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为何去世15年后,骨灰迁出八宝山?

作者:红红历史说

世人皆知皮定均是我军的一代名将,却鲜有人知他与八宝山还有这样一段曲折的故事。1976年7月7日,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在福建沿海前线视察时不幸遇难,英勇殉职。按理说,像皮定均这样的开国功臣,理应长眠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可是15年后,他的骨灰却被迁出了这个安息之地。这是为何?是不是因为什么政治原因?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隐情?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为何去世15年后,骨灰迁出八宝山?

皮定均的一生,堪称是一部从农村走向战场、从平凡到传奇的励志史诗。1914年,皮定均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期,他就如同千千万万个农家子弟一样,过着放牛务农的生活。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悄然转动,等待着这位少年踏上改变自己、改变国家的宏伟征程。

1928年,年仅14岁的皮定均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选择,为他此后的人生轨迹奠定了基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的种子在年轻的皮定均心中生根发芽。他先是担任乡童子团中队长,随后又升任县童子团团长,显示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能力。

1929年12月,15岁的皮定均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他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军旅生涯。在部队中,皮定均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逐步晋升为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军事素养,也让他深刻理解了基层官兵的生活和需求,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35年5月,皮定均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中,他不仅亲身经历了红军战士们所面临的种种艰难险阻,更在一次次的战斗中磨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长征结束后,皮定均先后担任副科长、营长、团长等职务,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皮定均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他指挥部队多次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屡建战功。他带领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打击日军的有生力量,保护了大片解放区。在这个过程中,皮定均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锻炼。

解放战争期间,皮定均更是大显身手。他先后担任司令员、军长和旅长等重要职务,指挥了多次重大战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中原突围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皮定均带领7000余人,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他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调动牵制了大批敌人,为主力部队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成功突出重围。这一战役不仅奠定了皮定均在军中的威望,也为他日后的晋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1955年,毛泽东主席破格授予皮定均中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来在军事上的卓越贡献的最高褒奖。此后,皮定均又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成为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皮定均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放牛娃成长为威震四方的开国将军,是无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为国为民的缩影。他的传奇经历,不仅彰显了个人的卓越才能,更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一个民族的奋斗历程。皮定均将军的一生,无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段精彩的篇章。

中原突围战役是皮定均将军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这场发生在1946年6月至8月的战役,不仅展现了皮定均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成为了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军队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的重要转折点。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军6万余人被围困在平汉铁路以东,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一块狭小地带内。这片区域东西长约200里、南北宽约50余里,处境十分危险。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皮定均临危受命,率领第1旅担负起为主力部队突围争取时间的重任。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皮定均并没有畏缩。他果断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疑兵之计。这一战术的核心是通过小股部队的频繁行动,造成我军主力在某一方向活动的假象,从而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和兵力,为真正的突围创造条件。

在执行这一战术的过程中,皮定均展现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他首先选择了吴家店作为休整地点。这个选择既考虑到了部队的实际需求,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7月3日晚,皮定均带领部队抵达吴家店附近。此时,经过一周的连续行军作战,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干粮耗尽,鞋子也已磨烂。

为了顺利占领吴家店,皮定均制定了一个巧妙的计划。他派出两个手持手枪的便衣小队,冒充国民党军的特务队进入村庄。这些便衣队员成功稳住了乡公所的人员,为主力部队的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随后,皮定均指挥其他部队在吴家店周围的主要路口和山头上隐蔽待命。当大部队临近时,他们迅速采取行动,控制了乡公所,缴获了敌人的武器,顺利占领了吴家店。

在吴家店休整期间,皮定均不忘关心群众利益。他下令打开周围的粮仓,实行开仓济贫,这一举动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和爱戴。这不仅体现了皮定均的为民情怀,也为部队的后续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休整并非长久之计。国民党军队很快布下了口袋阵,企图阻击第1旅的突围。面对这一局面,皮定均当机立断,决定连夜从磨子潭抢渡淠河。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决定,因为当时正值汛期,淠河水深流急,渡河难度极大。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皮定均采取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他首先派出便衣侦察队,艰难地找来了5条小船。虽然这远远不够整个部队渡河,但皮定均并没有放弃。他命令一些营先行渡河,确保渡口安全,同时安排护送女同志和小孩先过河。更重要的是,他指示部队继续寻找新的渡口。

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部队终于找到了一个水位较低、可以徒步渡河的渡口。皮定均立即组织身材高大的战士跳入河中,手挽手结成人墙,让矮小的战友们攀住他们的身体横渡淠河。值得一提的是,皮定均自己也加入了这条"人墙",与战士们一起奋战在最前线。

这种带头示范的行为,不仅体现了皮定均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作风,更大大鼓舞了全军上下的士气。在他的率领下,整个部队顺利渡过了淠河,为后续的突围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渡河成功后,皮定均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带领部队向东挺进,目标是跨越津浦铁路。这是突围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津浦铁路是敌人重要的交通线,沿线布防严密。

面对这一难关,皮定均再次展现出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能力。他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战术,将部队分成多个小组,利用夜色掩护,悄悄穿越敌人的防线。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被发现的风险,也增加了突围的成功率。

在皮定均的指挥下,第1旅最终成功突出重围,完成了这次惊心动魄的中原突围。这次行动不仅保存了宝贵的革命力量,更为后续的反攻赢得了主动权。皮定均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为他赢得了"神勇皮司令"的美誉,也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7月7日,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是一个令人沉痛的日子。这一天,曾经在战场上屡建奇功的开国中将皮定均,在福建沿海前线视察时不幸遇难,英勇殉职。这位曾经在中原突围中创造奇迹的将军,最终倒在了和平年代的执勤岗位上,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皮定均的最后一次任务,是前往福建沿海前线视察。当时,台海局势紧张,两岸对峙态势严峻。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皮定均此行的目的是实地考察前线部队的战备状况,并为可能发生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7月6日,皮定均抵达福建。尽管已年过六旬,但他仍然保持着一贯的作风,要求深入一线、亲临实地。他婉拒了下属安排的休息时间,坚持要立即开始视察工作。当天下午,皮定均来到了位于福建沿海的一个前哨阵地。这里地处海防前沿,是监视台海局势的重要据点。

在这个前哨阵地,皮定均仔细查看了部队的防御工事,询问了官兵们的生活状况,并亲自检查了武器装备的保养情况。他特别强调了提高警惕性的重要性,要求部队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当晚,皮定均还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听取了前线指挥员对当前局势的汇报,并就如何加强防御部署提出了具体意见。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为何去世15年后,骨灰迁出八宝山?

7月7日清晨,皮定均早早起床,准备继续他的视察工作。这一天,他计划前往更靠近海岸线的观察哨所。这些哨所大多建在悬崖峭壁上,地形险峻,交通不便,但却是监视海面动向的最佳位置。

上午9时左右,皮定均乘坐一辆军用吉普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目的地进发。同行的还有几名警卫员和当地的向导。天气并不理想,阴云密布,海风呼啸,仿佛在预示着某种不祥。

车队刚行驶到半山腰,突然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大量的泥石从山坡上倾泻而下,瞬间将道路阻断。驾驶员试图紧急刹车并调转车头,但在狭窄的山路上,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皮定均显示出了一个老战士的果断和勇敢。据幸存的警卫员回忆,皮定均大声喊道:"快跳车!"随即,他推开车门,试图带头跳出车外。然而,就在这一刻,又一波更大的滑坡袭来。巨大的泥石流裹挟着车辆,将其推下了悬崖。

警卫员们奋力搜救,但最终只找到了皮定均的遗体。这位曾经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的将军,最终倒在了和平年代的执勤路上。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皮定均的牺牲,在全军上下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曾经与他共事过的老战友闻讯后都泣不成声。他们回忆起皮定均在战争年代的英勇表现,以及在和平时期对军队建设的巨大贡献,更感到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中央军委得知消息后,立即做出决定,追认皮定均为革命烈士,并决定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上,许多高级将领都到场致哀,以表达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的最后敬意。

在追悼会上,一位与皮定均共事多年的老战友发言时说道:"皮定均同志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他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在和平时期勤勉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为国防事业奔波。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按照规定,像皮定均这样的开国功臣,理应长眠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因此,在追悼会结束后,皮定均的骨灰被安葬在了八宝山。然而,这并不是皮定均最终的安息之所。15年后,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改变这一切,皮定均的骨灰将离开八宝山,踏上回乡的旅程。这个决定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又体现了怎样的精神?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1991年,一个看似平常却意义非凡的决定在北京做出:将皮定均将军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出,送回他的家乡安徽省霍邱县安葬。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对皮定均遗愿的尊重,更是对这位人民将军与群众鱼水情深的生动诠释。

皮定均生前曾多次表示希望能够落叶归根,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然而,按照惯例,像皮定均这样的开国功臣,理应长眠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因此,在1976年皮定均牺牲后,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了八宝山。

15年后,皮定均的家人和故乡人民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将皮定均的骨灰迁回霍邱。这个请求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重视和支持。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做出了同意迁葬的决定。

1991年10月15日,一个晴朗的秋日,皮定均的骨灰盒被小心翼翼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取出。当时,参与这一过程的工作人员回忆说:"我们都感到一种庄严和神圣,仿佛是在完成一项重要的使命。"

骨灰盒被装入专门定制的红木匣中,由皮定均的亲属和军方代表护送,踏上了回乡的路途。从北京到安徽霍邱,这段路程虽然只有数百公里,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期盼和敬意。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为何去世15年后,骨灰迁出八宝山?

沿途每经过一个主要城市,当地政府和军队都会派代表迎接。在合肥,安徽省的领导亲自到场迎接。一位当时参与接待的工作人员回忆道:"那天的场面让人难忘,虽然皮定均将军已经牺牲多年,但人们对他的敬意丝毫未减。"

10月17日,皮定均的骨灰终于抵达霍邱县。当消息传开,数万名群众自发聚集在县城的主要街道两旁,等待迎接这位家乡的英雄。许多老人手捧鲜花,泪流满面。一位80多岁的老人对记者说:"我年轻时曾见过皮司令,他对我们老百姓可好了。今天能亲眼看着他回来,我死也瞑目了。"

迎接队伍中,有一群特殊的人引人注目。他们是当年跟随皮定均参加革命的老战士,其中不少人已年过古稀。他们中有些人特地从外地赶来,就是为了送这位老领导最后一程。一位老战士颤抖着说:"皮司令,你终于回家了。我们等你等了好久啊。"

安葬仪式选在霍邱县烈士陵园举行。这里不仅是纪念革命先烈的圣地,也是皮定均生前多次表示希望安息的地方。陵园内,一座新修建的墓碑静静矗立,上面镌刻着"开国中将皮定均同志之墓"几个大字。

安葬仪式庄严肃穆。在军乐队的哀乐声中,皮定均的骨灰盒被缓缓放入墓穴。参加仪式的人们默默站立,向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致以最后的敬意。

仪式结束后,许多当地群众并未离去,而是在墓前驻足良久。有人献上鲜花,有人默默鞠躬,还有人轻声诉说着对皮定均的怀念。一位老乡说:"皮司令回来了,我们村里人以后有个去处了,可以常来看看他,跟他说说话。"

皮定均骨灰的归乡,不仅是一个人的归宿,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归。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层群众感情的尊重,也彰显了皮定均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在随后的日子里,皮定均的墓地成为了霍邱县的一个重要纪念场所。每年清明节和皮定均的忌日,都有大量群众自发前来祭奠。当地政府也将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来此参观学习。

皮定均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传承。他的精神,也在家乡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正如一位当地干部所说:"皮定均将军的骨灰回到了霍邱,但他的精神已经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激励后人前进的力量。"

皮定均骨灰的归乡,不仅是一个人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和平年代,革命先辈的精神依然可以感召人心,激励后人。这种精神的力量,远远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皮定均将军骨灰归乡后,他的精神并未随之沉寂,反而在家乡这片热土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1991年至今,皮定均精神在安徽霍邱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扬。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人们对他的缅怀上,更体现在对他精神实质的理解和实践中。

霍邱县政府在皮定均墓地周边建立了"皮定均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不同于传统的展览馆,它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再现了皮定均的生平事迹。参观者可以通过互动式的展示,亲身"体验"皮定均在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感受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2001年,在皮定均诞辰90周年之际,霍邱县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当地的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了以"学习皮定均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一位参赛的高中生在演讲中说道:"皮定均将军教导我们,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6年,安徽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习皮定均,争做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这项活动不仅局限于党员干部,还延伸到了普通群众中。在霍邱县,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以皮定均为榜样,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一位村支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学习皮定均将军,就是要像他那样,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为何去世15年后,骨灰迁出八宝山?

2011年,为纪念皮定均诞辰100周年,中央军委特批在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开国将军皮定均》。这部电影不仅再现了皮定均的英勇事迹,更着重表现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公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观众表示,通过这部电影,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016年,在全国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皮定均精神再次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各地党组织通过组织参观皮定均纪念馆、观看纪录片、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入学习皮定均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一位参与活动的年轻党员说:"通过学习皮定均将军的事迹,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2018年,霍邱县政府启动了"皮定均精神进校园"活动。这项活动旨在将皮定均精神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中。活动包括邀请皮定均的后人到校园作报告、组织学生参观皮定均纪念馆、编写皮定均事迹读本等。一位参与编写读本的教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皮定均将军的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霍邱县的医疗队在驰援武汉时,特地带上了一面印有皮定均头像的旗帜。一位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带着皮定均将军的旗帜,就是要学习他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抗疫一线冲锋陷阵。"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皮定均作为安徽籍开国将军的代表,其事迹被收入《中国共产党安徽历史》一书。这本书在安徽省内广泛发行,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教材。

2023年,霍邱县政府联合安徽省军区,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皮定均精神"主题活动。活动中,来自全省的优秀退役军人代表齐聚霍邱,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皮定均纪念馆,并与当地青年进行座谈交流。一位退役军人在交流中说:"皮定均将军的精神,不仅是我们退役军人的宝贵财富,更是全社会应该学习的榜样。"

皮定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纪念,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展现了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这种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后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进。

从1991年皮定均将军骨灰归乡,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里,皮定均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激励新时代中国人民奋斗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它的传承与发扬,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面向未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