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知必败无疑,诸葛亮为什么还痴心不改,进行了六次北伐?

作者:冰壶素月醉红颜

诸葛亮以重视细节、计算精准著称于世。他初出茅庐的第一功:火烧博望坡,就是因为他精打细算,以区区三千人马,打败了夏侯惇十万大军的。

诸葛亮出使东吴,协助周瑜部署火烧赤壁。他草船借箭,向天借风,一再把自己的料事如神、算无遗策发挥得酣畅淋漓,让所有人叹为观止,更让周瑜嫉妒得七死八活、痛不欲生。

明知必败无疑,诸葛亮为什么还痴心不改,进行了六次北伐?

这两次行动,不但是诸葛亮对具体事物计算的精准,而且还呈现出他对天机的计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周瑜对诸葛亮多次产生杀心,无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次又一次地躲过了劫难。

周瑜邀请刘备到东吴招亲,意欲趁机杀害或者是扣押刘备。又是诸葛亮给赵云的三个锦囊妙计,赵云只不过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就替刘备轻松解围。

  • 诸葛亮南征孟获,更是把孟获算计得如无头乱飞之蝇、掩目捕雀之徒,最后对诸葛亮的智力和人品心悦诚服,愿意永世归降。

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似乎“机关算尽”,谨慎又谨慎,但每一次都要出点问题,使北伐大业功亏一篑。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于是派马谡前去守街亭。但他意料不到的是:马谡会违背军令,轻易丢失了街亭。最后无奈,只好以败战之计“空城计”退敌自保。

明知必败无疑,诸葛亮为什么还痴心不改,进行了六次北伐?

俗话说得好:

“万事开头难。”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局无限美好:先是用离间计让司马懿下台,然后又大破夏侯楙,斩杀了韩德父子五人;又连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了智勇双全的大将姜维;逼得曹魏又不得不重新启用司马懿。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派姜维诈降,结果大破曹军,就在众将士以为他会一鼓作气继续乘胜追击时,他却发现自己所带的随军粮草不够用了,只好撤退。

明知必败无疑,诸葛亮为什么还痴心不改,进行了六次北伐?

这次北伐,诸葛亮的成就也不小:斩曹魏大将费耀和王双,两次大败大都督曹真。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用计谋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忽听有人报张苞身亡,于是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厥于地,他并且一病卧床不起,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

这一次,差点生擒曹魏大将郭淮和孙礼。

明知必败无疑,诸葛亮为什么还痴心不改,进行了六次北伐?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摆出八卦阵重创司马懿,未曾料司马懿买通蜀军的粮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布流言,说孔明早晚必将篡位。刘禅大惊,急命诸葛亮回师。诸葛亮不得不传令退军。

这一次更是骇人听闻,一开局就骂死了曹魏军师王朗,气死了大都督曹真,斩杀了大将秦朗,又大败司马懿。

明知必败无疑,诸葛亮为什么还痴心不改,进行了六次北伐?

放眼世界,谁还能挡的住孔明北伐的脚步?

胜利在望,蜀汉军中洋溢着无限的欢乐和不尽的喜悦。然而,意外再次发生了。这一次是司马懿也用反间计,污蔑诸葛亮要篡位,刘禅召回了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已经大权在握,不受刘禅的羁绊和牵制,但是,为了向世人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和一生清誉,诸葛亮还是遵旨回师了。

《孙子兵法》云:

“亲而疏之。”
  • 司马懿“四两拨千斤”。巧用兵法,轻而易举使诸葛亮退兵。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杀得一败涂地,忽报永安李严有书告急,说东吴与曹魏谋和,欲联合进攻蜀国。诸葛亮只好撤军,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李严怕军粮置办不及,编造假消息来哄骗诸葛亮。

明知必败无疑,诸葛亮为什么还痴心不改,进行了六次北伐?

这次诸葛亮把仗打得很精彩,先是装神弄鬼,收割了曹魏卤城的小麦;又以少胜多打败司马懿,打得训练有素的雍凉兵溃不成军,还斩杀了曹魏大将张郃。

李严拖后腿,使得蜀汉的北伐功败垂成。

第六次北伐,诸葛亮屡败司马懿,司马懿不敢应战,据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嘲讽戏弄司马懿,谁知司马懿并没有被激怒,反而获得了诸葛亮病入膏肓的重要情报,并得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的推断。于是司马懿更加坚定地贯彻坚守不出的战术,并奏请了皇帝的批准。最后,诸葛亮星陨五丈原。

明知必败无疑,诸葛亮为什么还痴心不改,进行了六次北伐?

这一次,诸葛亮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军事成就,以“利而诱之”的计策,把司马懿引诱进入上方谷,一把大火,烧得司马懿父子焦头烂额。然而,由于诸葛亮算计的过于精准,从火器的布置到伏兵的部署都不留余地,结果,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

这一次司马懿的逃脱,其实就是源于诸葛亮的精准算计。诸葛亮使用的火药数量不多不少,又没有预留第二套方案,放弃了“乱而取之”以消灭司马懿的机会。

要火烧上方谷,诸葛亮提前把需要多少斤火药,多少颗地雷,多少枚火器计算的不差毫厘,绝对是多一点不行。要是我,一看需要两千斤火药,我就肯定担心威力不够,就放上三千斤,就可能火势更猛,在大雨到来之前,引爆了地雷,点燃了火器。那么司马懿可就惨了,烧不死,也会被炸死,起码炸断个胳膊腿的废了他也可以呀!

谷口埋伏的士兵太少。这应该也是诸葛亮经过严密的计算。他计算着,司马懿被大火烧的晕头转向了没有战斗力了,甚至干脆被烧死了,士兵们抬着司马懿的尸体跑出来的。因此留五百兵马在谷口等着,无论司马懿是死是活,捡回去就是。要是换做我这种性格,我肯定埋伏几万人,宁可浪费些人力物力,也不能浪费这次好不容易才引蛇出洞的大好机会。然后,让士兵们手持“诸葛连环弩”,这不就是几千挺机关枪吗?司马懿就是插上双翅也飞不走了。

怎么看,我都觉得诸葛亮六次北伐不是为了消灭曹魏,也不是为了活捉司马懿,而是为了打败曹真和司马懿,从而实现“以攻为守”,把战火尽量引向曹魏。

  • 有人说,司马懿算是“以愚困智”,活活熬死了诸葛亮。这其实就是表面现象。

有人说,当战略思想出问题的时候,无论战术上如何小心,都无法避免失败的结局。这其实就是不懂诸葛亮。

诸葛亮何尝不知道北伐必败无疑?但是,必败难道就是不干的理由吗?就是躺平的借口吗?

明知必败无疑,诸葛亮为什么还痴心不改,进行了六次北伐?

人人都知道自己最终必死,难道就什么都不干,躺着等死吗?我们必死,但是还是要努力地活着,是为了体验人生……

诸葛亮明知北伐必败无疑,但是还是要体验一下北伐的军事生涯。

他的失败,不是由于对自己“精准计算”的过于自信,更不是对一些算计不到之处的疏忽大意,而是恰到好处地计算,剩下的靠记忆、靠兵法、靠经验、也靠随机应变,追求的是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中浑然天成取得胜利的棋局美感。

这正如大国手下棋,有计算,但不是现场把每个棋子的每一步都去计算,那样,一天下来恐怕也走不上一步;而是把有些计算早已糅合在一些命名已久的招数之中,如:请君入瓮、引蛇出洞、焚书坑儒、叶底藏花、仙人指路……等等。这些既定的招数靠记忆,靠经验、靠规律、靠将士们齐心协力才可以浑洒自如,发挥得更好。当然,其中的个别环节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情况。

但是,无论如何,战争也不是靠把细节考虑得面面俱到、无一遗漏来实现百战百胜的。别忘了,有些细节是随机突然发生的,没有任何人能够做到总是万无一失。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诸葛亮能够以一隅之地,抗衡强大数倍的曹魏,而且还每战都大有斩获,这已经是前无古人了。曹魏国力强盛,当时又恰逢一代明主,没有失败的理由。

明知必败无疑,诸葛亮为什么还痴心不改,进行了六次北伐?
  • 《出师表》尽管长篇大论、感人肺腑,但只不过是诸葛亮个人情怀的抒发,其对民众的煽动性,对将士们的鼓舞性和号召性,就远逊周武王那篇短小精湛的《牧誓》。

“天下必须统一,但功成不必在我”。

这才是诸葛亮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