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华侨坦言:美国的“教育内卷”,比中国还要严重!

作者:温房网

若论哪个国家的教育内卷最严重,孩子们的学业压力最大,相信华人都会说“非我们中国莫属”。即便移民到了海外,华人还是想持续卷娃,不让孩子在异国他乡也输在起跑线上。

老华侨坦言:美国的“教育内卷”,比中国还要严重!

然而,有一位在美国生活了很久的华人,却语出惊人:“说实话,美国比中国内卷还要严重,因为卷的方式不一样。”

先说个事实:美国是公认的全球教育中心,每年QS世界百大大学排名中,上榜最多的一定是美国的,每年名列前茅的,同样是美国大学居多,比如麻省理工、哈佛等。

老华侨坦言:美国的“教育内卷”,比中国还要严重!

如果美国不是一个教育内卷严重的国家,又怎么能诞生如此多的名校、如此多诺贝尔奖得主、如此多的华尔街精英呢?

除了这些事实外,还有哪些地方能证明美国教育内卷更甚中国?

看看网友的观点。

进了名校,还需要加倍努力

这名网友认为,中国的卷主要集中在中学,只要费尽千辛万苦挤进名校,那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在985院校,只要你能保持住,不要太“拉跨”,不要“放飞自我”,哪怕不算努力,毕业后还是比那些普通院校努力的学生更有优势。

老华侨坦言:美国的“教育内卷”,比中国还要严重!

这名网友的原话是:国内如果高考读了一个名校,那你几乎会全方面碾压去了双非的高中同学。哪怕大学期间你均分80,而双非的同学均分90+,你也能保持优势,毕竟名校毕业生是金字招牌。

但在美国,包括在加拿大,进了名校之后才是压力最大的时刻:在校期间必须要确保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加倍努力。因为名校GPA3.0的学生,在职场可能不如普校GPA 4.0的学生!

老华侨坦言:美国的“教育内卷”,比中国还要严重!

这名网友表示:“工作后也一样,在美国,普校的同学有多次机会追上名校出身的你。很多人都说美国容错率高,但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鼓励你一直卷。”

好学校多,随便进?

可能有人会说:美国顶级名校比中国多,美国人口又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那美国孩子上名校的难度岂不是中国孩子上清华北大复旦要小的多?

老华侨坦言:美国的“教育内卷”,比中国还要严重!

这其实是假象。

一方面,美国名校的录取极为严格,哪怕在一些顶级私立高中,一个班也只有两三个学生进“大藤”;另一方面,美国名校学费昂贵、且有一些潜规则,比如“有钱能使鬼推磨”,不是人人能承受。

有美国华人笑言:“在中国想让孩子读名校,只要一门心思卷娃,在美国还得卷自己,因为自己有钱有地位有影响力,也能为孩子进名校添砖加瓦。”

老华侨坦言:美国的“教育内卷”,比中国还要严重!

别忘了,有美国梦的其他国家的人何其之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汇聚美国,抢占美国本地人的名校名额,不去“卷”,如何脱颖而出?

工作之后,有时还要“回炉重造”

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尤其读研究生、博士生的留学生,会发现一个现象:班里的一些同学已经是不惑之年,有的甚至已经白发苍苍。为什么这么大的年纪还要回归校园?答案是:职场内卷。

在这名网友看来,虽然欧美看起来已经发展到位一成不变,但欧美的职场却更主张终身学习 —— 如果你的理念、你的技术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无法和年轻人竞争,那必须要回炉重造。

老华侨坦言:美国的“教育内卷”,比中国还要严重!

于是,很多为了更好就业机会的人,会选择重新申请某所名校的研究生、博士生,然后花上一两年,甚至三四年耐心钻研。要知道,人到中老年,学习效率肯定不如年轻人,更何况还要养家。

可为了自己的职场未来,为了自己能长期跟上时代潮流,当大龄的学生也是有必要的。这名网友认为“在国内只要毕业找到好工作,很多就是金饭碗,但在美国却要时刻面临被淘汰。”

华人的“带头作用”推动内卷氛围

之前有一篇报道引发华人热议,说美国加州的Irvine尔湾市,已经俨然是另一个北京海淀区,因为华人精英家长在这里“激情卷娃”,希望孩子将来是硅谷精英、商界大咖。

老华侨坦言:美国的“教育内卷”,比中国还要严重!

华人们这么努力,挤占了本地人的空间,那本地人岂会坐以待毙?洛杉矶们可不是“躺平型”城市。在华人的教育内卷推动下,美国本地人会加入竞争。

某种程度上来说,华人在美国卷娃比在国内更难,虽然国内竞争人数更多,但毕竟是自己的主场;而在美国,则是别人的地盘、别人的主场,要以外来者的身份去对抗本地人。

正因如此,华人在美国卷娃会加倍努力、加倍“打鸡血”,将内卷氛围带起来后,其激烈程度确实有可能超过国内。

老华侨坦言:美国的“教育内卷”,比中国还要严重!

这些道理听起来确实没错,但在评论区里,人们的观点还是比较分裂。在国内经历过卷娃的人,认为这名网友在“坐井观天”,但更多的人并没有既经历过国内卷娃、也经历过美国卷娃,所以很难给出结论。

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大家想想也明白 —— 太佛、太“躺平”,怎么可能能在这两个国家过上好日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