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作者:壹蜂社

明代女性的典型装束是什么?除去一些礼仪性的场合,女性需要穿圆领袍、大衫这样礼服性质的外衣,明代女性最常穿着的服装款式其实非常明确,就是上身穿袄衫,下身穿裙的“两截穿衣”。

裙,形制就是今年火遍全国的“马面裙”,而“马面裙”是对它形象的叫法。“马面”本意是指城墙上凸出来的一个墩台,它的立面形如马面。马面裙能够出圈,一在于它方便和现代服装搭配,二在于它穿上之后活动方便。这也是马面裙被创制出来的初衷。

今天的各个汉服商家纷纷生产马面裙,但要真正了解和掌握明代马面裙的设计语言,才能超越形似。

马面裙和袄衫,两截穿衣的女性搭配

明代口语中常用“三绺梳头、两截穿衣”来指代女性。好比《醒世姻缘传》三十二回写道:“此等美举,我们峨冠博带的人一些也不做,反教一个三绺梳头,两截穿衣的女人做了,还要这须眉做甚?”两截穿衣是唐宋以来女子便装的基本装束,也是明代女性的典型搭配。

只是这裙和衣都与前代不同。裙,形制就是近年火遍全国的“马面裙”,而“马面裙”是后世对它形象的叫法。马面裙能够出圈,一在于它方便和现代服装搭配,二在于它穿上之后活动方便。这也是马面裙被创制出来的初衷。马面裙的鼻祖是宋代的“旋裙”。《中原女子服饰史稿》一书的作者、服饰研究者孟晖告诉我,北宋的著作《江邻几杂志》中有这样一条记录:“又说,妇人不服宽袴与襜,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孟晖说,自汉代以来,传统女裙一直是一片式的“片裙”。而旋裙的开拓性就在于它是两扇裙片部分叠合在一起,再缝连到裙腰上,这样裙子就会形成一明一暗两道开衩。这样骑驴时裙裾就不会堆叠在马鞍上,而是以开衩为分界分开两旁笼覆住双腿,就很方便。这就是马面裙的雏形。

“马面”本意是指城墙上凸出来的一个墩台,它的立面形如马面。“马面”第一次用于形容服饰,是在明代的一部著作里去形容一种叫作“曳撒”的长袍上的构造。到了明代,马面裙在旋裙上的发展,就是在交叠的裙门两侧来打褶,这不仅增加了裙子的活动空间,还有美观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就是它很像是曳撒的下部,中间裙门交叠处形成了长方形的马面,两侧是褶。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的明清服装复原展示,体现了明清交迭之际服饰文化的融合(模特从左往右为:房娜娜、唐硕、雷明昊、黄薏霏,妆造:刘文宇、刘雯郁,指导老师:蒋玉秋)(黄宇 摄)

今天的各个汉服商家纷纷生产马面裙,但要真正了解和掌握明代马面裙的设计语言,才能超越形似。比如,打褶应该怎么来做?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蒋玉秋曾经修复过一条浙江嘉兴王店镇李家坟明墓出土的马面裙,“当时那条裙子很残破,看上面的折痕,有的向里,有的向外,我就用折纸的方式来模仿和琢磨”。她发现在这条马面裙左右每组褶子的正中,存在有一个“合抱褶”。“‘合抱褶’的设计有什么功用呢?当它两侧的对褶将压力从外向内施向中央,合抱褶则将压力从内向外推向两侧,这样内外的压力相互抵消,裙子形成的空间感就更加自然。”后来在更多的明代马面裙文物中,蒋玉秋都看到合抱褶的存在,很是佩服古人在设计上的智慧。而现在我们进行明代马面裙仿制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这些细节。

马面裙的纹样装饰也有规则。《Q版大明衣冠图志》的作者、北京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特邀会员董进告诉我,现在很多商家为了马面裙看上去华丽,纹饰是在裙面上来满铺的。“其实明代马面裙的装饰主要在膝襕和底襕。明代早期上衣较短,相配的马面裙就会装饰膝襕。到了晚明上衣较长,马面裙就会装饰底襕,因为只能露出裙子底部的纹样。而如果是膝襕和底襕都来作装饰,膝襕较粗、底襕较细,上面一定是配一个较短的上衣。反之如果膝襕较细,底襕较粗,视觉中心在最下,上面一定搭配一个长衫。从马面裙膝襕和底襕的装饰,也就可以推测出上衣应该穿什么。”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尚食》剧照

山东孔府衍圣公家族留下了一批服饰,其中涉及明代的衣物有100多件,是现存最大的一批传世明代服饰的资料。孔府旧藏中的一件葱绿地妆花纱蟒裙是这批藏品中非常重要的一条马面裙。它上面的图案是五爪蟒龙纹,级别很高,由此可知是来自帝王的赐服。工艺上又是妆花和织金相结合,尽显奢华。葱绿的颜色和《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女性所穿马面裙的颜色相仿,说明是当时的流行色。它不断被今天的汉服商家复刻,尤其上面的蟒龙纹契合今年龙年的生肖,复刻版就成为今年春节前穿着的“爆款”。这条裙子上有着上窄下宽的两条襕纹。董进说,这条马面裙过去在一些图册搭配里常被认为是和孔府旧藏的另一件暗绿地织金纱云肩通袖翔凤纹女短衫是一身,其实它较宽的底襕说明它应该搭配一件较长的上衣,又根据它蟒龙纹的隆重程度,上衣应该配一件圆领袍才对。

在2020年山东博物馆举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中,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楚艳和山东博物馆合作复制了三件孔府旧藏的服装,既为深入研究它们的制作工艺,也为日后相关展陈能够用来替代。她选择进行复制的是另一条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马面裙。这条裙子上的装饰并没有级别上的象征,因此它只算是一件“便服”,但楚艳对它情有独钟。“因为很多马面裙的装饰都是一种‘二方连续’的循环往复的纹样,这条马面裙上的刺绣就像一幅画一样,每一个元素都是不同的。”楚艳在学校教服装设计,也拥有自己的“新中式”风格的服装品牌,觉得这样的图案布局对今天的中装设计也很有启发。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北京服装学院楚艳的团队原样复制了孔府旧藏中的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马面裙

楚艳为我展示那条复制的裙子,它的装饰全部集中在底襕,用丝线绣有山石、小桥流水、牡丹、石榴花、睡莲、蜀葵、牵牛花、竹子、蝴蝶、翠鸟、鸾凤等等。“它的仿制难度就在于,那些刺绣图案隐藏在褶子里,你需要将它小心翼翼地展开才能看到全部。”这种刺绣采用的是有山东地域风格的“鲁绣”,它用的丝线要稍粗一些,绣出来有一种北方特有的粗犷在里面。“并且你看上去有的花朵颜色差不多,其实所用丝线的颜色都有差别。”楚艳用色卡对比,看到整幅刺绣一共涉及30多种颜色。重绣这条裙子花了四位绣娘一共两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足以让楚艳感叹,当时的贵族之家对这样一条用作便装的马面裙也何其讲究。

穿在马面裙上的袄衫在明代有一个很突出的特色,就是从明中期开始,在传统的圆领和交领之外,出现了竖领这样的形制,竖领大襟和竖领对襟的袄衫成为一种常见的女性上装款式。这种竖领和后来人们更加了解的旗袍的领口不一样,它的领子要高,也并不严丝合缝贴合脖颈,而是留有余量,它成为之后中式女装立领的演变基础。女性穿着时还可以将领口微微下翻,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竖领和纽扣是明代中期开始的女装特色。图为“明华堂”出品的女装上衣( 张雷 摄)

竖领的出现也为一种装饰风格提供了舞台,那就是纽扣的使用。孟晖告诉我,明朝与中亚、西亚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各色外来的宝石成为制作纽扣的材料。一枚精巧的子母套结式纽扣,会以金银打造,镶嵌宝石,再做出或花卉草虫、或人物神佛、或吉祥文字等各种造型。如果是竖领对襟的衫袄,上面的金银宝石纽扣能缀上最多七枚,贵族女性会以此来彰显财力。

竖领为何会出现?孟晖说,一个解释是明代中期是一次小冰河时期,领子升高有助于御寒。另外的解释则是,明代的程朱理学对女性有着严苛的保持贞洁的要求,尤其是明中后期,人体禁忌观念被强化至极端的地步,“凭借着竖领与纽扣,宗法社会的人体禁忌观念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女子的脖颈也消失在服饰之下”。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汉服品牌“明华堂”参考孔府旧藏服饰出品的几件衫裙,其中葱绿地妆花纱蟒裙和暗绿地织金纱云肩通袖翔凤纹女短衫为完全复刻( 张雷 摄)

道袍与曳撒,静动之间的男性装扮

和女性的袄衫加马面裙的配搭相对,如果选出一套代表明朝男性普遍的装扮,那就非道袍莫属了。明代学者范濂在《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的服饰部分写道:“男人衣服……隆、万以来,皆用道袍。”也就是说,自明朝隆庆、万历皇帝的中后期,道袍成为男子常穿的袍服,从帝王官员,到士庶阶层,均有穿着。

正如它的名字所示,道袍最初就是道家释道之服。服饰学者徐小盼、王蕾在梳理道袍的源流变化时提到,元代统一天下后,由于皇室大力扶持,道教活动增多,道士的活动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其中外穿的道袍因为衣身宽松、衣袖宽大,能体现文人的儒雅之风,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青睐。它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形制也渐渐确立下来。一件典型的明代道袍是上下通直,采用大襟交领,领子常镶白色或素色护领。它有“暗摆”来遮蔽衣身两侧的开衩,避免内穿的衣裤外露。穿着道袍时,腰间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者大带。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这件蓝色暗花纱道袍上,织了仙鹤衔灵芝、寿桃、石榴和四合如意纹,孔子博物馆藏

楚艳当时在孔府旧藏男性服饰中进行复制的时候,选中的就是一件蓝色暗花纱的道袍。它是以蓝靛染色,图片上看不出来,其实纱上有暗纹,织了仙鹤衔灵芝、寿桃、石榴还有四合如意纹。“这件样式简单,但又特别经典,一眼看上去就能想到明朝读书人的样子。”楚艳对我说。今天的仿制难度不在于暗纹,而在于纱这种材质。“现在的织机能织出来很细的纱线,反而模仿当时那种手工纱线较粗并且粗细不均匀的感觉,有点困难。”

事实上,孔府旧藏的这批服饰的材质当中,纱罗质地占了绝大多数,说明这是当时受到追崇的面料。这也给今天的汉服品牌以启示。专门生产明制汉服的品牌、明华堂的创始人钟毅告诉我,他当年在看完孔府旧藏的展览后,发现纱料质地的服饰会非常挺括且有筋骨感,而绸缎虽然柔软,但在塑形上并不如纱,于是果断将产品面料的重心改为了纱。“而且纱质面料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古人在下面还会穿多层打底的衣服,外层穿纱不至于太热。”纱质道袍也常见于明代小说笔记的描写之中。《喻世明言》第一卷描写一位陈姓商人的打扮:头上戴一顶苏样的百柱鬃帽,身上穿一件鱼肚白的湖纱道袍。《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六回有写:“十八九岁一个孩子……穿了一领鹅黄纱道袍,大红缎猪嘴鞋……”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楚艳的团队原样复制的另一件孔府旧藏服饰——蓝色暗花纱道袍

道袍的颜色有很多。明代学者朱之瑜在《朱氏舜水谈绮》这本著作里,谈到道服主色“月白、翠兰、天蓝、牙色、松花色、酱色、羊绒色、葱白,以上八种皆可用”。明代万历朝初期的礼部尚书陆树声请画师为自己画像,记录下他身着不同服装的样貌,形成了一本《陆文定公画册》。其中一幅画像中,垂垂老矣的他还身穿了一件粉色道袍,颇有一种时尚感。正是道袍在花色上的包容度,也让它成为今天明制汉服的男性爱好者酷爱穿着的对象。

道袍之外,另一种明代男士服饰款式在今天也很受到追捧。这就是属于断腰袍形制的贴里和曳撒。根据服饰研究者常晓君、王楚昀考证,贴里和曳撒有着相同的起源,就是蒙元时期的辫线袍。它们看上去都是交领、右衽,前衣身并非上下通裁,而是分成上衣和下裳再连缀起来,下摆上都有着裙褶。但两者又有形制上的些许区别,最明显的,就是贴里的下摆全都是褶子,像个百褶裙;而曳撒的下摆正中是一个“马面”,类似马面裙的下半部分。

两者在明代也有穿着阶层和穿着用途上的不同。贴里的穿着人群更广,从王公贵胄到士庶平民都可以穿。并且它外穿和内穿皆可。外穿可以很豪华,有蟒纹这样的图案。而士人一般是内穿一件实用性质的贴里,因为它“百褶裙”一样的设计能给外衣一个很好的支撑。曳撒则通常为王公贵胄、朝廷命官的礼仪性着装,明中期以后,主要作为军队的戎服来使用。

汉服爱好者为何会注意到这类形制的衣服?这和孔府旧藏中的另一件“明星”藏品——香色麻飞鱼贴里——以及爱好者对它的仿制有很大的关系。2013年,陈雪飞还是“汉服北京”这个社团组织的成员,他和里面的一些“同袍”形成了一个叫“控弦司”的小团体,大家在一起穿汉服,也一起练习传统射艺。有一天,陈雪飞看到了那件香色麻飞鱼贴里的图片,觉得很漂亮,就决定利用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特长把它给仿制出来。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香色麻飞鱼贴里,山东博物馆藏(周坤 摄)

“我把能找到的图片资料都凑在一起,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一件棉质布袍上来一点点手绘。因为它就是云肩、通袖、膝襕的纹饰,图案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衣服反面是什么纹饰都是对称的,可以推测出来。”陈雪飞这样告诉我。这件衣服做出来就在圈子里大获好评,于是之后他又用印花的方式让“控弦司”的成员每人都有了一件。后来,总是有汉服爱好者不断找过来想买同款衣服,陈雪飞干脆就走上了商业生产的道路。他创立了“控弦司”这个主做明制汉服男装的品牌,最热销的产品,依然是飞鱼图案的贴里或者曳撒。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控弦司”的成员定期会练习射箭,他们身穿的贴里样式,参考了孔府旧藏的香色麻飞鱼贴里。从左往右为:王润宇、陈雪飞、孙宇翔(黄宇 摄)

这样的衣服也被汉服爱好者称作“飞鱼服”。“但其实这种称呼并不准确。”《中国甲胄史图鉴》一书的作者周渝告诉我,“‘飞鱼’是一种纹样的名字,它长得像龙又不是龙,是一个具有龙头和鱼尾的形象。飞鱼服属于赐服,是一种特典,但它并非明代唯一的赐服。在明朝赐服制度中,纹样最高级别的为蟒,其次是飞鱼,第三为斗牛,它们都是一种‘类龙’的纹样,也就是和龙很相似,但细节又不同。”周渝说,所以“飞鱼服”可以泛指所有带飞鱼图案的衣服,可以是不同形制的,并不一定就特指贴里或者曳撒。“而大家看到影视作品里的锦衣卫,穿着贴里或者曳撒,一律统称‘飞鱼服’,上面也有可能是别的纹样。”

周渝是平时也会穿着汉服,最常穿的就是一身飞鱼的贴里。“贴里和曳撒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曳撒的下摆两侧会有‘缯角’,像两个小翅膀一样,作用是避免内搭衣物漏出而有失优雅。所以穿曳撒的时候还需要整理,就没有贴里那么方便。”对于陈雪飞,他更偏爱穿着曳撒,因为下摆光滑的那片“马面”会让坐下的时候更加舒适。而无论贴里还是曳撒,他们都把这类服饰称为“汉服中的运动服”,和穿着宽袍大袖的道袍比起来,穿上它们更适合运动。陈雪飞在一些特别的节庆场合,会穿上它来射箭或者骑马。周渝则给我看了一段穿着贴里来舞剑的视频,贴里的下摆旋转飞扬,显得潇洒又自如。

引领时尚圈的马面裙,明代“潮人”是怎么穿的?

青年作家周渝(左)和侯佳明(右),两人所穿皆为明制汉服。男装:明代戎装文武袖穿法;女装:大红蟒袍搭配葱绿蟒裙,参考孔府旧藏服饰(黄宇 摄)

在做了贴里和曳撒多年之后,陈雪飞也在为店里增加其他款式的衣服,比如带有补子的圆领袍,就是一个新的品类。他告诉我,每次翻看那些明代服饰的资料,他都会有一些新的出品想法。明代服饰这座宝库,还有太多的形制和纹样没有被汉服爱好者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