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个热搜视频,我看到了普通家庭最悲哀的一面!

作者:伊蝶社
这个热搜视频,我看到了普通家庭最悲哀的一面!

01

朋友们,

小时候最难吃的一道菜叫什么?

「眼泪拌饭」

是的,你没看错,

就是那个在饭桌上被父母教训,强忍泪水,低头吃白米饭的场景。

最近刷到个视频@gg,

熟悉且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

饭桌上,

妈妈复述出弟弟跟别人说自己数学拿了一百分,

爸爸听后很生气地瞪着他。

弟弟委屈地低下头,眼里泛起泪光……

小男孩小心翼翼看向大人的那一瞬,

感觉碎掉的不止是他,

还有许许多多屏幕前的观众。

这个热搜视频,我看到了普通家庭最悲哀的一面!

(图源@gg)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考一百分难道不值得喜悦吗?

断然不是。

那这个爸爸到底在生气什么?

在他的逻辑中,

“开心地告诉别人考100分”不叫分享,

叫炫耀、叫显摆、甚至是骄傲,

而骄傲使人退步。

大多数人小时候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考得好,不能太高兴,

考不好,不能太丧气。

包括长大后也是,

社会规训大家:不能喜形于色。

一旦情绪外漏,

就给你打上难成大事、缺乏城府的标签。

总之,得含蓄,得压抑情绪。

这个热搜视频,我看到了普通家庭最悲哀的一面!

综艺《盒子里的猫》吴彼演绎一个片段:

他说自己16岁的时候,考上了大学。

想把这份喜悦分享给身边的人,但他们都说不要显摆,会挨打。

于是他把自己的喜悦藏起来了。

后来他告诉女儿,

弹钢琴的时候,不能有情绪,

学习不好的时候,不能有情绪,

出去玩的时候,不能太开心,因为乐极生悲……

有一天女儿参加比赛,拿了一块奖牌,

他问女儿怎么不开心呢?

女儿问他:爸爸,我可以开心吗?

真的太悲哀了。

我们羞于在人前表达开心,

不好意思因为小事快乐,

更不敢先于别人幸福……

什么时候开始,情绪表达成了一种罪过。

02

前段时间有条视频很火:

高铁上,

10岁左右的男孩拿着妈妈给的钱去买盒饭,

回来高兴地告诉爸爸三份口味不同,一家人可以换着吃。

妈妈听到后立马火冒三丈,斥责孩子为何买三份?

孩子很懵圈,说三个人一人一份啊。

此时,一直不吭声的爸爸说了一句自己不饿,不想吃。

妈妈也紧跟着也说,自己不饿,还责怪孩子非要把钱花完才舒服,

而一旁的爸爸也跟着附和……

退了两份后,把剩的一份给孩子,

让孩子边吃边进行诉苦教育:

高铁上这么贵的饭,

我和你爸都舍不吃,

赚钱不容易……

而小男孩默默坐在位置上,

抽着鼻子,一边流泪一边把饭送到了嘴里。

我们假设一下,

如果这个孩子买了一份饭,

他的父母会觉得他懂得节俭吗?

并不会。

他们只会觉得小男孩自私,白眼狼。

所以就是,你怎么做都有错。

这个热搜视频,我看到了普通家庭最悲哀的一面!

还有之前,

14岁女孩给下班回家的妈妈准备了四菜一汤。

妈妈进门看到菜的第一句话是:

我是要表扬你吗?这么多菜怎么吃?!

可想而知,女孩这顿饭吃得多难受。

发现了没?

有些父母,孩子怎么做他第一反应都是否定。

不允许表达情绪,

怕你太高兴会得意忘形,又担心掉泪会显得懦弱。

买三份盒饭是乱花钱,买一份是自私;

做太多菜是浪费,做少了又……

这不就是中国父母典型的打压式教育吗?

记不记得小学课本上的那个故事:《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男孩写了一首诗,

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夸赞他,精彩极了!

爸爸看完后的第一句却是:糟糕透了!

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深刻地影响着男孩的情绪。

故事最后的中心思想是「两种爱的评价」。

被这样劈头盖脸的打压,真的是爱吗?

说实话,我至今存疑。

父母习惯给一个行为预设很坏的结局,

然后再推导出坏结果对应的原因。

可事实上,

这种因果逻辑本来就是错的。

谁说快乐就意味着自大和炫耀?

这个热搜视频,我看到了普通家庭最悲哀的一面!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跟父母倾诉烦恼,烦恼会加倍,

跟父母分享喜悦,喜悦会消失。

正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支持太少了,

才会让亲子关系如此生分。

父母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但于孩子而言:

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

可如果连父母都否定孩子,

这对孩子来说,跟天塌下来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想与你共勉下面这句话: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什么资源没什么太多的文化,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那你就多鼓励他,认可他,多表扬他,多理解他,多支持他。

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