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作者:完美梦想9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有着许多值得品味和传承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这些工艺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凭借着自身的文化底蕴所赋予的生命力传承了数千年时光,直到今日还在焕发生机。

而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离不开每一个匠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他们将时间和精力倾注在这些传统工艺上,才让我们在数千年后还能见到这些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瑰宝。

有着四千年历史的杭绣就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这种刺绣工艺在南宋时期到达极盛,当时杭州繁荣兴盛,生产丝绸,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

据记载,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把弯头绣花剪刀就出自杭州。

76岁的杭绣大师赵亦军从13岁开始接触杭绣这项传统工艺,63年来始终将自己的热爱倾注于这份手艺之上,每天坚持刺绣8个小时,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创作出了值得流传于世的杭绣巨著。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接触杭绣

赵亦军是杭州本地人,1959年,13岁的赵亦军读完了小学,家庭条件使得他没有办法继续学业,只能改变人生方向。

为了能够在解决经济问题的时候还能得到教育,赵亦军选择了进入杭州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1960年成立的,校内设置了四种手工艺的教学,让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半工半读,既能够学习文化知识,又能够掌握一门手艺。

决定进入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的赵亦军首先选择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木雕专业,然后第二志愿填写了刺绣专业。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正赶上当时杭州官方大力推广杭绣,凡是填写了刺绣作为志愿的学生都直接被分配到了刺绣专业。就这样,13岁的赵亦军阴差阳错地开始学习刺绣,当时的他也没想到,他会沉醉于这门工艺,并且为其投入一生的热爱。

南宋时期,杭绣分为“宫廷绣”与“民间绣”,其中“宫廷绣”专门为皇宫内院绣各种服饰,而“民间绣”则主要是刺绣官服、被面、屏风、壁挂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杭绣的品类非常丰富,盎金绣、包金绣、银线绣、彩丝绣等刺绣品类让杭绣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清末民初,杭绣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当时杭州城内擅长刺绣的手艺人多达二三百人。凭借着多变的绣法、独特的风格,杭绣被评为杭州市第一批及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赵亦军开始学习杭绣的时候正值刺绣产业被大力扶持,当时的刺绣班里有三十几名同学,但是加上赵亦军也只有六名男同学,他们的班主任“神针”张金发,是当时杭绣“宫廷绣”的唯一传承人。张金发给这些普遍年龄还小的孩子们教授杭绣,就是为了让杭绣传承下去。

但杭绣出名的地方就在复杂的针法,平绣、乱针绣、叠绣、贴续绣、借底绣、发绣、穿珠绣、帮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等等复杂的绣法对于当时年龄尚小的同学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而且杭绣不仅仅是简单的刺绣,还要求制作者自己设计构图、配置丝线、描绘草稿,完成一幅作品的过程十分艰难,这也是杭绣虽然精美,但却逐渐没落的原因。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几十年坚持刺绣

日复一日地训练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们来说太过于困难,很多同学的双手都是被针扎出的伤口,赵亦军也是如此。

但他坚定了既然要学就要学好的信心,哪怕手已经受伤了也坚持练习,有些时候已经放学了,但需要练习的内容没有完成,赵亦军也会独自一人留在教室练习刺绣。

班主任张金发原本就想要在这些孩子中找到“宫廷绣”的传承人,见到赵亦军如此刻苦,逐渐开始着重地培养他。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张金发的教学是严厉的,刺绣班里任何一位同学的作品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直接被毁掉重新绣,在这样的高强度学习和练习的环境下,很多同学都受不了学习刺绣的辛苦,退出了刺绣班。

而赵亦军却在刺绣之中找到了乐趣,逐渐从为了生计而练习刺绣,转变成了真正地爱上了刺绣。

原本就喜欢绘画的赵亦军在杭绣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当初一同学习的三十多名同学都已经放弃了杭绣,只有赵亦军还在坚持学习,他一直跟随着老师张金发,直至大学毕业才真正出师。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赵亦军出师之后没过几年,恩师张金发就去世了。师徒二人曾经共同完成过一幅《释迦摩尼》,这幅杭绣作品赵亦军一直挂在自己的家中,提醒自己老师的敦敦教诲,激励自己每天都用心练习。

老师去世之后 ,赵亦军成为了杭绣“宫廷绣”唯一的传承人,接过了杭绣传承的任务,他总想着要尽自己的全力完成一幅值得珍藏和流传于世的杭绣巨著,这已经成了他心中最大的愿望。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赵亦军与《观经图》

经过长时间的钻研之后,赵亦军确定了自己想要绣的主题是与佛教文化相关的,但是这时候51岁的他被一场来势汹汹的大病打倒在病床上,没有办法拿起针。

赵亦军不想就这么放弃,而是开始躺在病床上为自己想要完成的巨著做起了准备工作,他开始研读大量的佛教经典,同时尽可能地拿起针来坚持练习。

赵亦军给自己制定了每天都要绣够八小时的目标,为了完成最后的作品,他躺在病床之上绣完了《玄奘西行图》《普贤菩萨图》等等多幅佛教文化主题的作品,他将自己从佛教经典中读到的内容绣成一幅又一幅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来精进自己刺绣的技术以及对于想要完成的主题的理解。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即使已经在病床之上完成了多幅精美的作品,赵亦军还是不满足,他知道自己这些作品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得远,因此只是坚持日复一日的练习。

直到反复练习之后,赵亦军才正式开始最终作品的画稿、配色、上绷、描稿、劈丝、盘金、盘银等等工序。

正式开始之后,赵亦军仍然坚持每天八小时的刺绣,从反复地改稿子,到废寝忘食的刺绣,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了这一幅作品之中。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终于,17年后,赵亦军完成了这幅高184厘米,宽167厘米的刺绣作品,他使用了正反双面绣的技术,正面含有532个人物,画面是佛祖于宫殿前讲解经文,众生听经的恢弘场面,背面绣的则是7221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

赵亦军将自己的这幅作品命名为《观经图》,这幅作品是他十七年来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从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来看,它能够卖到上千万的价钱。

但赵亦军并不打算将这幅作品售出,他期望这幅巨著能够将杭绣这项工艺带到更多的人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项传统工艺。

76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耗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千万

小结:

如今的赵亦军已经76岁了,他的一生都在为了杭绣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杭州市政府为了杭绣技艺的传承,为赵亦军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开设了一间工作室,杭绣也被纳入了艺术产品设计专业的本科课程。

赵亦军老先生更是为杭绣编写了全新的教科书,让杭绣走进课堂,走进生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