接能够多养5亿国人。

他究竟有何牛逼之处,和“袁隆平”又有什么差异呢?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国人

信念的来源

事实上,农业领域内他的名声一直都很响亮:李振声。

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家更多的关注点都在“袁隆平”身上。“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号不少人清楚,但“杂交小麦之父”的名号却几乎没什么人清楚。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小时候虽然饱饭吃得不多,但也不至于到“饿肚子”的地步。

谁知道11年后,他在“饿肚子”这件事上算是有了最深刻的体会。这一年,家乡突然遭遇灾荒,家家户户的存粮吃完了,开始了大眼瞪小眼,饿肚子的生涯。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国人

没多久,什么草皮、树皮、野草等都被村民们一薅而空。年幼的李振声常常带着塑料袋从早到晚,啥收获都没有。

除了自己饿肚子之外,他亲眼目睹了许多熟识的人去世,那时的他还小,可能心里只觉得伤心,但或许从那个时候起,有些“种子”就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饭吃不饱是大事,但上学也是大事。尽管天天饿着肚子,但李振声的学业是一点也没有落下。

父母对待教育非常重视,家里的四个孩子,各个都有学上。不幸的是,后来父亲去世后,面对四个孩子的学费和抚养费,母亲的压力变得巨大。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国人

李振声的哥哥不忍心看到母亲如此劳累,便开始打工挣钱,支付弟弟妹妹的学费。大概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李振声意识到,不能让哥哥一个人“牺牲”,于是放弃原本非常不错的学业,跑到了济南打工。

打工的过程中,李振声时常回忆校园时光,对知识的渴望常常让他怅然。

进入农业领域

某天,李振声看到山东农学院门口挂了个招生简介的牌子,上面写着:食宿免费。

李振声心动了,但好几年没碰书了,他心里也没底。不过想着万一能考上呢,于是他参加了考试,哪成想,居然考上了。

好不容易重新回到了校园,他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在农业课堂上,当初“饿肚子”的那一幕幕涌现到了他面前,他的心中涌起一股说不上来的感觉。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国人

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被分配到了中科院遗传选种实验馆的栽培组,也正是在这里,奠基了他对牧草类植物的了解。

1956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全国响应,李振声直接放弃优渥的生活,跑到了大西北。

谁知道,正是在支援大西北建设的时候,“小麦条锈病”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种真菌的危害对于小麦来说就相当于癌症之于人类。

不仅如此,这种病害的传染性还非常强。一阵风吹过,那些病毒孢子就开始随风飘荡,没多久,全国的麦子都受到了“袭击”,麦子产量大规模缩减。

作为一名对牧草植物有着深入研究的研究人员,李振声对此十分苦恼。他开始整日研究小麦相关的问题。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国人

“杂交小麦之父”

寻寻觅觅,昼夜研究,终于让他找到了抗“黄锈病”的植株:偃麦草。他将这种植株上的抗体基因移植到了小麦上,随后在众多参与实验的小麦中找到最为优异的那一批。

他投入了大把的时间去不断实验、授粉和筛选,但是每次的成果经过监测后都并不理想。于是他不断将那些抗体强、产量高的苗株进行杂交,一代代地筛选。

二十多年里,他扎根田野,不断地在不可能中寻找着可能,最终在1979年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国人

他所在的研究团队终于将偃麦草的抗病毒性的基因融入到了小麦当中,由于他们的尝试广泛,所以出现了许多具有差异,但都是高强品质的小麦品种,其中包括小偃4号、6号等等。

光一个小偃6号,就在1.5亿亩土地的试验中成功增产了40亿公斤的小麦,这个结果让这个研究团队非常惊喜。

凭借着对小麦品种的改良,李振声得到了不少国家级荣誉以及科技界的大奖。也因此研究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南有袁隆平,北有李振声”。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国人

千禧年时,中国小麦的总产量涨幅,每年能够多达几百亿斤,甚至超越了水稻的产量涨幅。

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挥洒在田野上,即便终其一生研究的小麦有了很棒的成果,李振声也依旧没有停下自己的步伐。

尽管长年累月的劳动让他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可是一逮到机会,他依旧会往田野里跑,往各个小麦试验田跑,甚至多次拖着年迈的身体跑到当初待了多年的大西北视察。

虽说不在一线,可是一旦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是研究成果,他都会第一时间将成果分享给研究人员。

中国又出一位“袁隆平”!让粮食产量增长1000亿斤,喂饱5亿国人

研究是个大难题,可是有了研究成果并不代表就轻松了,如何推广也是个极大的问题。不少农民有自己一套习惯的种植方式,面对新技术,他们更多时候会产生质疑的心态。

为此,李振声带着种子和技术跑到农户家中,苦口婆心地劝说,不断地做思想工作。除此之外,更是直接跑到农户的田里,帮他们种植。

成果是最好的答案,不少农户看到丰收的麦子,也终于对李振声放下了防备,对新技术放下了防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