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考一个状元有多难?

作者:德叔谈史悠悠

最近是考试季,我们聊一个考试的问题,古代的状元是真的有水平吗?

古代状元的水平放现代是啥样的?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五六百位状元,其中有些状元还是我们的熟人。

古代考一个状元有多难?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

唐朝著名“躺平”田园诗人,是状元,南宋的最后一位忠臣,也是状元。

精通楷书,和颜真卿齐名的柳公权,还是状元。

这些状元在高考时,好像也是熟人哦。

要想知道状元多有含金量,我们可以先看一下他们的卷子。

古代考一个状元有多难?

上图是目前中国大陆上唯一的一份明代状元卷真迹。卷子上“第一甲第一名”这六个字,是明朝万历皇帝的亲笔。

卷子的主人,是明代状元赵秉忠,2460 字,用馆阁体写成。

这种考试,得在一天内把卷子写出来。整份卷子有三层,宣纸装裱,长 3.3 米。

从物理意义上,这份卷子的艺术成分就有 2 层楼那么高。

古代考一个状元有多难?

赵秉忠这位仁兄,15 岁补府学生,24 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25 岁的他参加殿试,就一举考取了第一,成为了状元金榜题名。

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其实科举考试,其目的是为国取士,每个步骤都被当时的政府,做成了地狱难度。

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延续了 1300 多年。

公元 1370 年,朱元璋开启人才扩招计划后,科举考试开始逐步变得成熟完善。

然而,即使完善了,仍然很难,有一部分人完全考不了。

明朝规定,罢闲官更,倡优之家和一些其他情况的不准参加考试。简单理解就是,戏子,关系户,有前科,父母去世在家守丧的都不能考。

科举的第一关叫做童试,其中包括和府试、院试。

童试的最后,明代是由提学官主持,清代是由学政主持。

考到最后谁来管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单单童试里面最开始的县试,通过率大概就只有 10%。

九成以上的考生压根就碰不到最后管事的人,而整一轮童试考下来,三阶段全过,就按我们能查到的数据,按清朝的录取率来看,只有大约1%。

由于这一波难度就很高,外加几岁都能考,导致有很多想拿到黄金屋,迎娶颜如玉,走上官生巅峰的青年才俊,七八十岁可能还没过童试

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

所幸的是,当第一关童试过了以后,考生就会被叫成“秀才”,作为成为知识分子的奖励,能拿到一些免部分赋税。

见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大摇大摆走路,被人撞到就叫唐突秀才,有辱斯文。秀才,只不过是走上官生巅峰的敲门砖。

科举之路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考生要经历的第二关,叫做乡试。

一般在各省省城举行,因为要考九天六夜,在考试期间,考生的一切生活行为,吃喝拉撒,还得在一个大约三平米的号房里进行。

所以,考生不但要会考试,还得会熬夜。

如果大家有条件参加科举博物馆,就有展示这个情景。

古代考一个状元有多难?

这就是部分考生的座位,考试场地。

如果他们想睡觉的话,可以把板子移下去,当床一样眯一会。

乡试录取后,考生就会从穷酸秀才蜕变成举人老爷,因为举人是有当官资格的,特权更多了。

各路豪绅地主也会死皮赖脸地对举人进行天使轮投资,包括不仅限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些准官员。

过了乡试这一关后,举人们就可以去准备下一关,由礼部举行的会试,也就是进京赶考。

和各省几千个精英中的精英进行一场会试大逃杀,争夺最后的几百个贡士名额,贡士往上,再参加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过了皇帝的 BOSS 直聘以后,才能成为进士。

顺带一提,如果在乡试中考了第一的,会被叫成解元;会试中考了第一的,就叫会元,加上后面殿试,万一再拿个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都是后面的事情,都说有当官资格了,名额怎么可能会多。明代的乡试录取率,大概4%,会试录取率不到10%,

不要说贡士,偏远地区一个县,考中举人,就算是祖坟喷火山了,作为秀才,可能一辈子都不能中举。

曾经就有一个吕姓秀才,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到了 25 岁,却穷的饭都吃不上了。

再比如,中国古代小说最大 IP 之一《聊斋志异》,它的作者蒲松龄 19 岁就成了秀才,然后考了 44 年还是个秀才。

一代药圣李时珍多次应试均不第。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连着三次科举落榜,第四次去考才终登进士第。

还有个叫做黄巢的科举落榜生,多次没考上后,“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起义,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而在北宋仁宗嘉佑二年,当时就出现了一场史上最卷科举,参考学子有近 40 万,最后成为进士的就 388 人,其中还汇聚了。

“唐宋八大家”中的这三位:

古代考一个状元有多难?

和开创程朱理学的程颢,等一众“默写并背诵” 天团里的成员。

古代考一个状元有多难?

如果把范围扩大点,主考官是欧阳修,带苏氏兄弟来考试的,是他们老爹苏洵,除了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这次人齐了,然而最后,这次科举,上面的考生还没排进前三。

古代考一个状元有多难?

而历次科举,最后的状元,基本也不会是什么死背书的书呆子。状元除了基本功扎实,倒背四书五经,作文写得好之外。

实际还得展现出极强的治国才能。科举时除了会考经史诗词之外,还会考策论,简单讲就是考时政。

他得有办法解决国家问题,民生问题。状元必须脑子里真有想法,还得心怀天下。

就像上面说的,明代状元赵秉忠,他的考试题目叫做“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论证的核心,就是如何去改善政治,以实现政治清明,社会祥和的盛世局面。

状元需要去论述帝王和百姓,政策与法治,法治与德治等等方面,还得深入浅出地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说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治理的腐败,甚至得婉转地指出官员的腐败与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后再提出一系列文笔犀利,观点鲜明,说理透彻的改革建议。

说实话,笔者看到考题都汗流夹背了。

成为状元后,国学大师,著名作家,各部门领导,等各种称号,都会向着状元招手。赵秉忠后来就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

当然,也不是所有状元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天顶星水平。

在《清稗类钞》这本书里,就提到了一个叫龙汝言的清朝的举人。

这位老哥原本成为秀才后就一直没中举人。后来到北京,成为“北漂”一族,只能在八旗都统家当个私塾先生苟着。

然而运气非常好的是,就在他当教书先生的时候,刚好是嘉庆皇帝的 50 岁大寿。

按惯例,大臣们需要给皇帝送上几首诗词,而运气又非常好的是,龙汝言服侍的都统刚好不会写,就叫龙汝言代笔。

刚好龙汝言又喜欢要点小聪明,他直接就从以前康熙乾隆写的诗句里面,找了一些名词佳句,移花接木了一下,组成了一首长诗送了上去。

嘉庆一看,不但没怪罪,反倒还感动哭了。

古代考一个状元有多难?

因为,他觉得南方士子往往不屑于读先皇诗,此人熟读如此,具见其爱君之诚。

感动的直接就让龙汝言成了举人。成为举人后的龙汝言,就想着再去考一考。

然而他水平确实很有限。后来去参加科举,又一次被刷了下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嘉庆这个时候仍然对龙汝言念念不忘。

一看上榜的人里面没有此人,就表示,今年考生质量不太行嘛。

后来,主考官楞是没办法,在后来举行的科举里面,硬是把龙汝言抬到了状元的位子。

嘉庆这才满意,朕看人果然没错,“我所赏果不谬也。”

其实,除了少数几个气运之子以外,几乎所有状元都不会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这些状元放到现在来,不出意外也是顶级学霸。

而在这群状元背后,真的可以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古代,读书就意味着脱产,而古代生产力有限,孩子要当秀才,光靠努力读书是远远不够的,光是供养一个持续脱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就需要一个普通家庭几代人的努力,也只能让孩子得到科考的入场券罢了。

至于能不能考中,我上面也说了,每一轮考试的概率基本都在 10%以下。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状元。

但和古人不同,我们每一个人都手握着一张入场券,和古人比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胜者。所以还是那句话,走上考场就算胜利。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希望每个学子都能

马到成功,乘风破浪,金榜题名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