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南风窗

2024-07-01 12:55南风窗官方账号

全文2683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一位高考生在朋友圈谢绝了关心,并分享了一份《成绩公布坚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不要向她询问成绩。

02高考分数固然重要,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隐秘后果,如大学阶段的追分惯性和分数评价。

03事实上,大学里有很多真实的课题和预演,需要学生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志趣,有效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发现机会、表达自我。

04然而,许多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时,容易忽略这些真实课题,导致个人能力无法从单纯的利己主义向公共责任和担当转化。

05通过关注大学的现实和真实课题,学生可以更容易转换思维,把外在的资源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超越。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施晶晶

编辑 | 苏米

高考出分后,一位高考生在朋友圈谢绝了关心,并写了一份《成绩公布坚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不要向我问我的成绩。

2、不要试图打听我的成绩。

3、不要在我面前来炫耀你的成绩。

4、别在我面前谦虚,也不要对外到处说我的成绩。

5、别拿着我考不到的成绩,还来跟我哭着说你没考好。

她还列了两个附注:

1、任何人都别阴阳怪气。

2、希望各位长辈不要再打电话给我家人问我考得怎么样,考得好我自然会说,也不要再显摆自己的儿子女儿考得有多好。

当年让我紧张的不是进考场、不是分数蹦出来的那一刻,而是查分前、向父亲打探我高考分数的那一个又一个电话。

那些来过问的人,我并不都认识,这些问候也让父亲倍感压力。

后来他有些恼火地对我说:你知道今天有多少人来问我,你考多少分吗?我这才倍感抱歉地登录系统去查。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垫底辣妹》剧照

我的确有些抗拒,因为我心里有数,那会是一个不算差、但必定低于期待的分数。

而后父亲一一回电,报出考分,稍作评价和寒暄,并再次一一道谢:“谢谢你的关心。”

其实关心也好,敏感也罢,祝贺亦或是安慰,言语终究不如一份礼物来得实在。

高考分数的确很重要,所以大家如此在意,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隐秘后果。

到了大学,从高中延续而来的追分惯性和分数评价,至今仍让很多大学生忽略了那些比分数更重要的事。

01

上个周末,一名实习生在单位采访间里准备她的大一课程期末考试。她打印了几份题库,老师给的,上面附有标准答案,估摸着有大几十页,她还有好些名词概念,需要出声来背。

这个画面既熟悉又怪异。因为那有点像高中的早读自习课。当年我也做过类似的考前突击,但我始终怀疑,这样做的意义——为什么大学了还有这类考试、为什么老师要划考试范围或给题并暗示XX很重要,大学生为什么还要死记硬背?

这是一场被动卷入的较量,这位实习生无奈地概括为:卷绩点。

在她的学校,只有绩点排到前2名,才有保研的机会,她想努力获得更好的学历和对口专业,冲过简历关,来靠近她当记者的目标。

朋友向她取经,怎么那么早就能找到目标,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她答不上来,只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一点上,少了份迷茫的她是幸运的。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点燃我,温暖你》剧照

上周,我采访了自己本科母校河北大学刚卸任的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他在今天的大学生身上注意到了一组微妙的矛盾:

能更快地接受新鲜事物,能便捷迅速地接触更多元的信息,但缺乏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欲望;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对维护个人权益有强烈的主张,却又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对“我喜欢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缺乏清晰的认知;学生把高中的学习模式复制到本科生阶段,又把本科阶段的学习习惯复制到研究生期间,这就把整个知识的创新链给延迟和推后了。

比起让学生挣分数绩点,化解这些矛盾更重要。

今天,上大学成为一种普及性的权利,从众心理下,好像不用去想“你为什么上大学”,但人与人的出路分化就体现在对它的回答中:是为一张利于就业的学历证明,还是为与之匹配的责任和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你怎么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

这两个问题一关乎信念,二关于方法,都需要后天习得,而它也隐秘地把人带向不同的道路。

大学是个小社会,既开放又和真实社会隔着一堵墙,这既是一种保护,也制造信息差。很多人直到临近毕业才知道大学是怎么一回事,而在同侪对比中,人与人的差距在不经意间拉开。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因为信息差,人与人的差距会在不经意间拉开/《初恋》剧照

事实上,大学里有很多真实的课题和预演。所谓综合素质,并不单纯指代知识、绩点、学历、简历,更在于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志趣,能够有效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发现机会、表达自我,过程中伴随着处理好人际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培养,既融入社会,又保留有自主性……这些课题往往因为日常、细小或渐进而被忽略、轻视甚至鄙夷。

大学混沌而多元,走进去就开始了一场新的探险,需要完成很多惊险的跨越和转化。

不在学山课海中迷失,摸索出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是艰巨的任务;适应知识速朽更新的节奏,用既有知识换取新知识,是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价值转化的过程;而个人能力怎样从单纯的利己主义向“心中有他人”的公共责任和担当转化,是这个社会超越平庸需要的精神质变……

当一个人完成了这些跨越和转化,才真正健全,而大学正是这个“成人”训练的起点。

02

这个“成人”训练场是具象的。

在课堂上,怎么上好一节课,如何与老师展开互动?还是因为视老师为权威敬而远之,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交流?师生眼中,教室里的哪个座位是VIP和敏感区?为了和学生有更好的交流,老师做了哪些努力,又为什么沮丧?

进入大学,你将经历“从来没人教,怎么写好一篇论文”的困窘,开始不同于高考作文的写作训练。

当你开始认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标题?为什么这篇文献值得引用?为什么先论述这个部分,而不是那个部分? 怎么表述结论,哪个说法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你将学会更有效地发现真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开始学着如何发现问题、表达观点/《天才基本法》剧照

回到宿舍,你可能因为许多小事和舍友产生矛盾,会在生活日常中锻炼一种能力:尴尬但不失礼貌地表达不满,彼此协商、调适兼容,而不去孤立他人或让自己被孤立,以至于在回避和压抑中遭遇冷暴力,走到不得不换宿舍的地步。

你会在社团活动中展露自己,而在一次次活动组织当中,无论是成为学生会主席,还是其他学生干部,要避免产生“权力”的错觉,学有余力时,用一颗纯粹的“公益服务”的心,学会和他人合作,把事做成做好。

即便大家以差不多的分数考进同一所名校,又或者你比高中同学考取了更好的大学,可毕业之后,你们各自成为怎样的人,又会有怎样的出路,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不要被阶层化的叙事困住,也不必把自己塞进某些大家趋之若鹜、关于考研考公的单一出路模板里,因为真正明智的年轻人,应该花时间来琢磨自己的价值优先次序,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

即便考入“985”大学,戴上了名校光环,但倘若你发现这违背了自己的本心,也许会提前面临一次艰难的抉择。无论你选择坚持还是放弃,希望你拥有掌控人生主动权的勇气,并面对每一种选择的可能风险而不悔。

真正的好学生,不是听话顺从、不敢犯错、考高分稳就业,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他更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新的东西,涵养一种精神。这份精神表现为:拥有信念感,具有融贯各学科的知识与视野,以及站在整体人类立场的责任意识。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点燃我,温暖你》剧照

从高中升入大学,人们或多或少会经历想象与实际的偏差,会遇到和大家切身利益、情感、需求相关的矛盾,而当我们了解大学的现实,留意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真实课题,才更容易转换思维,去靠近和抵达,把外在的资源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这也是南风窗策划《大学之道》封面报道的初衷。

它面向准大学生、在校大学生、学生家长、大学老师,以及其他参与并关心大学教育的人。我们希望读者都能在这一组报道里获得启发: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去看今天的大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经历着怎样的内心挣扎,去理解他们“社会化生存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它是我们共同的诚意,它更是一份来自南风窗的“礼物”——一份入学礼、一份成人礼,希望你喜欢,并有所得。

-END-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排版 | 菲菲 诺言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关注南风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查看原图 67K

  •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都不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