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色竹沟

作者: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

红色竹沟遇见。“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刘少奇曾说过:“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竹沟就是小延安。”从此,竹沟“小延安”美名传遍天下。

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1958年,我们在竹沟镇北1.5公里处建立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收集上千件文物、资料和图片,办起了2个陈列室。1987年,投资兴建的“竹沟革命纪念碑”落成,建立了革命烈士公墓和碑林。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又一次来到红色竹沟,缅怀先烈。革命先烈们的雕像屹立在青青翠竹之前,显得那样庄严而神圣。

1926年党在这里就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成立,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共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我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此后,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革命老区确山县竹沟位于桐柏山和伏牛山余脉交错的小盆地,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发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美誉。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所在地。是新四军二、四、五师的发源地,是刘少奇、李先念、彭雪峰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圣地。境内有竹沟革命纪念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传统村落保护、新四军纪念林等红色资源。

1926年,竹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红军主力长征后,开辟以竹沟为中心的桐柏山区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竹沟逐渐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

193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设立,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从竹沟先后走出了14支队伍,4800多人,以他们为骨干力量,组成了新四军的二师一部、四师和五师,其中部分骨干力量补充到了新四军的三师和七师。

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56年,建立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馆内珍藏上千件文物、实物、文献和图片。1988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河南省首批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8年11月8日,确山县投资兴建的新展厅落成。新展厅对外开放以来,年均接待省内外参观游人5万多人次。

在那个有着“小延安”之称的竹沟,我遇见了两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革命家,多次想写一写这两位女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犹犹豫豫几年都没有下笔,今天下定决心要写一写,弘扬弘扬我党那些像“张富清”一样默默无闻、埋头奉献的革命先烈们。小编介绍介绍其中一位女革命家,她是30位走过长征的中央女红军,她是最后一位逝世的长征中央女红军,她40岁考上硕士研究生,她有太多“曾是”,也有太多苦难和挫折,但她心态豁达、宽广,以101岁的高寿仙逝。

红色竹沟

红色竹沟,又被誉为“小延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也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们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成立教导队等形式,培养出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

刘少奇、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朱理治、周骏鸣、王国华、谢飞、陈少敏等80多位省部级干部,徐海东、王震、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等100多位将军在竹沟战斗、工作过。

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多位将军,有200多位同志成长为地、市、师级以上领导干部。

竹沟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城30公里处,地处伏牛山和桐柏山余脉交错的小盆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抗战时期,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所在地,是新四军二、四、五师发源地。

现建有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馆名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碑名的“竹沟革命纪念碑”、竹沟革命烈士陵园等。

作为河南省首批命名的革命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我几乎每年都要到竹沟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来红色竹沟接受思想的洗礼非常有必要,每次都有新感悟,都有新收获,无数革命先烈凭着革命理想高于天,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

刘少奇与红色竹沟的渊源

刘少奇在竹沟战斗、工作的经历大家都耳熟能详,今年3月份在CCTV1播出的《共产党人刘少奇》中,1939年1月28日,寒风凛冽,刘少奇化名胡服,经渑池、南阳来到竹沟。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刘少奇抓思想政治建设,在小树林、草棚礼堂、留守处和教导队里,他多次给党员干部做思想政治报告;在住室里挑灯夜读,他完成著作《论党内斗争》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墙砖斑驳的三间东屋,是刘少奇当年的办公室兼住室,门前的石榴树历经折难依然绿意盎然,这棵石榴树是刘少奇在1939年春天的时候栽下的,如今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为这个院子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储存着那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忘记在那一次到革命纪念馆去缅怀先烈,从讲解员口中听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谢飞”。熟悉是因为这个名字也是那个著名导演的名字,不熟悉是因为在党史革命史中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引起我注意的是女讲解员的话,她低声地向询问她的一位前来纪念馆参观的人士回答到,曾是刘少奇的第三位夫人。

当时由于前往革命纪念馆参观的人较多,我只听到了讲解员说的话,没有看到有关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的介绍和物品展示。我回去后,专门查找了一些资料,加深对这位女革命家的了解。

了解她的革命事迹后我又专门跑一趟竹沟革命纪念馆,寻找馆里她在竹沟的足迹,我在展柜中看到“谢飞同志的回忆录”标牌,有红蓝两本书籍,书名都叫《长征女红军谢飞》(查资料,作者为桑金兰),封面上有102岁高龄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部长宋平的签名

谢飞的革命生涯

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之子邓淮生,在谢飞谢老百岁诞辰庆祝会上发表过讲话。

我摘抄邓淮生同志的讲话标题,共同缅怀谢老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豪情和坚定信仰。

1、苦难出身,信念坚定闹革命。

2、万里征程,宁为玉碎紧跟党。

3、雪山草地,艰苦卓绝排万难。

4、革命伴侣,谢飞精心护少奇。

5、铁军东进,奋战抗日最前线。

6、满腔热情,呕心沥血为法学。

建国后,谢老很少公开露面,对她的事迹公开宣传不多,我们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这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老红军、老革命。

坚决“不得8块钱”。长征途中,面对严峻和恶劣的形势,纪律规定如果有人途中跟不上队伍,就会被寄养在当地老百姓家里,组织上留下8块钱作为生活费。

30位中央女红军为了不掉队,提出了“不掉队,不带花,不当俘虏,不得8块钱”的简单朴素口号。

在长征路上,谢飞发高烧生重病,不愿掉队,不愿被寄养,骑着董必武的马硬撑着坚持紧跟队伍走,一步一步蹭过泸定桥,蹭越5座大雪山,蹭出茫茫草地。

谢飞谢老的“带病爬过泸定桥”“一筐梨的故事”“牛粪堆里挖粮食”等革命事迹,网络上均可查到,小编@一叶一水滴 着重讲述一下谢老在红色竹沟的革命生涯。

1939年,从马列学院毕业的谢飞奔赴确山县竹沟,担任中原局组织科科长,协助刘少奇同志工作,后又任鄂豫皖区党委委员,舒(城)无(为)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开办党训班,组织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秋,谢飞受少奇重托,渡过长江到皖南军部给项英送信后,由于日伪军封锁控制了交通要道,谢飞过不了长江,也回不到竹沟了,从此与少奇中断了联系。

后记

70周年阅兵,让我们感动不己,让我们激情满怀。感慨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让我们能够幸福地享受生活,我从想吃什么都吃不起到想吃什么就可以吃到什么。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由于像谢飞、甘祖昌、张富清这些不争功、埋头干事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创造出的。

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计利苍生的人,总要有一批仰望星空、引领时新的人,总要有一批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和社会前进的动力。

时下,有些人在本职岗位上做了应尽的义务,做出一些贡献,取得一点成绩,就觉得是自己的功劳,逢人就讲,遇人便夸,生怕这个世界上没人知道他的业绩似的,也有一些人受不得一点委屈,担不起一点挫折,怨天尤人,像祥林嫂一样到处述苦。

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说,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在战争中一个一个都倒下了。他们对党忠诚,为人民牺牲。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像张富清、谢飞、甘祖昌这样的老英雄、老革命、老红军、老战士还有很多,他们在建国后,视荣名利禄如过眼云烟,他们如一面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缺点,他们如一面面旗子引领着我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砥砺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以张星江、王国华等同志为首的鄂豫边省委创建了红军游击队,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一九三八年二月,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派彭雪枫同志来竹沟主持工作。三月,第八团队开赴抗日前线,设留守处在竹沟继续坚持斗争。六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这里,并相继建立竹沟地委和县委。省委负责同志朱理治,陈少敏等先后来此工作,使竹沟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

一九三八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领导。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中原局坚决贯彻执行了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壮大自己力量,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很快打开了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局面,使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党训班和教导队等形式,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它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部队,都是从这里出发,汇合各地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使国民党反动派极端仇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国民党反动势力以重兵袭击竹沟,我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我军民二百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惨案发生后,党中央和全国抗日军民表示极大的义愤,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张云逸、彭雪枫等同志纷纷发表演讲和通电,严厉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此后,竹沟地区的军民在我党领导下继续顽强地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青山巍巍,绿水汤汤。在竹沟战斗过的许多革命前辈、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犹如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鼓舞和激励我们为着光辉的未来而前进。

碑文回顾了竹沟从最初建立的基层组织到成为一块重要根据地的光荣斗争历程,肯定了竹沟作为中原地区革命摇篮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在这片土地上创立事业、慷慨捐躯的英雄先烈的深切缅怀,读来心潮澎湃,令人动容。

(一)

大革命时期,中共河南党组织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成立中共驻马店特支,归豫区委直接领导。1927年4月,由上海大学返乡学生张家铎任书记,与部分党团员共同领导发起农民运动,首次解放了确山县城,建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随后,中共竹沟党小组负责人李畔林、赵子乐等率领竹沟、石滚河一带3000多民众参加了暴动,并建立了竹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从此播下革命的火种。

1933年7月15日,国民党军第四十四师肖之楚部对确山北区的13个村进行“围剿”,掠夺财物,滥杀无辜,制造灾祸。1934年春,全省党组织遭敌人极大破坏,确山县几乎不存在一个完整的党支部,大批革命骨干或被投入监狱,或被杀害。1936年1月,经历一段异常艰难的岁月后,鄂豫边区省委决定重建并发展党的组织,创建红军游击队,开辟以竹沟为中心的鄂豫边区根据地,为继续革命奠定基础。

(二)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在这种形势下,1938年2月,彭雪枫被任命为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并到竹沟主持工作。彭雪枫首先对集合后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进行了思想上、军事上的全面整训。此间,收编了安可祥、段永祥两股具有革命倾向的地方武装。至此,第八团兵力迅速壮大到1300多人,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中阵容较强的战斗队。1938年3月,在信阳邢集誓师后,第八团开赴皖东抗日前线,在江淮之间掀起了抗日斗争的高潮。第八团东征后,为妥善安排伤病员、家属,处理交通联络等事宜,经国民党当局批准,在竹沟设立了留守处,开办军政教导大队培训党政干部。1938年5月中旬,徐州失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驻竹沟,很快使竹沟成为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

(三)

1938年11月,为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立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中央决定在竹沟设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指导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刘少奇坚持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卓有成效地开展统战工作,大力发展武装,重视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很快使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被誉为“小延安”。

由于竹沟在革命斗争中的重大作用,激起国民党顽固派的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纠集确山、信阳、泌阳三县的重兵突袭竹沟,杀害抗日军民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竹沟惨案”(又称“确山惨案”)。此后,竹沟地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至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革命时期,刘少奇、李先念、王震、王首道、王恩茂、方毅、张劲夫、张爱萍、张震、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过,无数革命英烈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上一篇: 王维舟简介
下一篇: 刘晓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