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

作者:陈陈说历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的名字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心灵。然而,在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背后,有一个女人的故事鲜为人知。她就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张幼仪的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从名门闺秀到备受冷落的妻子,再到独立自主的女强人,最后却沦为饱受争议的商人。她的人生轨迹让人唏嘘不已,也引发了诸多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曾经柔弱的女子变得如此坚强又备受争议?徐志摩在她的人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她的后半生为何会被人称为"可恨"?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

一、名门闺秀的困境

张幼仪出生于1900年,她的家族在江苏省宝山县可谓显赫一时。祖父张颂五曾任清朝翰林院编修,父亲张伯苓则是当地颇负盛名的医生。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张幼仪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然而,时代的变迁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思想。

张家的几位哥哥都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他们不仅在政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待妹妹张幼仪也颇为开明。在那个女子缠足盛行的年代,张家的兄长们坚决反对父母让张幼仪缠足,这为她日后的独立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础。

1915年,年仅15岁的张幼仪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她的四哥张嘉璈,当时担任浙江都督的秘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徐志摩的才华所折服。张嘉璈认为,徐志摩这样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正是妹妹的理想配偶。与此同时,徐家作为浙江硖石的首富,其经济实力也不容小觑。

这桩婚事背后,是两个家族的利益考量。对张家而言,与徐家联姻可以借助其经济地位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影响力。而徐家虽然富甲一方,却也深知只有政商结合才能确保家族的长久繁荣。这场婚姻,俨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商联姻。

婚礼当天,张幼仪怀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坐在喜床上,等待着她的新郎。然而,徐志摩的表现却让她大失所望。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进入洞房后,既没有一个笑脸,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冷冷地履行了夫妻之实。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

张幼仪起初以为丈夫只是因为紧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徐志摩对这桩婚姻似乎毫无兴趣,他的眼中充满了对这个"没有文化"的妻子的不屑。在徐志摩看来,张幼仪不仅不漂亮,而且庸俗无比,简直就是一个"土包子"。

每当徐志摩与张幼仪交谈时,他的语气中总是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嘲讽。"你懂什么?"这样的话语常常从徐志摩口中说出,让张幼仪倍感受伤。尽管如此,为了给双方父母一个交代,徐志摩仍然会在夜晚与张幼仪亲近。

婚后两年多,18岁的张幼仪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徐积锴。这个消息让徐家上下欢欣鼓舞,徐志摩的父母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然而,对徐志摩而言,这似乎只是完成了一项任务。他心中暗自庆幸,终于可以离开这个令他窒息的家了。

二、异国他乡的艰辛

1918年,徐志摩怀揣着对西方文化的憧憬,离开了中国,前往美国深造。这一离别,对于年轻的张幼仪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然而,她并未放弃自己的婚姻,反而在两年后做出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决定。

1920年,在二哥张君劢的劝说下,张幼仪踏上了前往英国的轮船。她怀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希望能够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同时也渴望能够重新点燃婚姻的火花。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次远行将成为她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之一。

当轮船驶入伦敦海港时,张幼仪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徐志摩。然而,丈夫脸上的表情却让她如坠冰窟。徐志摩的眼中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相反,他的脸上写满了不屑和烦躁。

徐志摩接到张幼仪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去逛商场买衣服。他强迫张幼仪换下旗袍和帆布鞋,穿上了洋裙、丝袜和皮鞋。在徐志摩看来,张幼仪的中式服装简直是他的耻辱。这一幕,成为了张幼仪在异国他乡遭受的第一次羞辱。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

不久之后,张幼仪怀孕了。她带着喜悦的心情告诉了徐志摩这个消息,却没想到换来的是一场噩梦。原来,徐志摩此时正在追求林徽因,但被拒绝了。得知妻子怀孕后,徐志摩不但没有丝毫喜悦,反而要求张幼仪打掉孩子,并提出了离婚。

面对丈夫的无情,张幼仪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她已经知道了林徽因的存在,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她决定用孩子来留住丈夫。张幼仪对徐志摩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然而,徐志摩冷酷地回答:"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了。你看到有人就不坐火车了吗?"

尽管徐志摩说得如此难听,张幼仪依然坚持不愿意打胎,也不愿意离婚。面对妻子的固执,徐志摩选择了最无情的方式——他直接玩起了失踪。他把身怀六甲的张幼仪独自留在了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小镇萨斯顿,自己则继续追求林徽因去了。

此时的张幼仪才22岁,第一次出国,语言不通,又怀着身孕。在这样的困境下,她只能向哥哥张君劢求助。张君劢收到信后,立即要求张幼仪到德国生活,并寄去了路费,同时承诺会帮助抚养孩子。

在哥哥的帮助下,张幼仪从英国经法国辗转来到了德国。1922年,她在德国顺利生下了二儿子彼得。然而,二儿子的降生并没有挽回徐志摩的心,他依然坚持要离婚。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曾写信劝说儿子:"如果离婚两家会伤和气,要不你们凑合着过得了。"然而,徐志摩的回复却是:"即使把他们全部都得罪了,我也要离这个婚。"

面对丈夫的决绝,张幼仪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她不得不在异国他乡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同时还要应对离婚的压力。这段经历,成为了张幼仪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张幼仪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她决定不再依靠丈夫,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在异国生存下去。在德国期间,张幼仪开始学习德语,并努力适应当地的生活。她的坚强和毅力,让周围的人都为之感动。

这段在异国他乡的经历,虽然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但也成为了张幼仪走向独立的重要转折点。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依赖他人,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觉醒,为她日后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奠定了基础。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

三、浴火重生的女强人

1923年,张幼仪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中国。这次归国,标志着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虽然经历了婚姻的失败和异国他乡的艰辛,但张幼仪并没有被击垮。相反,这些经历似乎激发了她内心潜藏的力量。

回国后,张幼仪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养活自己和孩子的问题。她决定从学习开始,重新武装自己。在兄长们的支持下,张幼仪进入了上海美专学习。这个决定显示了她的远见卓识,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很少有女性会选择继续深造,尤其是在经历了婚姻失败之后。

在美专学习期间,张幼仪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艺术天赋。她不仅掌握了绘画技巧,还学会了服装设计。这些技能为她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她还结识了许多文化界的名人,这些人脉关系也成为了她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1928年,张幼仪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她被任命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这个职位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非常罕见的,因为银行业一直被视为男性的领地。张幼仪的任命不仅打破了这个传统,也证明了她的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在银行工作期间,张幼仪表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商业头脑。她引入了许多创新的管理理念,使得银行的业务蒸蒸日上。她的成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也为她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1930年,张幼仪加入了国民党,并很快被委以重任,负责管理党的财务。这个职位不仅体现了她在金融方面的专业能力,也显示了她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在这个位置上,张幼仪展现出了高超的资金运作能力,为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张幼仪并不满足于此。她的商业头脑和艺术天赋促使她开辟了新的事业领域。1932年,她开设了自己的服装公司。这家公司不仅设计生产高端服装,还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张幼仪亲自参与设计,将她在美专学到的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幼仪的服装公司很快就在上海滩声名鹊起。她设计的服装融合了中西元素,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优雅,又融入了西方时尚的元素。这种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上流社会的名流,使得她的公司迅速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服装店之一。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张幼仪也没有忽视文化交流。她经常举办沙龙,邀请文化界的名人参加。这些沙龙不仅成为了上海文化界的一道风景,也为张幼仪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和商业灵感。

在这些沙龙中,张幼仪结识了许多当时的文化名人,如林语堂、郁达夫等。她与这些文化名人的交往,不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也为她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张幼仪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她的故事被多家报纸报道,成为了当时女性独立自主的典范。许多年轻女性以她为榜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然而,张幼仪的成功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有人质疑她是否利用了前夫徐志摩的名气,也有人对她的商业行为提出了道德质疑。面对这些质疑,张幼仪始终保持沉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应这些非议。

四、战乱中的坚韧与选择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上海沦陷。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彻底改变了张幼仪平静的生活。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政治人物,张幼仪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留在上海继续她的事业,还是逃离这座正在沦陷的城市?

在短暂的犹豫后,张幼仪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她选择留在上海,继续经营她的服装公司。这个决定显示了她非凡的勇气和坚韧。在战争的阴霾下,张幼仪的公司不仅没有倒闭,反而因为她的灵活经营策略而得以维持运营。

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很快就打破了张幼仪的希望。日军占领上海后,对中国企业实行了严格的管控。张幼仪的服装公司被迫关闭,她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但是,这个坚强的女性并没有被打倒。她迅速调整策略,将自己的才能投入到了更有意义的事业中。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

张幼仪开始暗中协助抗日活动。她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和影响力,为地下抗日组织提供情报和资金支持。她的行动虽然低调,但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次,她成功地帮助一群被日军追捕的知识分子逃离上海,这个事迹后来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一个传奇故事。

1940年,形势进一步恶化。日军对上海的控制更加严密,张幼仪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得不做出离开上海的决定。在一个雨夜,张幼仪带着两个儿子,悄悄地离开了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

离开上海后,张幼仪辗转来到了重庆。这座战时的陪都给了她新的机会。在这里,她再次展现出了非凡的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她利用自己在金融和服装业的经验,开始了新的事业。

在重庆,张幼仪开设了一家小型纺织厂。虽然规模不大,但这家工厂为当地的抗战后勤提供了重要支持。她生产的军服和医用纺织品,为前线的士兵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急需的物资。

除了经营纺织厂,张幼仪还积极参与到重庆的文化活动中。她组织了多次募捐活动,为前线将士筹集物资。她还经常邀请文化界人士举办讲座,鼓舞民众的抗战热情。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她的爱国情怀,也展示了她卓越的组织能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张幼仪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是回到上海重建她的事业,还是留在重庆继续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张幼仪发现这座城市已经面目全非。她曾经的产业已经无法恢复,但她并没有气馁。她利用战前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很快就重新站稳了脚跟。她重新开设了服装公司,并涉足了房地产业。

然而,和平并没有持续太久。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最后阶段。作为国民党的一员,张幼仪再次面临选择:是留在即将解放的上海,还是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这次,张幼仪选择了留下。她的这个决定,可能源于对故土的眷恋,也可能是出于对新中国的期待。无论如何,这个决定再次展现了她独立自主的性格和面对变革的勇气。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

新中国成立后,张幼仪的人生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她的企业被收归国有,她也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但是,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适应新的生活。她开始在一家纺织厂担任技术顾问,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工人。

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张幼仪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她不仅很快掌握了新的生产技术,还积极参与工厂的技术改造。她提出的多项改进建议,为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晚年岁月与历史定位

1950年代初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张幼仪的生活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她在纺织厂的工作逐渐稳定,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和前企业家,她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政治理论和生产技术,以适应新社会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张幼仪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她积极参加工厂组织的政治学习,努力理解新中国的政策和方针。同时,她也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与新的生产方式相结合,为工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张幼仪被推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个新的身份让她有机会参与到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讨论中。在代表大会上,她多次就纺织业发展、妇女权益等问题提出建议,显示出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洞察力。

然而,1960年代初期的"大跃进"运动给张幼仪带来了新的考验。工厂被要求大幅提高产量,但原材料和技术条件并不具备。面对这种情况,张幼仪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的建议,试图在完成任务和保证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尽管她的建议并未得到全面采纳,但她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赢得了工人们的尊重。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作为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和前资本家,张幼仪成为了批斗的对象。她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在艰苦的环境中,已经年过六旬的张幼仪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她不仅适应了农村的生活,还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甚至将自己在纺织业的经验应用到了农村的纺织生产中。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张幼仪被平反,重新回到了上海。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对社会的关注。她开始整理自己的回忆录,记录下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张幼仪对这一重大转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学习会,讨论新政策对社会带来的变化。她的经历和见解,为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980年代,随着社会的开放,张幼仪的经历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一些研究民国历史和女性史的学者开始采访她,记录她的口述历史。张幼仪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清晰的叙述能力,为这些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85年,张幼仪的回忆录《我的一生》出版。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她个人的经历,也成为了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女性地位演变的重要史料。书中详细记录了她从传统家庭出身的女子,到留学生妻子,再到成功女企业家,最后成为新中国公民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的巨大变革。

1988年,年届九旬的张幼仪接受了一次重要的电视采访。在采访中,她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分享了她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观察和思考。她的言语中没有抱怨,也没有自夸,而是以一种平和而客观的态度叙述着自己的经历。这次采访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更多人了解到这位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女性。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前半生可怜,后半生可恨

1992年,张幼仪以97岁高龄去世。她的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报纸和杂志发表了纪念文章,回顾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在这些评论中,张幼仪被描述为一个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重要人物,她的人生经历被视为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窗口。

张幼仪的一生,跨越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从传统家庭的女儿到留学生妻子,从成功的女企业家到新中国的普通工人,她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巨大变革。她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在历史的长河中,张幼仪的名字或许不如她的前夫徐志摩那样闪耀,但她的人生经历和她所展现出的坚韧品格,为我们理解那个激烈变革的时代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她的故事,成为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女性史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