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鼎丞与粟裕

作者: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

张鼎丞,克勤克俭的人民公仆!一个革命者,身居高位,却永远把自己当作一名人民公仆,张鼎丞要求自己的子女自食其力,做一个普通劳动者,不能脱离群众。

张鼎丞(1898—1981年),今龙岩市永定区金砂镇西田村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从小追求进步,向往光明,一生坚持革命,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张鼎丞同志坚持真理,勇于实践,坚定信念,始终保持着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和共产主义战士的高风亮节。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张鼎丞,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修养。在反“围剿”斗争中,由于国民党在经济上对苏区实行严密封锁,经常使苏区的粮食、食盐、布匹、药品、日用品等的供给发生极大困难。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十分艰苦,每人每天定量只有8两大米,中晚餐各3两,放进蒲草包里,挂上写着姓名的小竹签发给食堂蒸,菜金包括食油,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尽管如此,张鼎丞发动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天节省一两大米支援红军,还发动各地群众推倒老土墙,熬硝盐,解决食盐问题。温仰春年纪轻,个头大,饭量大,一餐可吃下二三袋草包饭,但只能领到一袋,张鼎丞便把自己名下的三分之一让给他,留下三分之二自己吃。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在张鼎丞的带动下,大家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互相支持,亲如一家。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张鼎丞处处以身作则,从不搞特殊化。他与警卫员、战士只是职务上的分工,生活上和战斗上没有任何不同,有时,警卫员放哨或去执行任务,他便和机关的干部一起帮炊事员烧饭、洗衣;有时,他也和大家一样下山去背粮食。他对机关人员关心、体贴,经常在晚上起来查铺帮助盖好被子。

1958年秋,张鼎丞在福建龙岩视察工作时,与当地群众一起收割稻子。

在艰苦的斗争生活中,张鼎丞患上了严重的脚气病,身体十分消瘦。有一次,陈茂辉等干部在河里洗澡时抓了两条鱼, 放在火上烤干后,送给张鼎丞吃。张鼎丞点了点人数后,就把鱼一块一块地分给大家吃,最后剩下鱼尾巴,他说:“这尾巴香,我吃吧! ”有个叫赖洪宝的战士正在患病,张鼎丞把鱼放在他碗里时,他感动得哭了。张鼎丞就是这样与身边工作的同志同甘苦,共患难。领导者的风范,深深地影响着整个革命队伍,同志们之间,更加团结友爱、英勇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鼎丞身居高位,但从不要求什么特殊照顾,公家的钱张鼎丞一分也不占,收音机、轮椅,都是自己掏钱买。他没有自己的财产,办公桌椅都是公家分配给的,穿的衬衣总是补了又补。警卫员实在看不下去,有一次,私下把他穿旧的衬衣和张鼎丞调换,再把张鼎丞的衬衣拿去上缴,张鼎丞叫他一定要拿回来。张鼎丞没有一件比较好的衣服。唯一的一件是作为接待外宾时穿的藏青色呢大衣,平时根本舍不得穿。按说张鼎丞的工资在那时是算比较高的。但是,他要资助在福建的大女儿,要帮助侄儿和家乡的亲属朋友,还要寄给有困难的老部下和工作人员。闽西经常有人去找他,他总是给予帮助,招待吃饭不说,还要买好车票给些路费。这样一“分流 ”,剩下的钱就很少了。

张鼎丞的家教非常严格,对小孩从不溺爱,总是教育他们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不能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从来不让小孩子有什么特殊。他说:“你们生长在高干家庭,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比别人特殊。要是说有,那就是在政治思想上的要求应当更严,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作用,如果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肯定是没有出息的。只有靠自己勤奋学习和工作,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张鼎丞的大女儿张招娣,是他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的第一位夫人赖月华所生。赖月华为革命牺牲后,女儿由长汀乡下革命群众抚养长大,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到张鼎丞身边。当时已十七、八岁,张鼎丞送她上了小学后,鼓励她到北大荒支边。后来为照顾养母回到福建。以后一直在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机关食堂当个普通的炊事员,直到退休。张鼎丞从来没有因为女儿的事麻烦过当地领导,没有为女儿换个好一点的工作而找过人,也不让女儿以自己的名义去找人。总是要求女儿听从组织的安排,把自己当成一个 普通工人,做好工作。张招娣遵从父亲的教诲,从来不宣扬自己, 不以父亲的高位而炫耀,总是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做好炊事工 作。以致许多人不知道她是张鼎丞的女儿。大儿子泰山,经常穿经过改装的旧衣服,直到初中毕业,才第一次有一件白衬衫。公家车不让家人坐,这是张鼎丞的家规,谁也不得冒犯。在张鼎丞的严格要求下,儿女个个都勤奋向上,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先后考上了大学。延忠哈军工毕业,泰山清华大学毕业,路宁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工作都很出色。

张鼎丞在延安参加整风学习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张鼎丞崇高的革命品质、无私的革命品格、艰苦朴素 的革命传统和巨大的人格力量,如日月昭昭,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粟裕任司令员,听到副手姓名,神情严肃:他应为正,我为副。众所周知,粟裕是一名优秀将领,他才华横溢,展示出超强的实力,他不仅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而且在工作中也表现出了杰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决定让他升任司令员。本来升官应该是一件大喜事,粟裕也很高兴。

然而当他得知副手是谁时,他神情严肃,紧皱眉头“他应该为正司令员,我为副手”,是谁让粟裕将军如此敬佩呢?两人之间又有着什么关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背后的故事。

此人正是张鼎丞。张鼎丞1905出生,福建人。张鼎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靠着辛勤劳动维持着家庭生计。张鼎丞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一家四口的生计都靠父母俩微薄的收入,经常入不敷出。张鼎丞从小就聪明机智,他经常问哥哥关于学习的问题,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父母亲没什么知识文化,但是他们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坚信在当时的社会,读书是一条好的出路。他们重视教育,即使家庭窘迫,他们也七拼八凑送张鼎丞去上学。张鼎丞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他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提出疑惑,课后经常和老师探讨交流,刻苦奋进,老师夸他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然而,家庭的经济状况愈发低下,父母亲实在交不起学费了,张鼎丞只上了三年私塾就被迫辍学。

但他求知欲望强烈,常在空余时间到学校窗外听课。老师被他的好学打动,让他进课堂旁听。张鼎丞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他曾考入过几所学校,但都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未能读完。

过了几年,家庭经济好转,他终于来到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一些进步思想,提高了思想观念。

他认真听授课老师的发言,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当时他所在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四起。他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有所作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1928年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他经过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斗争经验,他头脑敏锐,表现出超强的能力。上级干部欣赏他,决定委以重任。随后他历任部长、书记等职。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宣传活动,招揽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鼎丞任新四军军部秘书长。他以身作则,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中。

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率领军队连连击退敌军,为新四军的组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张鼎丞实为一位优秀的将领,粟裕和他在长期的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和张鼎丞曾经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

当时,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北军区司令员,而张鼎丞则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两人虽然在职务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相谈甚欢,合作非常愉快。然而,在生活中,粟裕和张鼎丞也有一些分歧和矛盾。有一次,粟裕因为一件小事与张鼎丞发生了争执。

但是,当事情过后,两人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向对方道歉。从此以后,他们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和张鼎丞再次合作,共同指挥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淮海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粟裕和张鼎丞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了两人的优势。粟裕善于谋略和指挥大兵团作战,而张鼎丞则在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两人的合作使得淮海战役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粟裕始终对张鼎丞保持着崇高的敬意。不仅因为张鼎丞的战斗经验极其丰富,资历老,更因为他清楚了解张鼎丞的为人。他有才华而低调,敢作敢当,舍生忘死,所以粟裕要求组织把张鼎丞升为司令员,自己为副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粟裕和张鼎丞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默契和信任,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共同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

粟裕两次让位给张鼎丞,刘少奇瞬间明白:他不是推卸责任。刘少奇是粟裕的知己。我相信这一点应该是鲜少有人知晓的吧。

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毛主席对粟裕很是信任,甚至在战争进行时,直接指示粟裕不必请示,足可见对粟裕的信任。

但是刘少奇,与粟裕之间的交往一样很是精彩,

那刘少奇和粟裕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交往趣事呢?刘少奇直言自己发现两个人才。虽然刘少奇和粟裕是知己,但是这对知己其实认识的时间并不长。

1940年,在皖南事变的前夕,粟裕和刘少奇才相识,就是在这年10月份,粟裕取得了黄桥战役的大捷,成功和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

随后,粟裕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长的身份,亲自主持了大会,还邀请了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以及黄克诚等人前来参加。

也是这个契机,两支部队合并到一起,成立了新四军和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陈毅担任代总指挥,刘少奇担任政委,这就是新四军军部的雏形。

只不过,当时的粟裕毕竟还不是军事主管,所以刘少奇对其的印象不是很深刻。

但是皖南事变之后,刘少奇担任新四军政委,而1师师长则是粟裕,因此两人才算是有了真正的第一次交往。

当然,刘少奇在新四军的时间并不长,大约一年之后就回到了延安,可就是这短短一年的时间,刘少奇还是很敏锐地发现了粟裕的才华。

随后在延安见到毛主席后,刘少奇立马向毛主席推荐了由粟裕指挥1和6两个师,这在当时可是唯一的两个师师长,毛主席早知粟裕,对其才能也很是认可,很快便予以批准。

接着,在一次饭桌上,刘少奇继续向毛主席推荐着粟裕,声称自己在新四军找到了两个宝:

“一是新四军四师政委邓子恢,他是农村工作的专家,二是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是新四军7个师中,打仗打的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

不夸张地说,这是粟裕开始冒头的最大原因之一。

毛主席自然是高兴,早前他就认识粟裕,现在又听刘少奇如此推荐,自然印象更深了,给粟裕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

粟裕两次让位给张鼎丞

粟裕不负众望,高邮战役中带着新四军立下赫赫功劳。抗日战争随之结束!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赶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刘少奇则留下来代为处理工作。

于是,在此期间,刘少奇大力支持粟裕留在华中担任司令一职,提前打响了粟裕在华中地区封神的战鼓。

紧接着,刘少奇又宣布了让比粟裕年长九岁,曾参与组织福建西部农民暴动的老资格领导张鼎丞来华中担任副司令员一职,协助粟裕工作。

这里插一句嘴,华中军区与山东军区是平级,陈毅是山东军区司令,而刘少奇支持粟裕为华中司令,足可见对粟裕的信任。

没想到的是,粟裕不愿意了。

原来,粟裕觉得张鼎丞比自己年长,又是老资格的领导人,是比自己有资历担任华中军区司令的。除此之外,粟裕也觉得张鼎丞上任司令一职,更有利于工作和团结。

因此,粟裕第一次向中共中央致电,希望刘少奇同意张鼎丞担任司令。

不过,一向见微知著的刘少奇,还是觉得粟裕担任正职是合适的,所以驳回了粟裕的申请。

随后,10月27日,华中局根据刘少奇的批复,再次宣布了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的命令。

可是谦虚的粟裕,还是觉得很是不妥,于是在当晚第二次致电中共中央,希望还是由张鼎丞担任司令,自己担任副司令,协助完成工作。

粟裕两次让位,使得张鼎丞这个见惯了大场面的老革命也很是诧异,不过在众人诧异的时候,只有刘少奇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刘少奇收到粟裕的第二次申请后,立在原地笑了笑说道:

“他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出于华中军区领导上层团结考虑,他愿意在张鼎丞领导下,不折不扣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

粟裕终于被理解了!

于是,粟裕的第二次申请刘少奇决定通过,采纳了粟裕的意见,也为粟裕这种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公心与谦让品格而感动。

不过也是因为如此,刘少奇决定在华中军区组建野战军,于是便任命粟裕去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负责前方打仗。这下,粟裕总算是可以乐呵呵地上任了!

王光美为粟裕做好菜庆祝胜利

不久之后,刘少奇又有一个大动作。那就是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陈毅决定将新四军几乎全部调到东北,而一部分则是调到山东,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各部原有的建制。

虽然这样调兵有利于增强各部力量,但是粟裕还是敏锐地发现,这对部队的建设和作战都十分不利,就拿这一点来说,各地混成编制,对各自原来的作战作风是大有影响,反而会造成影响战斗力。

于是,粟裕再一次直陈自己的意见,向中共中央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刘少奇自然很是信任粟裕,对粟裕提出的意见也做了详细分析,于是刘少奇起草通电全部:

“粟裕提议是有理由的,各师建制应尽可能不分割。”

于是,华中局便改变了原来的方案,陈毅也很是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的谏言和刘少奇的最终决定,最后直接将华东野战军的强大战斗力保留了下来,这也不用多说了,华野立下多大的功劳,只看粟裕就知晓了。

1946年,粟裕带着华中野战军成功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胜利,拿下了解放战争开始后的第一场大胜利,使得蒋介石损失巨大。

刘少奇很是高兴,立马亲自操办了一个家庭聚会,还让王光美做了几样难得一见的好菜,王光美也是手巧,虽然菜和肉不多,但是美美的办了一大桌,粟裕和刘少奇等人吃的很是高兴。

接下来也不用多说了,鲁南,宿北,莱芜,孟良崮……,粟裕带着华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军事奇迹。

至今为止,粟裕的战争史仍是军事教科书的天花板!刘少奇为粟裕争取授衔元帅

很快,经过解放战争的全面洗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建国后,刘少奇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位,主要工作在地方,和从未脱下军装的粟裕交往不多,但是,刘少奇和粟裕并未互相忘却彼此。

1951年11月12日,粟裕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在去北京之前,粟裕请假了半个月,决定去上海治疗右臂内残留弹头处的发炎情况。

恰好,这时候刘少奇正在上海工作,得知粟裕正在上海治疗,立马带着夫人王光美来拜访粟裕,粟裕的秘书鞠开立马进屋报告。

得知老领导来看望,粟裕很是高兴,立马起身出门迎接刘少奇夫妇,嘴里也连忙说道:

“少奇同志,应该是下级看上级,岂有上级看下级之礼。”

刘少奇则是大手一挥,开玩笑道怎么没有上级看下级,这不我和王光美来看你来了嘛,众人瞬间一笑,聊得甚是欢乐。

没想到,两人的再一次见面,居然是3年后了。

1954年,粟裕也来到刘少奇家里拜访,刘少奇很是高兴,不过还是先听取了粟裕的工作汇报,粟裕也分别汇报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等的现状,两人对未来的前景也进行了分析和聊天。

两人的友谊,也在这一次次交往中更深一步了!

1955年,全军进行授衔,负责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而参加会议的成员有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德、陈云,几人开始讨论有关元帅授衔的人选。

会上,刘少奇便决定推荐粟裕授衔元帅军衔,按照粟裕的战功,授衔元帅是完全当得的。

不过当时周总理却更加属意陈毅授衔元帅军衔,这是因为陈毅可以代表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华东野战军。

经过众人商讨,大家最终还是决定让资历更老的陈毅担任元帅军衔,当然,陈毅元帅完全是够资历的,只是许多人心中还是不免遗憾,粟裕最终还是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

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刘少奇对粟裕的信任和支持,当然,粟裕值得。

可惜的是,英雄终将迟暮!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因病逝世,永远地离开了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自此,粟裕也失去了一位挚友,一位伯乐,一位知己。虽然生命终将逝去,但是刘少奇和粟裕的友谊却不会变,这对历史的伟人,他们的故事和友谊一定会流芳百世的。

当过兵团副司令的老部下仅授少将,张鼎丞要为他争一争

1955年秋季的时候,我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这次授衔的主要依据是资历、职务和战功,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一千多名开国将帅。张鼎丞作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担任了新四军第2支队的司令,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华中军区司令员,是粟裕的顶头上司。

以他的资历、职务和贡献来看,张鼎丞理应被授予大将军衔。但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毛主席特意规定,大授衔时已经不在军中任职的一律不参加这次评衔,张鼎丞也因此和大将军衔失之交臂。虽然没能参加大授衔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但张鼎丞却看得很开,没有任何不满和怨言。

不料当他得知自己的一位老部下仅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张鼎丞坐不住了,他认为自己的这位老部下在解放战争中当过兵团副司令,最起码也应该是中将起步,授少将有点说不过去。那么张鼎丞的这位老部下是谁呢?他就是刘永生将军。张鼎丞和刘永生是福建老乡,二人的老家相隔也只有一百多里。

张鼎丞的家境比刘永生好不少,他也因此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学老师和校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举起屠刀,疯狂迫害革命群众和进步人士。张鼎丞毅然在此时加入了共产党,显示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之后不久,他奉命来到金砂一带宣传革命思想,在穷苦百姓当中秘密发展志同道合的同志。

当时刘永生为了谋生,正在金砂一个大地主家里当长工,一年到头苦活累活干了不少,却赚不到几个工钱。他以为这就是命,自己生来就该受苦,地主生来就该享福。听了张鼎丞的宣传之后,刘永生才知道地主之所以有钱,全是靠剥削和欺压得来的。要想不受欺压和剥削,就必须起来反抗。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就下定了跟随张鼎丞干革命的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张鼎丞拉起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号称闽西工农红军第一营,这也是闽西地区的第一支红军武装。部队拉起来后,打掉了几个乡公所和一些大地主的护院武装,搞到了一批枪支弹药。

有了一定的实力后,张鼎丞率部向永定县城发起了攻击。由于重武器缺乏,这次攻城最终失利。虽然没能拿下永定县,但刘永生在战斗中的勇敢表现引起了张鼎丞的注意,认为他是一颗好苗子,就开始花力气培养他。不久后红4军入闽,张鼎丞率部配合红军主力一举攻克了永定县城。

红军占领永定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张鼎丞为主席,刘永生出任军事部长兼县大队大队长。上任后他一面抓军事训练,一面积极开展扩红运动,吸收了不少优秀的青壮年加入到了县大队当中,极大增强了县大队的实力。之后刘永生协助张鼎丞等人多次和敌军作战,成为他最倚重的将领之一。

由于不断打胜仗,根据地的面积不断扩大,部队也越来越多,张鼎丞就将根据地内的主力扩编成了红8师,刘永生出任该师主力第8团团长,一年后又担任永东游击司令部司令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主力离开瑞金开始长征,张鼎丞和刘永生等人奉命留守闽西,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期间敌人多次出动重兵对闽西根据地发起围攻,刘永生横刀立马,指挥部队将敌人的进攻一一粉碎,还数次在危急关头帮助张鼎丞脱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张鼎丞出任新四军第2支队司令员。上任的时候,他特意带上了自己的爱将刘永生。

不料走到半路的时候,上级决定让刘永生率领部分队伍返回闽西,在那里继续坚持游击战争。跟随大部队既可以上前线痛快地杀小鬼子,还容易立战功,职务升迁也会比较快。留守老根据地虽然也很光荣,但兵力有限,打不了大仗,战功自然也就小了,升迁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张鼎丞为此专门征求刘永生的意见,刘永生没有任何犹豫,表示坚决服从命令。之后他就率部返回了闽西,由此失去了加入主力部队的机会。在闽西,刘永生担任过支队长,率部多次和敌人作战,白砂攻坚战、五乡破袭战、黄汪桥伏击战和智取天后宫等战斗都是他的代表作。

抗战胜利后,刘永生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担任过闽粤赣边纵队司令。1949年11月,他出任三野第10兵团副司令,给叶飞当副手,后来还担任过福建军区司令员。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以刘永生在闽西根据地长期坚守的特殊贡献和他担任三野兵团副司令的职务来看,授中将是比较合理的。

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没能跟随大部队上前线,而是奉命留在了闽西,虽然仗也打了不少,但由于手中的兵力有限,打的基本上都是游击战,规模和战果都不是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战功和职务升迁。最终经过综合衡量后,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刘永生的老上级张鼎丞得知这个结果后,认为老部下受了委屈,表态要为他争一争。但却被刘永生拒绝了,他对此看得很开,认为自己参加革命本来就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授少将就很满足了。1984年,刘永生将军病逝,享年80岁。

众所周知,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授衔仪式,仪式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曾在革命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授衔不仅仅是对浴血奋战的奖章,更是一份重重的责任。

但其实在授衔名单之外,还有许多将领因为从部队转到其他部门,并不在军中任职,所以并没有入选授衔名单,不过这并抹杀不了他们对于国家的付出与贡献。曾任大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张鼎丞就放弃了大将军衔,而这个选择竟然还和毛主席有关系,让我们一起看看背后的故事吧!

文人校长参加革命

张鼎丞是福建人,1898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中,在那个年代,父母不敢期望他成为什么大人物,只希望他一生幸福仁厚,所以为他起名张福仁。

日子虽然贫苦,但张家父母竭尽全力给张鼎丞最好的生活,节衣缩食供他上学,张鼎丞也很懂事,读书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全校上下都知道他,校长特别欣赏他,还特意给他改名为张鼎丞。

张鼎丞毕业之后并没有在外工作,而是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教师,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受到了重用,1924年被提拔为校长。

1924年是国共合作求同存异的一年,也是风云变幻政局动荡的一年,张鼎丞作为校长,接触到了新思想,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开始参与家乡的农民运动与革命活动,直到1927年,在经过组织上的考验后,29岁的张鼎丞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开启了自己的峥嵘岁月。

建根据地屡创佳绩

张鼎丞以校长身份深入民间,传播革命思想,壮大组织力量,他的领导能力十分突出,不仅带领百姓们打响了武装暴动的第一枪,还开展了土地革命,打地主分田地。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张鼎丞遇到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战友。

当时国共两党之间局势紧张,为了缓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分散敌方注意力,共产党决定在闽西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在张鼎丞和邓子恢等人的里应外合下,闽西革命根据地成功建立,张鼎丞,邓子恢与谭震林三人负责根据地事务,被称为“闽西三杰”。

在张鼎丞等人的奔走筹划下,闽西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为红军输送了大量人才,在长征期间,张鼎丞等人一度孤军奋战,但他并没有悲天悯人,而是冷静沉着,积极应对,建立游击队,多次击退敌人,保卫根据地。

正是有他们的坚持,闽西根据地才能保存并为之后的战争输送人力物力支持。这支游击队就是之后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在战场中屡创佳绩,颇有盛名,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的一支主力军。

放弃军衔一生为民

在解放战争期间,张鼎丞稳步推进福建地区发展,福建省彻底解放工作进程只进行了八天就完美结束。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张鼎丞担任福建省的省委书记,张鼎丞带着全省人民解决了遗留的匪患势力,鼓励人民积极参与生产经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1955年前夕,授衔仪式的人员选定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进行着,张鼎丞的资历老,功绩高,完全可以评选开国大将,但按评选标准他当时已不在军中任职。

且毛主席说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都是为了人民服务,不必太过在意军衔。张鼎丞也十分认同此观点,所以他并没有在授衔名单之中。

1954年,张鼎丞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持法律之刃,匡扶人民正义。不幸的是,他在特殊时期也遭受到了迫害,身体每况愈下,198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他的一生将人民与国家放在最前方,将个人放在最后,百姓与国家将永远铭记这位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