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向警予简介

作者: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

“扬子江畔、京广线旁,向警予就义的土地上,绿色的校园,可爱的学校,培育我们成长的地方……”这歌声虽遥远,也亲切,仿佛历经岁月轮转,今天的我们依然能聆听到那份澎湃和挣扎,觉察到那份希冀与苦痛。即使今天硝烟散尽,血色淡去,但那颗丹心依旧照尽后来人,砥砺着我们前进。今天,让我们回首历史,再次出发,去感受、去感恩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本期我们将为您介绍新闻人物——向警予。

在众多闪耀的星星中,中国的革命历史中也出现过那么一位璀璨的女星。她英勇无畏,为理想献身,尽管她的人生历程并不漫长,但她所留下的传奇,却深深地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向警予,一个时代的佳话,一个女性中的传奇。当时的中国,饱受外敌侵略与封建压迫,正需要一批有血性、有担当的革命者去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战。而向警予,正是其中的璀璨一颗。

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者之一,更是那段历史中的重要担当。那些艰难岁月中,她身影出现在各种重要的会议和行动中,为党和人民呕心沥血。但命运却对她并不厚待。在她33岁那年,一次背叛使她深陷敌人的围捕。尽管如此,她绝不低头,坚韧不拔,最终英勇献身。

然而,这个传奇女性的精神并未因此消失。她的子孙们接过了她的接力棒,一个个都成为了时代的楷模,将她的精神和血脉传承下去。

如今,回望历史,向警予的名字早已成为了革命的象征,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生命的英雄。每一位了解她的人,都会为她那份坚定的信仰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打动。

在那风起云涌的1895年,向警予于湖南的一个富裕家庭降生。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与其它家庭有所不同的是,尽管家中兄弟姐妹如云,但这里的女孩不是为绣花、研磨的点缀,而是与男孩子并肩学习,共同翱翔天空。

在她年幼的时候,家族已经派她入私塾,与那些男孩子们一起研读经典。两年后的向警予已走在了时间的前列,成为当地首位踏入新式学校的女童,闪耀着光芒。或许是家庭的背景和学校教育双重熏陶,使她的内心早早孕育出了一个清晰的梦想:将自己磨练为一个坚韧、有担当的女性。

正值辛亥革命风头正劲之时,国内涌动的新思潮渐渐撼动了人们的心灵。当时的向警予也难逃此势,被这股激情澎湃的浪潮带动。身为女校的她,深受革命思想的鼓舞,视之为一种责任,那是要参与国家未来的建设,要为历史铺路的重任。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她与两位巨人毛泽东和蔡和森的命运交汇,一起谱写下了属于他们的革命篇章。

1918年的那个秋天,当向警予得知毛泽东和蔡和森已经打破传统,创建了新民学会时,她心中的革命火焰被点燃。不仅加入其中,她还积极地在湖南发声,呼吁女青年走出家门,勤工俭学,成为国家的栋梁。

那时,世界风云变幻,中国正承受着来自列强的压迫。向警予,饱含着一腔热血,决定挺身而出。她走上街头,发出她的呼声,召唤青年们与她一起,共同反抗外国的侵略。

两年后,向警予踏上了去往法国的旅程。但这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留学之行,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法国的每一天,她深入接触到工人阶级的力量,感受到革命的浪潮。那里的共产主义思想,如同醍醐灌顶,使她彻底醒悟。她知道,这正是中国需要的,是可以引导中国走向辉煌的那道光。

不过,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而言仍是个新生事物,而法国与俄国已证明了它的价值。经过一番内心的激烈挣扎,向警予决定将这股强大的力量引入中国。在法国,她与周恩来、李立三共同发起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不仅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之后,毛泽东对向警予这一贡献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她的名字,不仅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更成为了那个伟大的红色时代的灵魂和象征。

1921年的夏季,向警予踏上了故土,承载着希望和热情,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尽管年仅26岁,但她的眼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在她眼中,中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她希望为之付出自己的力量。

然而,风云变幻,不久后,蒋介石的政变开始了,整个中国仿佛进入了一片黑暗。那时,很多人选择了逃避,但向警予决定坚守。她认为武汉是党的重要阵地,自己的责任是守住这片土地。尽管风险重重,她始终相信,只有坚守,才能找到胜利的曙光。

但是命运并不总是如人愿。不久,一个深夜,向警予被捕,投入了国民党的牢狱。尽管遭受了无数次的审讯和折磨,但她从未屈服,她的眼中始终充满了坚定和勇气。她知道,她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党和人民的未来。

直到最后,向警予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历史写下了一段感人的篇章。她的英勇事迹在后人心中永远铭记,成为一代代年轻人的楷模。她的后代也受到了她的启示,继承了她的英勇血脉,无论在哪里,都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22年的春天,蔡妮作为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她的眼眸中似乎承载了时代的命运。而不久后的冬天,小小的蔡博也跟随着,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深深的缺憾——父母的身影渐行渐远。两个孩子被姥姥带回了湖南的老屋,那里充满了童年的回忆,但少了父母的温暖。

姥姥会给他们讲述关于父母的故事,那些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日子。听着这些英雄史诗,蔡妮和蔡博从小就抱有一种自豪,尽管心中总有一个缺口,那是对父母的思念。

长大之后,蔡妮带着家族的智慧,毅然选择了医学之路,用手中的医术,为人们带去希望。但是,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乎意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才华被外国语大学看中,转型成为了一名翻译。她以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而蔡博,则选择了与国家紧密相连的道路。他承载着家族的使命,肩负着对国家的责任,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英。

但是时间,总是在无声中改变一切。2012年,蔡妮因病告别了这个世界,留下的,除了她那传奇的一生,还有家族的传统和信仰。

蔡博站在东北的风雪中,面朝鞍山钢铁厂的炉火,心中充满了使命感。随着东北工业基地的兴起,他身为技术骨干,是工厂的希望和核心。在他眼中,每一炉钢铁的熔炼,都是对国家建设的誓言和对父母理想的继承。

经过岁月的磨砺,蔡博的技术成熟,逐渐从基层技术人员,跃升为厂内的决策者,成为了鞍山钢铁厂的厂长。他用双手编织着鞍山这块土地的繁荣,也为辽宁工业基地的振兴添砖加瓦。

而蔡妮在京城的学术殿堂里,与国外的同行交流着,为国家的外交和文化交流出一份力。两位子女的成就,正如父母生前的心愿,为国家的强大和繁荣而努力。

在这块大地上,一代代英勇的儿女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发展拼搏和努力。是他们的坚韧和不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中国的奇迹,让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风雨,但更加繁荣昌盛。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土家族人,1895年出生于湖南溆浦县。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认为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1928年3月20日,在武汉从事革命工作的向警予因叛徒出卖被捕,5月1日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英勇就义,终年33岁。

知书明理,柳絮才高

向警予出生于湖南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家境优渥,家中曾有兄长留学日本,她自幼深受影响,6岁即入私塾,8岁就读新式小学,可以说她从小便接受了先潮教育。

她15岁在常德读书时曾与余曼贞(丁玲母亲)、许友莲等7位女生结拜为七姊妹,共同探讨社会问题,史称“常德七姐妹”。品学兼优的她随后又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和被称为“女革命家的摇篮”的周南女校深造。

在学习期间,她改名警予,以期对封建势力的时刻警醒与反抗,还在周南女校结识了蔡和森、毛泽东等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们也曾一同拜访求教杨昌济,畅谈革命理想,研讨社会问题。少时便立下救国救民之远志,渴望有朝一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她曾这样说道:“将来我如做不出大事业,我要把自己粉碎起来,烧成灰!”

不仅如此,她也关心时事,深怀爱国之心。当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她和同学们不愿做隔岸观火的看客,而是选择一同走上街头,振臂疾呼,以唤起同胞们救国救民的热情。

1916年,向警予回到家乡创办溆浦小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人才,为社会和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石之坚,载一抱素

毛泽东和蔡和森创办新民学会不久,向警予便加入了该学会,为新民学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新民学会在后来也孕育了一批共产主义者。之后她还与毛泽东、蔡和森等30余人共同赴法学习。在法国时,她学习了众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广泛接触了华工和法国工人,成长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她在法国时同样也坚持展开活动,参与领导了“二·二八运动”、“拒款斗争”、进占里昂中法大学这三大请愿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武汉陷入一片白色恐怖。向警予处境危险,党组织多次劝她离开,她却不肯,只为守好党的重要阵地。于是她白天活动于工人群众之中,晚上又要撰文编稿、刻印刊物,时常通宵达旦,为党和革命奉献诸多。

1928年3月20日,因叛徒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她在无数次严刑拷打下始终不肯吐露一丝机密,坚守住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将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大义凛然地走向了刑场。

蹈锋饮血,舍生成仁

即使她的身影瘦小,姿态却无比坚定。在许许多多个灰暗无望时刻,她总是能生出无限力量去抗争,去战斗。有人说:“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是勇敢的伟大。”毫无疑问,向警予的的确确是一名勇士,因为她从始至终都有勇气去面对一些看似毫无希望的时刻,也永远对她所热爱的伟大事业抱有无限勇气,即使面对的是死亡。

她勇敢无畏的同时内心里也饱含着热烈充沛的情感,所以为这份大事业她烧成灰也是甘之如饴的。她能为家国大义而放下儿女私情,她在父母家人面前总是愧疚的,她在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字字真切,全然是对孩子的爱意,满心期许着她的孩子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为了这样的未来,她甘心离去,毅然奔赴战场。

在面对敌人时,她直言道:“革命者不会在你们的屠夫刀下求生”。在面对自己人生时,她坦言道:“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于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判定的”。所以她走向行刑台时格外坦然,只因她早已做好了自己的选择,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升华。

革命者,不畏生,不畏死。她知道这条路是对的,就必定要走下去,无论死生,只因这是为小家,为千千万万个小家,便成为了大家。她曾誓言每一滴泪、每一滴血都要为劳苦大众而流。她也确是如此去做了,她将她最浓烈,最深厚的感情全献给了这国家,这人民,她将她最赤诚,最鲜活的心也祭给了她所眷恋的故土。蔡和森说她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因为她永远爱着自己的信仰,像爱着自己的另一半灵魂。

而正如她死前的讲演一般,她终于可以举起信仰的旗帜,让人民在黑暗中看见希望,让希望降临在人民眼底。

或许今天的我们已然幸福,但我们依旧可以从眼前的明媚春光望见白雪消融,藏着的是多年前同向警予一样的英雄们所奉献的汗血。

蔡和森和向警予:1920年结婚,最后双双就义。

在新中国的诞生前夕,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用他的诗句缅怀了红色革命伴侣蔡和森与向警予,他们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夫妻,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他们的浩然正气世世代代被人尊崇。

蔡和森与向警予,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他们的爱情曾被无数革命青年视为楷模。然而,在航行的道路上,他们也遇到了暗礁急流,最终未能抵达生命的彼岸。

蔡和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并结识了毛泽东和萧子升,他们四人志趣相投,人称“湘江四友”。在毛泽东的倡议下,他们一起约定“为寻求救国真理,甘愿终生不娶”。

1918年4月,他们一起创立了新民学会。

向警予出身名门望族,她在1916年从长沙周南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湖南溆浦创办了全新的“溆浦女校”,并亲自担任校长。

她提倡女性解放,为了解放女性双脚,她在学校里要求女生放脚,并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开创了女子放脚的新纪元。

驻扎在溆浦的湘西镇守副使兼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看上了向警予,于是派人来向家说亲,向家由于害怕周则范的权势,只好勉强答应。

向警予为了摆脱周则范的求婚,又不连累家人,于是独自一人闯入周公馆,当面拒绝了此事,并坚定地表示:“以身许国,终身不婚!

”从那以后,向警予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长沙,住在周南女校的同学蔡畅的家中。在这里,她结识了蔡畅的哥哥蔡和森。

1919年岁末,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50多位青年学子乘坐“盎特莱蓬”号法国邮轮,从繁华的上海扬帆远航,踏上了前往法国求学的旅程。

在这漫长的35天航程中,蔡和森和向警予虽然已有相识,却鲜有交谈,而这次航行的经历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接触,他们在船上时常一起观赏日出,共同探讨学习与政治问题。

当船抵达法国马赛港时,他们都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对彼此深深爱上了。 抵达法国后,他们分别被华法教育会安置在距离巴黎100多公里的蒙达尼城的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补习法文。

在异国他乡,他们勇敢地公开了恋情,并得到了同伴们的一致支持。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国蒙达尼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见向警予平日衣着朴素,特意为她赶制了一件旗袍。向警予欣喜地对婆婆说:“虽然我平时不习惯穿这样的衣服,但为了你,今天我就穿上,哪怕只有一小时。” 这段珍贵的经历,成为他们爱情故事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爱情坚贞不渝,相互扶持,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深情而又感人的佳话。

葛健豪看着向警予穿上旗袍后,略带局促的神情,便建议她不必勉强。于是,向警予在婚礼上并未穿这件旗袍,但她一直珍藏着它。

1928年,她在就义前换上了这件旗袍,镇定地走向刑场,尽管此时她已经与蔡和森分手,但她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婚礼上,蔡和森与向警予分别朗诵了在旅途中写给对方的诗篇,这些诗篇被编成诗集,取名为《向蔡同盟》。这不仅表明了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爱情的盟约,更展现了他们在革命理想事业上的紧密合作。

婚后,向警予给父亲寄了一张印有一对可爱小孩的明信片,她在明信片上写道:“和森是我真正所爱的人,我们的志趣完全一致。

这张明信片上的两个小孩也正合我和他的心意,我们是两千零二十年产生的新人,又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小孩。”

蔡和森向毛泽东报告他与向警予的婚事,毛泽东没有批评反而十分开心,觉得两人的自由恋爱是值得大家效仿的。他们的行为影响了毛泽东和杨开慧、李富春和蔡畅的关系。

不久后,蔡和森被法国当局强制遣送回国,向警予因怀孕而返回国内。当他们的长女出生后,他们因缺乏经济能力和精力无法照顾,便将她送回老家由亲人照顾,夫妻俩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党的工作中。

在1922年党的“二大”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长,向警予担任了中央妇女部长,他们的工作更加繁忙。

1924年5月25日,向警予在上海湘雅医院顺利诞下了一位可爱的儿子,取名蔡博。然而,孩子的出生并没有给向警予带来多少欢笑,因为当时她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儿子就被交给了蔡和森的姐姐抚养。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向蔡同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吸引了无数进步青年投身革命。

然而,就在这段时期,两人的婚姻出现了裂痕,因为当时党内有一个名叫彭述之的人,他以中央委员的身份接替多病的蔡和森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还与蔡和森夫妇一起住在了中央宣传部的寓所。

1925年6月,中央安排蔡和森离职去北京疗养,向警予因工作需要,只能留在上海,无法跟随蔡和森一起走。

彭述之,是一个风流才子式的人物,他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与蔡和森截然不同。蔡和森是一个完全投入事业的革命家,他的工作狂热让他经常废寝忘食,以致于生病。

而且,他的个人卫生也稍显不足,住处偶尔会出现虱子。然而,向警予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蔡和森的生活,而且她不擅长家务,因此家庭有时会发生断炊的事情。

两人之间的感情虽然崇高,但却缺乏浪漫的气息。而“向蔡同盟”的故事也让向警予倍感压力,她必须尽量显得庄重。

然而,彭述之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不仅主动要求负责妇委的工作,还给予了向警予很多生活上的照顾。蔡和森到北京后,两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向警予对彭述之的出现感到非常新鲜,仿佛打开了情感的另一扇窗户,两人很快陷入了爱河。

同年9月,蔡和森病情有所好转,他和陈独秀一起回到了上海。向警予对丈夫感到愧疚,于是坦白承认了一切。蔡和森知道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默默地无语。

陈独秀力挽狂澜,批评彭述之以留住“向蔡同盟”。为使他们重温旧情,他安排他们一同前往苏联。向警予进入中山大学深造,蔡和森则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

然而,他们在苏联相处几个月后,发现彼此难以找回曾经的亲密,于是于1926年在莫斯科和平分手。蔡和森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此时孤身一人,急需有人照顾。

李一纯主动承担起了这个任务,他们渐渐坠入爱河,并于1926年底正式结婚。令人敬佩的是,尽管蔡和森与向警予分手,但他们的理想、事业和友谊的联盟一直延续到生命的尽头。

1927年4月,向警予在长沙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在蔡和森父母的安排下,全家人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

向警予专门为孩子们写了几首儿歌,其中一首写道:“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在没有剥削的社会里成长!”

向警予英勇就义,蔡和森痛悼: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向警予泣血之辞,字字催人泪下。1931年春,蔡和森被派往香港恢复广东省委,他和李一纯为了节省开支,租了一间小房子,没有另租办公室,这使得他们处在一个极不安全的环境中。

更糟糕的是,党内的大叛徒顾顺章也来到了香港。6月10日,蔡和森不顾广东省委的劝阻,坚持要去参加一次重要的海员工会会议。

在出发前,他对李一纯说:“我必须去参加这个会,如果下午1点前我还没回来,那就是被捕了。”不幸的是,蔡和森的话应验了,他进入会场后,遭到了顾顺章的指认,被当场逮捕。

随后,他被香港当局引渡给广东国民党,并在8月1日英勇就义,年仅36岁。尽管蔡和森和向警予都牺牲了,但他们的子女都成长为了杰出的人才。

蔡博在1939年赴苏联学习冶金专业,回国后被安排在鞍钢炼铁厂工作,凭借他的出色技术,他很快被任命为鞍钢厂长,并成为了大陆第一批冶金专家。

在他的领导下,鞍钢成为了大陆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

蔡妮,出生于革命家庭,曾在苏联生活多年并毕业于莫斯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1976年,国家急需俄语翻译人才,她被调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她是蔡和森与李一纯的女儿,1938年赴莫斯科学习,1953年学成归国,成为一名在医疗战线奋斗的高级知识分子。

如今,我们的新中国繁荣昌盛,儿女们都成长成才,相信蔡和森和向警予在地下有知,也一定感到非常欣慰。

她是中共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和妇女部长,也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被毛主席奉为革命道路上的灵魂伴侣。对中国革命影响力巨大的她,却因叛徒出卖,不幸落入敌人魔爪,惨遭反动派杀害,壮烈牺牲时年仅33岁。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出生于湖南溆浦县一个巨贾之家,在家中排行老九,她的父亲是财雄势大的商会会长。

向警予哥哥们都是进步青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将自己所学的新知识,都悉数传授给了向警予,希望她有朝一日也能走出国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903年,向警予的长兄在县城创办了一所新式小学,致力于教育救国事业。在哥哥们的极力劝说下,向父最终解开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禁锢,同意将向警予送进学校读书,让她成为了溆浦县第一个入学的女学生。

向警予在哥哥的影响下,接受了新式教育,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并对鉴湖女侠秋瑾钦佩不已,幻想着能成为她那样的女英雄。

1910年,15岁的向警予被送到常德读中学,她与余曼贞(著名作家丁玲的母亲)等人义结金兰,姐妹七人对天起誓:“誓死振奋女子志气,推动男女平等事业,完成教育救国的目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向警予来到长沙,考进了周南女子学校。面对着被封建王朝荼毒得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向警予心中悲愤不已,为了警醒自己与封建势力进行的坚决斗争,她也将原名向俊贤改为向警予。

在周南女校读书期间,向警予结识了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在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她们一起组织了长沙青年学子,反对“二十一条”,唤醒同胞救国救民的街头演讲活动。

1918年4月,向警予到了北京,加入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创办的新民学会,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成了真正的革命战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向警予组织了反日救国“十人团”,带领学校师生游行,宣传抵制日货,号召大家严惩卖国贼。

此时,她的家族也因她的革命行动,遭到了国民党的威胁,不仅罢免了向父商会会长的职务,还逼迫他写信把向警予叫回家严加管教。

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向警予无暇顾及家族利益,回信断然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并继续四处去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激发同胞的民族国权意识。

向警予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之气,让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无不钦佩至极。不仅蔡和森对她爱慕有加,就连毛泽东都把她视为自己的灵魂伴侣,对她敬重万分。

1920年,向警予决定与恋人蔡和森等进步青年,一起前往法国留学。在巴黎蒙达尼女子大学读书期间,她发表了震惊中外的《女子解放与改造商榷》一文,首创先河地提出了把中国的妇女运动和社会改造相结合的理论,展现了她对中国革命认识的绝对高度。

同年5月,向警予和蔡和森结为了革命伴侣。志同道合的两人,被称作是天造地设的“向蔡同盟”,携手站在了斗争的最前线。

1920年7月,向警予和蔡和森旗帜鲜明地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并与周恩来、李立三在法国践行了此事,与毛泽东等人在国内的建党时间不谋而合。因此,她毛泽东称为——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1922年,向警予回国,进入了中共中央工作,成为我党历史上首位女性中央委员和妇女部长。

1924年6月,向警予在上海主持妇女运动工作,领导了一万四千余名上海女工,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运动,并取得了这次罢工运动的最终胜利。不仅为女工们争取到了应有的权利。还把广大的妇女阶级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中国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5月30日,上海五卅惨案爆发,向警予积极组织和领导上海妇女参加斗争,并亲自带领妇女部走上街头,开展游行演讲等宣传攻势,揭露帝国主义镇压工人运动的卑劣罪行。

1925年10月,向警予和蔡和森受中央派遣,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她和蔡和森因为个性不合而分手。

1927年3月,向警予学成归来,进入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工作。不久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局势变得波诡云谲,极其凶险。但此时,向警予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要求继续留在武汉开展地下工作,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1928年3月20日,叛徒将向警予在汉口法租界三德里的秘密联络点出卖给了国民党,导致她不幸被反动派的特务逮捕。

特务们为了从向警予口中,获得重要的机密情报,对她进行严刑逼供,但她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操守,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崇高品格。

1928年5月1日,是属于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在这一天公开处死向警予,打压工人阶级的革命激情。

当天,视死如归的向警予,被反动派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在途中,向警予站在囚车上,向群众进行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演讲。看着被酷刑折磨得体无完肤的向警予,沿途送行的群众无不眼目。

因为向警予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巨大,所以她的演讲和呐喊,让国民党反动派深入了极端恐惧之中。为了制止她演讲,特务们残暴地往她嘴里塞满了石头,并用胶带封住她的嘴,狠狠地用皮带抽打她的脸颊,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她折磨到昏死过去才作罢。

向警予被送到余记里空坪刑场后,群众的怒火已经被彻底点燃了,纷纷要求释放她。为了压住群众的反抗情绪,反动派调集了重兵前来压阵,并迅速将向警予枪决。

向警予壮烈牺牲时,年仅33岁。她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革命精神,至今都犹如冲破幽暗黑夜的欢畅黎明,明亮着后人奋进的前路。让我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向警予烈士在中国人民心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