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作者:番禺台

“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

已经深深地铭刻在

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它成为人们每年

进行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

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

番禺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厚,革命遗址众多,现拥有冼星海生平展厅、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松露小学、何小静和何虹烈士故居等15处由省委党史研究室确定的红色革命遗址。

岁月弹指一挥间,

随着“七一”建党节的临近,

街坊们不妨来一场

关于红色记忆的旅行,

毕竟书本上的知识,

哪有亲自去看看震撼。

今天小番为您带来两条红色旅游线路

和红色沉浸式互动剧目推荐。

禺见红心·红色传承游

东线:松露小学→沙路炮台公园→石楼大岭村(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莲花山旅游区(莲花城)

西线: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冼星海生平展厅→沙湾古镇(何小静、何虹故居)

东线

松露小学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松露小学,位于石碁镇塱边村,是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内设有番禺及塱边村革命历史展览,展示了中共番禺县工委创办、发展及番禺地区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塱边村松露小学原是村办学校。1942年2月,广游二支队党组织派出共产党员郑迪年到塱边村开展工作。郑以松露小学为据点,发动群众,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吸收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当年秋冬间建立起中共塱边村支部。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共禺南(番禺)特派员都先后驻过塱边村。中共番禺县工作委员会于1948年12月在石碁塱边村成立,机关设在石碁镇塱边村内的松露小学。县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周健夫,负责禺北、禺东工作。番禺县工委隶属珠江地工委领导。禺南武工队创办的《民友报》改为中共番禺县工委机关报,并在松露小学内设有小电台。

中共番禺县工委旧址(松露小学)于2005年9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08年7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员会、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5月被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沙路炮台公园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沙路炮台旧址,位于化龙镇沙亭村沙路炮台公园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炮台群遗址由兵岗和马腰岗两个相邻的山岗组成,现存9座德国造克虏伯后膛炮池遗址,3处建筑遗迹。沙路炮台作为近代广东地区城防、江防体系的重要阵地设施,是大陆近现代反侵略斗争和发展史的重要历史见证。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据史料记载,沙路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当时正值中法战争,为巩固海防、防止外敌偷袭广州,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扼守狮子洋进入省河要冲的长洲岛及珠江两岸修建了长洲、沙路、鱼珠、牛山、平岗东山等五处要塞炮台。沙路炮台地处珠江南岸,与长洲、鱼珠、牛山、平岗东山炮台隔江相望,在珠江上形成“五虎擒羊”的态势,共同构成了广州城市防御的一道重要防线。

沙路炮台自修建以来到中法战争结束后一直都有驻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部分黄埔军校学生曾在此驻扎训练并对其进行修补。抗日战争爆发后,沙路炮台被日军炸毁,炮身被拆卸运走,掩体被破坏。所幸的是沙路炮台部分建筑在日军炮火中依然存留。

在经历过百多年的炮火洗礼和气候环境因素,沙路炮台文物本体以破损严重,大量配套设施倒塌甚至被埋地下,通道堵塞,荒草丛生。经过修缮后,9座炮台、3处建筑遗迹及相关道路、排水设施于2020年底修复完毕,炮池、弹位、坑道、道路重新展现出原貌。

石楼大岭村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石楼镇大岭村。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期间,在中共大岭乡支部和部队的领导下,大岭村积极进行革命活动。为对英烈表示深切怀念,特建立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时期至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在番禺等地进行了胜利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当时,大岭村是许多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据点之一。这个据点的人民,在中共大岭乡支部的领导和部队的帮助下,积极地进行了各项抗日救国活动,其中以支援部队的活动最多,成绩最显著。

1939年5月番禺地区俊杰抗日同志社在大石留春园成立,大岭村群众积极参加,成立了俊杰抗日同志社大岭乡分社。陈超任主任开展抗日宣传,组织起民众抗日自卫队。1940年底,中共广游二支队总支先后派出共产党员梁铁、马秋生、陈发等进入大岭村,建立起中共大岭村党支部。他们以大岭学校教师身份掩护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起青年读书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加强对抗日自卫队的领导,吸收先进青年加入共产党,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岭村参加广游二支队(后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的青年达几十人。这些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作战,先后有14人在不同的战场上光荣牺牲。

为怀念这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烈士,石楼镇政府、大岭村民委员会于1996年修建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2008年7月大岭革命烈士纪念亭被确定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莲花山旅游区(莲花城)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莲花城,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莲花山旅游区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海防教育基地。远控虎门,近制狮子洋,地势险要,有“府城捍山”之誉。古城墙保存完整,展厅、营房等展陈丰富。设有历史展览馆、海防历史馆、海防现代馆等三个展馆。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莲花城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是清代的海防要塞,用于抵御东南倭寇和台湾郑氏反清复明势力的进攻以及防范内外勾结,见证了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

莲花城是清朝初期“海禁”的遗产。1661年,清顺治帝下旨严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50海里,远离海边,实行海禁,从而阻断沿海居民和倭寇、海外反清复明势力勾结。当时,番禺知县彭襄向茭塘、沙湾两司摊派材料和劳工,从内迁而荒废的民居上拆卸砖石,砌城墙,建墩台,修营房,于莲花山上建筑莲花城。

1841年,两广总督琦善与英方代表义律在这里密商《穿鼻草约》。作为广州保存最完好的城堡式海防要塞,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展现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反抗压迫和侵略的斗争精神,是广州军民保家卫国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珍贵文物。

莲花城经过1983年的按原貌修复、2003年再次维修加固以及城内游览内容的丰富完善后,也已重焕新姿,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海防教育基地。

西线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位于南村镇里仁洞植地庄外的挞沙岗上。为纪念1944年7月26日番禺人民武装抗击日军在植地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卫国尧等48位烈士,1956年10月13日,原番禺县人民委员会在此建立纪念碑和陵墓。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1944年7月,广游二支队为了发展抗日斗争的大好形势,配合中山、顺德兄弟部队的战斗,决定组织袭击市桥。大队领导一方面部署对市桥的侦察,一方面调动在禺南东线活动的队伍250多人集结到市桥以北的乡村。7月24日晚,部队经过战斗动员,向市桥方面开进。适逢刮台风,下大雨,市桥以北的主要道路被水淹没,无法通行,部队撤到植地庄隐蔽。植地庄位于市桥西北7公里,与里仁洞毗邻,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村庄。庄的西面是葫芦岗、长岗,往南是挞沙岗,东面是白虎岗、燕子岗,后面是松岗。山岗上长满树木和野生植物,庄的四周是茂密的竹林,形成一道藩篱,便于部队隐蔽。正当部队撤到植地庄隐蔽,待机再出击的时候,不料被汉奸特务侦悉。

7月26日拂晓,驻广州市郊石榴岗日军500多人奔袭包围植地庄。大队领导马上组织分头突围。郑少康、卫国尧、黄平、李海等同志分别带领部队转移;卫国尧同志带领的队伍向西南方突围,他们边打边撤;中队长何达生带领曾九等共8人,在植地庄民兵和群众的配合下,利用地形地物,灵活地组织火力,巧妙地与敌周旋,掩护部队突围。先后打退了日军的多次疯狂进攻,有效地杀伤敌人,保卫了村庄。

植地庄战斗共击毙击伤日军70多人,其中指挥官4名。战斗中,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牺牲了大队长卫国尧等48人,伤20多人。烈士们用鲜血在植地庄写下了禺南地区抗日战争光辉一页。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于1993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番禺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10月被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于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冼星海生平展厅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冼星海生平展厅,位于番禺博物馆,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冼星海生平事迹展览,生动再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伟大的一生。馆内有红外线聚焦音响技术,当观众走到聆听区时,震撼的《黄河大合唱》就会自动响起。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冼星海生平展厅是为纪念冼星海百年诞辰而兴建,于2005年6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冼星海生平展厅展区面积逾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冼星海生平展厅。

展览内容以冼星海生活轨迹和他创作的不朽音乐为主线,再现冼星海伟大的一生。其分“星夜的大海”“为音乐艰苦奋斗”“为民族发出怒吼”“新音乐运动的旗帜”“魂系祖国”“时代的音乐巨人”6个部分。

这6个部分涵盖了冼星海一生不同时期创作的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1部交响诗、1部管弦乐狂想曲等。

展厅内采用了先进的聚焦音响技术,还有多媒体触摸屏、语言导览机等设备,观众通过多媒体触摸屏,便可从中查阅冼星海生平、年表、作品等资料。

沙湾古镇(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沙湾古镇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设有“沙湾红色文化展”,展示了烈士家族历史、烈士生平事迹、沙湾革命历史、沙湾家风家训等内容,生动讲述了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

追寻历史足迹,感受红色番禺

何小静(1921—1941),原名何雪晴,又名何筱静,早年毕业于沙湾德明小学,后就读于广州市职业学校中学。1936年底,何小静参加由广东地下党领导的广州艺协剧团少年组。在广州天字码头、长堤新填地、河南大基头等地,常有何小静他们少年组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等街头剧目。1938年,何小静任广州少年抗敌先锋队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同年夏,何小静调往佛山大沥社会教育实验区工作。11月,何小静成为共产党员。1939年,何小静调到韶关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何小静坚定地执行党的任务,后不幸被捕入狱。同年冬,何小静在韶关芙蓉山被害,牺牲时年仅20岁。

何虹(1926—1945),原名何雪红,何小静妹妹。1938年春,何虹参加广东省教育实验区组织的少年团,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4月,到韶关师范学校读书,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学运工作,曾扮演过儿童剧《没有祖国的孩子》《最后一课》等戏的重要角色。1942年,何虹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冬,何虹加入了东江纵队政治部鲁迅艺术宣传队。1945年8月,何虹随王作尧、杨康华部队挺进粤北,途中经始兴、南雄边境时,因病就地隐蔽留医,被敌人跟踪搜捕,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始建于清末,整体为砖木结构,是沙湾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三间两廊”合院式民居之一,为革命烈士何小静、何虹姐妹出生及少年时居住之所。被列入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番禺区红色革命遗址。已按原貌修葺,并辟为“红色文化展馆”,展示烈士生平与沙湾红色历史、家风家训。

湾区影视城《党旗下的红棉》红色沉浸式互动剧目

番禺这方热土

镌刻着许多红色烙印

“七一”建党节

踏寻革命足迹

寻找红色记忆

来一场“穿越时光的红色之旅”

来源:廉洁番禺、文明番禺

番禺融媒、广州番禺发布往期

番禺区国家档案馆、番禺党建

番禺博物馆、湾区影视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