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蔡畅简介

作者: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

蔡畅,蔡和森亲妹、中国女权主义领袖、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蔡畅,原名蔡咸熙,生于湖南湘乡(今双峰县)荷叶光甲堂,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

一位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的母亲

蔡畅母亲葛健豪是清代湘军将领的后代,并与著名将领曾国藩有着姻亲关系,在当地,葛健豪的娘家,秋瑾的婆家和曾国藩家是三大望族,这个大家庭出生的女子自小就有着刚强的个性和坚定的政见。

1907年,“竞雄女侠”秋瑾在浙江绍兴就义后,更是对葛健豪的思想影响甚大,她十分钦佩秋瑾是“智仁勇兼备的女子”,便时常勉励自己和教育儿女要做秋瑾那种有益于社会的人。

年幼的蔡畅背诵着秋瑾的诗词:"身不得,男儿烈, 心却比,男儿烈……","漫云女子不英雄, 万里乘风独向东……"朦胧的向往着做个秋瑾式的女英雄。

可以说蔡畅兄妹成为共产党人,母亲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1913年,由于革命思想的影响,母亲葛健豪竟变卖了自己的衣服和金银首饰等妆奁,带着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一起进学校求学。

1914年蔡母在湘乡县城创办了县立第二女校,鼓励女子入学读书,推动了当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蔡畅在母亲的影响下,革命思想逐步发芽。1919年与其兄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参加新民学会 。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等职。

1990年9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

蔡畅是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在党内人们亲切地称她“蔡大姐”。她对待年轻一代就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人们又亲切地称她“蔡妈妈”。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如果说长征有什么圣徒的话,那么,这个圣徒便是她。她就是——蔡畅。"

妇女运动的先驱人

1925年,蔡畅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妇委书记。蔡畅开始领导的中共两广区委妇委为引导妇女走上彻底解救的道路,提出了妇女解放运动要同国民革命运动相结合,同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并且领导妇女积极参加支援省港大罢工,支援北伐战争,以此推动了两广地区以及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1931年蔡畅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江西省委妇女部长兼组织部长,并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委。

当时苏区男子要上前线作战,后方农业生产劳力紧张。蔡畅破除当时江西农村流传的“妇女犁田、母鸡学啼,触犯天神、要遭雷劈”的迷信,亲自带头向农民学习耙田犁地的技术,并发动苏区各县组织妇女耕田队,引导苏区广大妇女投入农业生产而成为生产主力军,使农业生产喜获丰收。

后来,“蔡畅领导妇女吓跑雷公。苏区妇女是不怕雷打的英雄”在苏区根据地传为佳话。

著名美国进步作家尼姆·韦尔斯(斯诺夫人)在所著《续西行漫记》中,这样评价早期革命的蔡畅:自从向警予牺牲后,她就是“中国最前导的女共产党员”,“最活跃的女革命家”。“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产生一个比她更优秀的女革命家和比她更美丽的个性。”

蔡畅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最先致力于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

1947年2月和1948年11月,她先后两次代表中国解放区妇女联合会,出席了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议,登上国际妇女活动舞台,开拓了中国妇女的国际交往。

蔡畅以卓越的才华、高雅的风度、谦和的品格,赢得国际民主妇联代表拥戴,并被推选为国际妇联理事、执委、副主席。

蔡畅,一位从小就与封建制度抗争的革命女性。她徒步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途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创办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并培育出一大批妇女人才。

她更是第一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拓中国妇女国际交往的著名活动家,她用自己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谱写了中国妇女的解放历程。

蔡畅:曾国藩后人,哥哥是伟大人物,真正的革命大姐。

在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传奇。

她的外祖父与曾国藩有姻亲关系,所以她也可以说是曾国藩的后人。

她的三哥是我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的蔡和森,毛主席称赞他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他的伴侣因为比她小几个月,叫她“大姐”,周恩来总理比她年长,也是亲切地叫她“大姐”,老一辈的中共领导人都叫她“大姐”。

美国作家斯诺和他的夫人,曾经为中国早期的革命运动写过两本书,《西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在《续西行漫记》里,斯诺夫人是这样描述蔡畅的:“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产生出一个比她更优秀的女革命家和比她更美丽的个性”。

中国革命造就了她,她也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妇女的解放运动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逃离

1900年,一个新的纪元即将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在萌芽中。虽然黑暗依旧笼罩,但是光明即将来临。

蔡畅就出生在这个时候,这个至暗的时刻。

但是就是在这最黑暗的时候,仍然有光给了蔡畅最初的指引,这光来自她的母亲和他的三哥。

蔡畅的母亲葛建豪是又一个传奇女性。她与鉴湖女侠秋瑾是老乡,深受秋瑾革命思想的影响,早就懂得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她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她都支持他们读书,而且还自己办学校,任校长,当老师,教学生。

蔡畅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读书认字。只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备受歧视,尤其在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有一个摧残女性身体的陋习——缠足。

蔡畅从小就目睹缠足给母亲带来的痛苦和不便,等她到了缠足的年纪,当长辈们要给她缠足的时候,她第一次开始了反抗,她坚决不缠足。

这是她第一次反抗,反抗女性命运的不公,也是一次逃离,逃离命运对女性的残害。

这当然少不了母亲的支持,幼小的蔡畅在母亲的呵护下,开始了改变自己命运轨迹的第一步,她有了第一份工作,在母亲的学校里当老师。

她们的行为并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接受,她父亲更是认为她们这是不守妇道,丢了他的颜面,于是他要行使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权力,他自作主张以500大洋的价格,把蔡畅卖给了当地的一位地主家,给人家作童养媳。

在那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女性的一生就这样断送在这“500大洋”中。

幸运的是,蔡畅的母亲是葛建豪。她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变卖自己的嫁妆,筹措了一笔经费,安排蔡畅逃跑,到长沙去投奔他的三哥。

这次逃离,让她挣脱了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锁链,她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追求她的人生目标。

追求

长沙,当时湖南的有志青年都聚集在此地,其中就有蔡畅的三哥——蔡和森,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生命很短暂,却闪耀着烟花般灿烂的光芒,他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天空,闪耀至今,他当然也照亮了蔡畅的革命之路。

蔡畅来到长沙,考取了当时的周南中学,在学校里她结识了后来成为她嫂子的向警予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学。

年轻人在一起,他们谈论时事,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就是在这个时候,她认识了毛泽东,未来的中共领导人,与毛主席成为了校友。

这里的生活让她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她觉得自己就像一条在鱼缸里面生活了好久的鱼,突然回到了大江大河里,终于可以自由地在里面畅游啦,所以她为自己取了新的名字:蔡畅。

那个时候,她与那些具有先进的思想意识的人在一起,被他们的思想所吸引,被他们感染,她开始为中国的现实忧心忡忡,她参与当时反对袁世凯的运动,她与同学们一起走向街头,进行宣传演讲,看到民众群情激昂,她体会到通过演讲宣传是能够唤醒民众的。

他的三哥与毛主席共同成立的新民学会,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蔡畅深受他们的启发,她决定跟随他们的脚步,与他们走同一条道路。

1920年,中法教育会组织中国有志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已经初具革命意识的蔡畅立刻与向警予相约,一起到法国勤工俭学。

这时,蔡畅的母亲也逃离了那个封建的家庭,她决定与她的孩子们一起去法国学习,她变卖了自己的衣物和首饰,还是没有足够的费用,于是她向曾国藩的女婿借了一部分钱。

这样,在1920年1月,蔡畅与她的母亲葛建豪,哥哥蔡和森组成了一个勤工俭学的留学家庭,来到了法国马赛。

在这里,蔡畅结识了更多的中共早期领导人,比如周恩来、邓小平等,还找到了她的革命伴侣李富春。也就是在这里,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蔡畅以她的学识以及坚定的革命信仰,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我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所人的敬重,成为了中共真正的“大姐”。也是走完长征年龄最大的女红军。

长征

红军长征是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壮举。

在当时的长征队伍中,有一支三十人的队伍,完全由女同志组成,被称为红军“三十女杰”,其中最年长的就是蔡畅。

党中央根据蔡畅的级别和她的身体情况,为她配备了一匹马。蔡畅接受了,但是在整个长征时期,她一次也没有骑过这匹马,她都让给伤病员骑了,她说:“伤病员比我更需要。”

长征路上,战士们既要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又要完成转移的行军任务,每当战士们疲惫不堪的时候,蔡畅就会为大家唱起《马赛曲》,战士们一听到这首曲子,就会忘记了疲劳,充满了斗志。后来,战士们大多数人都会唱了,所以这支行进在雪山草地上的队伍,经常会想起《马赛曲》的歌声。

到了夜晚,蔡畅招呼大家背靠背围成一圈坐在一起,这样大家就可以相互取暖,睡着了又不会跌倒。

每当这个时候,蔡畅就会给大家讲她在法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她在世界各地考察和游学的经历,这些都让年轻的红军战士充满好奇,也让他们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所以蔡畅愿意讲,愿意与战士们分享的她的想法,她的经验,她对生活的感悟。

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女战士追求自由平等,实现自己的认识价值。

她希望她所讲的能够化成战士们的精神食粮,武装战士们的头脑,让他们成熟起来,成为今后革命斗争中的有生力量。

就是在长征路上,她还教出了一个学生。

在“三十女杰”的队伍中,有一个名叫危秀英的女战士,是以卫生员的身份参加长征的。毛主席曾说过她是救人最多的卫生员。

她是被红军救下的一位童养媳,大字不识一个,用她自己的话说:“大字墨墨黑,都长一个样,我是一个也分不清,认不得,也说不出。”

这句话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蔡畅听了却笑不出来。她决定教危秀英认字。

红军长征时的艰苦条件下,没有纸和笔,她们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后来,蔡畅把自己的生活费节省下来,在路过一个小镇的时候,为危秀英买来了纸和笔。危秀英学得更加认真了。

过了一段时间,上级要求写工作总结,蔡畅鼓励危秀英自己写,没有想到的是她真的写出了一篇工作总结,虽然写得很简单,但是内容全面,条理清晰。

这一个部长收学生的故事,也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段佳话。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了,但是蔡畅的革命征程却还没有结束。

圣徒

曾经有人把蔡畅称为革命的“圣徒”。

这话一点也不为过,蔡畅从成为一个革命者的那一刻起,就决心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她遇到她的一生所爱李富春,共同的革命理想让他们结为伉俪,不久他们就有了爱情的结晶。

当时蔡畅和李富春都在党内担负着重要职务,工作繁忙,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蔡畅曾经考虑不要这个孩子。在她母亲葛键豪的极力反对下,蔡畅才生下了这个孩子。

听着孩子呱呱的哭声,蔡畅想到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亲自抚养孩子,,觉得愧对孩子。

于是,还在手术台上的她,当即要求医生为她做了节育手术。

是她不爱孩子吗?

当然不是,她非常爱他们的孩子,在她眼里,她的孩子是最特别的孩子,他们为这个唯一的孩子取名为李特特,说明孩子在他们心目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和特殊的地位。

只是他们选择了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革命工作上。他们的孩子就是由外婆葛健豪一手带大的。

蔡畅从参加革命工作开始,就致力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她是大陆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把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方针,那就是“生产——经济独立——政治地位提高——彻底解放”。

她在各个革命时期都运用这个方针指导妇女解放运动,鼓励妇女贪官参加生产劳动来解放自己。

当她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的时候,当地青壮年都参加红军打仗,因为当地人迷信女人种地会遭雷劈的说法,家里的地没有人种。

蔡畅就第一个下地干活,鼓励当地妇女也一起种地生产,结果,她们不但没有被雷劈,还收获了粮食送到了前线。

蔡畅做任何工作都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妇女干部,毛主席曾经赞扬她“桃李满天下”。

而周总理也高度评价她“敢于与世界交流,也善于与世界交流”。

1947年2月,蔡畅作为中国解放区的妇女代表,参加了第一次国际妇联理事会,在会上,她作了题为《为争取独立、民主、和平而奋斗的中国妇女》,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革命时期的中国妇女。

1848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她的工作舞台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她的眼光也从对中国妇女的关注扩展到关注全世界妇女的解放运动。

蔡畅从解放自己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又从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发展到参与全世界的解放运动。它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中国革命,贡献给了全世界妇女的解放事业。

江西农妇隐姓埋名50年,得知蔡畅病重携子来京:我是陈毅夫人。

1988年,一封从北京的来信打破了一位70岁老妇平静的生活,在信中表示,有一位叫蔡畅的人已经病危,她想最后和这位老妇再见一面。收到这封信的老妇寝食难安,隐姓埋名五十余年,本以为这一生都不会联系到故人,没有想到再次听见了故友的消息竟然是她已经病危,这让老妇格外焦急。

这位老妇原名叫赖月明,收到这封信后,她考虑了许久,最终决定在儿子的陪伴下前往北京去看一看这位故友。当时来到北京后,母子二人找寻了全国妇联的工作人员表明他们的来意,那时蔡畅已经病入膏肓,也不想再见客人,不过听闻来人是陈毅夫人赖月明时,蔡畅格外激动,两人分别了54年,再见二人也早已白发苍苍。

陈毅夫人

陈毅元帅的第一任妻子是肖菊英,这一对革命伉俪之间的感情情比金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很默契的搭档。1931年,国民党发动的围剿战使得许多共产党员陷入危险,陈毅安排妻子肖菊英负责群众的疏散撤退工作,并且要保护一些重要的组织文件,他在其他地方暂时有新的工作安排,两人需要分别几天,但是陈毅没想到这一分别就是天人永隔。

肖菊英在疏散群众的过程中,因为敌人的轰炸机不断来袭,她又要处理各种机密文件,所以当时现场非常混乱,肖菊英一不小心踩空掉进一座深井,当场离世。陈毅回到家得知这样的消息悲痛万分,一年之后,陈毅依然没有走出失去妻子的悲伤中,他明明走之前还是生龙活虎的一个人,再次见到竟然是天人永隔,这对陈毅来说太过于残忍。

陈毅后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当中,他也因为过劳导致身体情况越来越差,整个人的状态明显很消极,这样蔡畅格外忧心。蔡畅想着如果陈毅有了家室之后会不会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所以她注意到了赖月明,不过蔡畅想要替赖月明和陈毅做媒的想法迅速夭折了,两个人都不同意。

陈毅大赖月明12岁,陈毅认为自己已经一把年纪了,此时再和赖月明在一起觉得为老不尊,而且自己的工作又很忙,肯定会耽误赖月明,所以陈毅坚决不同意,赖月明也不同意蔡畅的拉亲,当时的陈毅在军中享有很大的声望,赖月明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不高,配不上陈毅,就这样两人之间没有擦出任何火花。

不过蔡畅还是很看好二人,她时常会辅导赖月明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后来在周边人的纷纷劝说下,陈毅和赖月明才有了进一步的相处,在逐渐的相处过程中,二人互生欣赏之情,后来便结为夫妻。战争岁月,作为一对革命伴侣,聚少离多是常态,但是二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距离再远也会互相思念。

新婚不久的二人就被迫分开,再次见到已经是两年之后了,赖月明再次见到陈毅时,当时陈毅负伤在身,这也让赖月明格外心疼。再一次见面的时候,赖月明在中央党校深造了半年左右,并且以女学员第一的成绩顺利毕业,她本满心欢喜地奔赴去见陈毅的路上,没想到看到的却是陈毅受伤的样子。

红军主力部队长征时,赖月明留下来照顾陈毅,这也是二人相处的为数不多的日子,革命年代的生活总是格外艰辛,蔡畅跟随主力部队长征前本想见赖月明一面,但是因为局势紧张也没有见到。赖月明和陈毅团聚没几天就又被迫分开,只是这一次也是两个人最后一次见面。

互相错过

分别一段时间后,赖月明四处打听陈毅的消息,但是没有一点儿动静,后来她回到了家乡,当时共产党员的身份让赖月明的处境格外艰难,他的父亲为了保护女儿的安全,便偷偷地将她接回家并对外宣称,赖月明已经投井自杀。

当时陈毅在寻找赖月明的时候听到了这个消息顿时悲痛万分,两个人在同一片天空下互相思念,却都不知道对方的消息,就这样,赖月明和陈毅错过了。

陈毅后来经人介绍与张茜结婚,而赖月明寻找陈毅无果之后被父亲安排了婚姻,等到再次打听到陈毅的消息时,赖月明已经有了孩子,那时她无意间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陈毅的照片,但是二人已经错过了,就此再也没有联系。

陈毅去世的消息传到赖月明的耳中时,赖月明格外难过,两个人实在过得太过于艰辛,后来赖月明总后悔自己没有亲自去送陈毅最后一程,这也是她唯一的憾事。

故交见面

1984年,江西农业大学的一位老师来访,赖月明和这位老师聊天的时候,谈起自己的过往,这位老师一听非常激动,他表示蔡畅和危秀英已经寻找赖月明30年了,蔡畅知道赖月明离世的消息时,还抱着一丝希望,所以这些年她一直四处打听赖月明的消息,听到蔡畅一直找自己,赖月明也格外激动,她让儿子方斌代替自己给蔡畅写了一封信。

收到赖月明的来信时,蔡畅格外激动,当她得知赖月明的党员证丢失,所以无法证实自己的身份,但是她每月都会留出党费存起来。蔡畅当时身体不好,但是她还是坚持给中央办公厅写了一封信,请求解决赖月明同志的生活和待遇问题,1988年,危秀英的一封来信让赖月明格外难过,信中表示大姐蔡畅病危,让赖月明来见一见。

赖月明打定主意一定要见老友一面,二人分别54年,终于要见面了,赖月明隐姓埋名五十余年,终于以自己原本的身份去见了蔡畅和危秀英等老友,分别时期还是美好年华的人,再次相见均已白发苍苍,无限感慨又无限失落。当时蔡畅的身体状况已经十分糟糕了,所以相聚了半个小时之后就结束了。

后来蔡畅和赖月明留下了人生最后的一张照片当作留念,照片当中的二人都难掩悲伤的神色,这也让身边的人看着十分心酸。

那一段时期有太多共产党员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放弃了自己的小家,在他们的观念中,国家和人民的是至上的,所以很多人将自己奉献给了国家,赖月明等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她们所拥有的信念是无比纯朴又简单的,那份跌宕起伏的经历现在看来也令人无限感慨,倍感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