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协同执迷者告诉你真相:贪得无厌的爱恋真的不是一个巴掌能拍响的

作者:伴夏的书影时光
协同执迷者告诉你真相:贪得无厌的爱恋真的不是一个巴掌能拍响的

(一)

凯伦是一个舞蹈演员,雷蒙德是一位摄影师,长得像电影明星,非常帅。第一次见面时,凯伦就被雷蒙德深深地吸引了。

两个人的条件都很相似,都是三十二岁,都是独生子女,家乡都在芝加哥,都结过婚,有过几年的婚史,已经离婚,没有孩子,目前的都单身。

两人的感情升温特别快,像暴风骤雨似的。

没过多久,两人之间就开始有了矛盾,除了知道互相深爱对方,其他没有一个意见是统一的,两个人不停的争吵,有时,凯伦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厌烦,提出想要分手,但雷蒙德又把她劝得回心转意。

这样分分合合的日子维持了两年,两人都实在是忍受不了了,双双来找心理咨询师,希望能帮助他们走出这种分分合合的怪圈,建立稳定健康的爱情。

凯伦说,自己的内心很挣扎,感到窒息和压抑,想分手,又舍不得,因为他们都很爱对方,不能没有对方。

雷蒙德说,他简直快要疯了,每次一说完分手,凯伦就把他赶出家门,但过了几个星期又后悔了。

两人每次都是吵得天翻地覆的,然后又和好,一会儿像是上天堂,一会儿又像是下地狱,反反复复的。

雷蒙德说,自己一直想要更多的爱,但凯伦一直向后退,就是不给他足够多的爱,于是就整天吵架,他们的关系大部分时候都是在为爱而斗争。

真正的爱情也许并不完美。但决不应该发展成为充满执迷、威逼、控制,甚至暴力伤害的关系。

执迷爱恋触痛了每个人的神经。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分析了四种执迷的爱恋者,

我们了解到健康的爱情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尊重,执迷的爱恋则恰恰相反。它只不过是一种渴望,渴望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

一位执迷者即使身处一段恋情中,也还是不满足,总是想要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更多的承诺,更多的安全感。

执迷爱恋的本性是贪得无厌,对方终究会受不了无休止索取而选择离开。

协同执迷者告诉你真相:贪得无厌的爱恋真的不是一个巴掌能拍响的

(二)

为什么你会被执迷者爱上,甚至成为执迷者盯上的目标

作者说容易被执迷者爱上的三种人,他们是:第一种人叫“协同执迷者”;

第二种是那种容易犹豫不决的“目标”;第三种是遭受暴力胁迫的“目标”,为什么是这三类人?

咱们先来看第一种,协同执迷者。

我们说,如果一段恋情出现了问题,那么感情的双方都有问题。

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嘛

但是对于很多被执迷者盯上的“目标”来说,这样的评判不尽合理。

有些人没有意识到对方执迷于自己;

有些人根本都不回应执迷者的追逐;

更有一些人——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发现对方开始变得执迷——于是他们非常明确、果断地提出结束关系。

这些人是非自愿地卷入了执迷恋情,他们不享受执迷恋情,也不想要执迷恋情。

但是有一部分“目标”沉迷于对方的执迷爱恋。

他们的行为不仅没有阻止对方的执迷,反而鼓励对方变本加厉。

实际上,这些“目标”本身也有一些潜在的执迷情结:追求激情和刺激,害怕被抛弃,内心极度空虚。我将这类人称为“协同执迷者”

在上面的例子中,作者分析说,凯伦内心的挣扎是所有“协同执迷者”的通病。她的优柔寡断加剧了雷蒙德的不安全感,使得雷蒙德的占有欲更加强烈了。

凯伦和雷蒙德这样分分合合的模式在“协同执迷者”之间很常见,都是在一起日子没发过,离开又简直没法活。

这样的关系注定是痛苦的、令人疲惫的,难以白头偕老的。

协同执迷者告诉你真相:贪得无厌的爱恋真的不是一个巴掌能拍响的

(三)

协同执迷者都有哪些特征

(1)在激情和压抑之间反复摇摆。

(2)对自己恋人一会儿爱慕一会儿厌恶.

(3)恋人的强烈感情让他既享受又反感。

(4)他们关系的刺激和不确定感令他感到兴奋。

(5)当他想要站出来维护自己在恋情中的权益时,他会有罪恶感。

(四)

协同执迷者和执迷者的心理机制和形成根源是什么

既然是两个巴掌的事情,那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他们各自的根源和心理机制,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或者说

1、协同执迷者的心理机制

他们本身也有一些潜在的执迷情结:追求激情和刺激,害怕被抛弃,内心极度空虚。

“协同执迷者”深深依恋着他们的执迷恋人,也沉迷于戏剧性的、激情洋溢的爱情,。

所以很难离开对方,或者为自己保留底线——适当的设限能够指引感情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协同执迷者”就像是陷在了流沙中无法动荡。他们困惑、犹疑、自责、负罪。

最重要的是与执迷恋人有一个共同点:需要用爱情不断填补内心的情感空虚,永不满足。

大多数协同执迷者对爱的渴望非常强烈,那是一种从儿童时期就种下的极度渴求。

他们的原生家庭都是“有毒的父母”。

他们在情感上、身体上虐待或忽略孩子,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发育,没有给到孩子应得的情感关照。

孩子成年后,会如饥似渴地从其他的男性身上寻求爱和安全感。

面对执迷恋人时犹豫不决会有哪些危害?

如果要结束感情时面对执迷恋人犹豫不决,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复杂,会延长和加剧执迷者的痛苦。

因为犹豫不决就导致他们变得不坦诚,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表里不一的事。

他们会发出一些模棱两可的信息,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煽风点火,只会加剧对方的执迷行为。

既然已经决定要分手了,就不要再模棱两可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只会给对方添堵,到最后,你只是延长了痛苦,推迟了不可避免的伤害。

协同执迷者告诉你真相:贪得无厌的爱恋真的不是一个巴掌能拍响的

2、执迷型恋人形成的根源——从不良的依恋关系角度说起。

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纯粹的感情生物来到这个世界的。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当我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生气和难过。

但是当我们安全地躺在妈妈怀里时,饱饱地喝上一顿热牛奶,就会达到绝对安全、温暖和满足的状态。我们和妈妈是一体的,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这时候,我们拥有最幸福的依恋关系。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是分别独立的个体,我们开始意识到满足自己需求的资源来自外部,而不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完美而绝对的依恋关系开始破裂。

我们以为可以依靠的,却是不可预知的,就像我们向往岁月静好,却无奈世事难料。

当我们需要妈妈,她却不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第一次体验到了害怕,感受到了最原始的被遗弃的恐惧。

这是我们迈向“分离”的第一步,而且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一步。

与母亲分离的过程,是我们渴望独立的天性,与离开幸福安全的依恋关系带来的恐惧之间的斗争。

这个过程激烈、压抑、反反复复,贯穿我们的童年和青春期,断断续续地折磨着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个痛苦的过程一直延续到成年。

只有当我们的父母尽可能地以尊重、爱、鼓励以及保护来回应我们的需求,我们才能逐渐建立起对自己以及他人的信任,从容渡过这场暴风骤雨似的、不可预知的分离。

父母之爱是唯一以分离为最终目标的爱。

当这种分离的过程受到打搅,或者被蓄意扰乱了,我们的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都会受到破坏,更难独立起来。

如果我们成长一个不健康的家庭,我们所需要的尊重、爱、鼓励和保护总是被忽略或被践踏,那分离的过程已经不只是被打搅了,那几乎是脱轨了,分离最终会走向失控。

当分离的过程受挫,我们开始变得表里不一。

表面上我们好像越来越独立,但是内心深处我们会感觉非常害怕,绝望地试图回到那个绝对满足、绝对安全,却永远回不去的港湾。

对于执迷恋人来说,重新获取那种最幸福的依恋关系,已经不仅仅是渴望了,那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强迫——作者称之为“连接强迫”。

当执迷者意识到,他们神秘的、难以捉摸的纯粹依恋感近在咫尺时,除此之外的任何事都不重要了。

他们终于找到了天意所在,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为之奋斗。

极度期望激起的原始能量让他们觉得自己比以往更有活力,进一步促使他们不顾一切地追逐幸福的依恋。

协同执迷者告诉你真相:贪得无厌的爱恋真的不是一个巴掌能拍响的

(五)

协同执迷者的醒悟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协同执迷者和执迷者的界限其实并不严格,他们都有的共同点是:动机和需求是彼此相似的,都需要用爱情不断填补内心的情感空虚,永不满足。

而区别在于双方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

所以我们说,执迷者和协同执迷者一样,都有一些潜在的执迷情结:追求激情和刺激,害怕被抛弃,内心极度空虚。

他们之间的爱成为一种很矛盾的存在。

根据吸引力法则,一开始都会被彼此所吸引,而后发展成为一段充满执迷、威逼、控制,甚至暴力伤害的关系。

很多协同执迷者虽然已经洞察到问题的根源,但他们没能做出丝毫的改变,反而陷入了一个可悲的怪圈,不停地妥协、不停地自责。

越是自责,就越是失去信心;越是没有信心,就越感到无力;越是感到无力,就越发被动;越是被动,就越是容忍执迷者的无理行为;越是容忍无理行为,就越是自责。

很多协同执迷者从来没有发觉他们感情的破坏性,长期迎合恋人的各种执迷。

但也有协同执迷者最终发现了他们的感情多么的不健康,他们最终认识到自己的恋情弊大于利,所以他们选择决定分手,努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苏珊博士在书中写道:协同执迷者是异常激烈的感情拔河,一边是压抑,一边是激情。

协同执迷忍受着对方难以想象的控制欲来换取内心渴望的爱情,他们的内心和执迷恋人一样空虚。

但是,容忍不合理的行为实际上是无意识地鼓励了恋人的执迷,只会让他们的感情越来越糟,越来越不健康,直到他们能够拿出足够的勇气,下决心做出积极的改变。

协同执迷者该醒悟了。

协同执迷者告诉你真相:贪得无厌的爱恋真的不是一个巴掌能拍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