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淮海战役,陈士榘迟迟不出兵,刘伯承坦言:你是怎么选的人?

作者:甜途

1940年11月,时任师参谋长陈士榘接到新的任务:协助鲁中地区进行反扫荡行动,进攻赣榆县城。

陈士榘深知任务的艰巨性,若能成功完成,将对后续战局产生积极影响。然而,面对守城日军的人数和装备的明显优势,如何以最小的伤亡取得胜利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为了最终取得胜利,陈士榘首先花费一段时间,专门对守城日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发现日军141团和142团团长之间存在矛盾后,陈士榘决定抓住这个破绽入手。

通过巧妙的策略,陈士榘成功地策反了141团的指挥者。

淮海战役,陈士榘迟迟不出兵,刘伯承坦言:你是怎么选的人?

在有了内应的情况下,陈士榘成功推动了他的计划,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夺取了赣榆。

陈士榘在赣榆一战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然而,不仅仅在这场战斗中,他在淮海战役中也曾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但却因此引发了一场误会。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回到淮海战役。

1948年9月,济南战役胜利告捷,战局逐渐明朗。与此同时,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乘胜追击,对淮阴、淮安、宝应等地的国军发动反攻,争取彻底歼灭敌军。”

由于该建议符合“中共歼敌于长江以北”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军委很快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淮海战役的雏形便形成了。

然而,在战役部署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明确的方案。当然,淮海战役并非毫无计划,其目标十分明确:夺取主动权进行决定性战斗。

尽管事情仍然没有确切的方向,但随后的发展却似乎顺理成章。

1948年10月11日,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华野发电表示:“淮海战役的主要目标可概括为歼灭黄百韬兵团,占领新安镇等地,进攻郑徐线,牵制孙元良兵团,减轻华野主力部队的压力。”

一场设想展开,众人纷纷表示支持。

随后,中野部队经过激烈战斗成功夺取了郑州、开封等地。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委员李达牵制住了国民党的张淦三兵团、黄维十二兵团,确保了华中国军向徐州战场的东调。

那时,战局已经明朗,由于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原本的小淮海战役已经彻底演变成了大淮海战役。

战争即将爆发,粟裕并没有松懈,因为他意识到军队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加迅速而准确的指挥。

淮海战役,陈士榘迟迟不出兵,刘伯承坦言:你是怎么选的人?

因此,粟裕向毛主席提出了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的请求,毛主席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予以同意。

当一切都按计划有序进行时,战争正式打响。

二、按兵不动引发争议按照最初的计划,淮海战役的第一个阶段旨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因此所有军队都集中精力攻击黄百韬兵团。

尽管当时黄百韬兵团似乎是一支无法逾越的强大力量,但在华野和中野联合出击后,黄百韬兵团陷入绝境。就连兵团长黄百韬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曾经风光一时的部队居然会陷入如此境地。然而,蒋介石是否会眼看着这支精锐部队全军覆没呢?

蒋介石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一旦得知消息,他立即派遣了军中的精锐部队——“黄维兵团”,迅速分成两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安徽发动进攻。

蒋介石的行动初期,毛主席迅速得知情报。面对蒋介石的突然举动,毛主席立即制定了阻击政策,并派遣刘伯承率领部队前去阻拦。

刘伯承接到任务后丝毫不敢怠慢。黄维兵团在军事能力和装备上都表现出色,甚至超过了中野的水平。为了避免安徽同志遭受不幸,刘伯承立即下令:“放下所有的重武器。”

这一决策使他们成功追上了黄维兵团,将其困在了双堆集。然而,由于缺乏重武器,且黄维兵团的武器装备先进,双方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一直无法分出胜负。

面对僵局,为了摆脱困境,刘伯承决定请求华野的援助。得知消息后,粟裕在军队中进行仔细考虑,最终选择了陈士榘。

接到命令后,陈士榘迅速整顿队伍,迈向指定的战场。不久后,华野和中野成功会师。

刘伯承对于华野的到来感到欣喜不已,毕竟华野的装备明显优越于中野,而且随着人数的增加,敌军必然会被全歼。然而,现实往往与想象有一定的差距。

在激烈的战局中,战士们持续厮杀时,刘伯承惊讶地发现陈士榘及其部队一直按兵不动。对此,刘伯承感到愤怒。

淮海战役,陈士榘迟迟不出兵,刘伯承坦言:你是怎么选的人?

三、奇异的行动背后当战事暂时停歇时,他致电粟裕,怒气冲冲地说:“你是怎么选的人?为什么陈士榘不动如山,是打算看中野都被打垮吗?”

粟裕未亲临战场,对此一无所知。他答应一定会调查清楚,并找到了陈士榘,追问:“为什么在战场上不采取行动?”

陈士榘解释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部署不够合理。华野前来支援的人员装备出色,战斗力充足,但现在被分散了。这不仅无法彻底消灭敌人,而且会对后续行动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选择按兵不动,等待合适的时机,一举歼灭黄维兵团。”

陈士榘的分析是合理的,只是由于沟通不足,导致了一些误会。在误会解除后,陈士榘准备带领华野战士攻占主要战斗区域时,却遇到了中野战士的反对。

实际上,并不是对陈士榘和华野有异议,而是中野方面渴望获取黄维兵团的装备,因为中野的军备相对匮乏。随后,粟裕与刘伯承进行了沟通,沟通结束后,粟裕特别告知陈士榘:“黄维兵团被歼灭后,武器我们不要,全部归中野。”

在经过华野和中野的一致同意后,时任指挥员王近山也毫不犹豫地交出了指挥权。

陈士榘获得指挥权后,借助华野强大的装备和人员优势,成功歼灭了黄维兵团,并俘获了敌军首领黄维。

战争结束后,刘伯承承认了错误,并对陈士榘的军事才能和品行给予了高度评价。两人从此结下深厚的战友情谊,彼此间没有私人恩怨,只有对家国的共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