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技艺”解锁共富“新途径”!大码头镇非遗项目连起传统技艺保护与现代经济发展

作者:东营网

爱东营讯“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今天在现场见到整个东营市的非遗,真的是太震撼了。”“有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展示我们的非遗文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端午节期间,2024年东营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暨“匠心好物·嗨购非遗”购物节主题系列活动在广饶县大码头镇举办。短穗花鼓跳动的鼓点、孙斗跑驴幽默的表演、吕剧质朴的唱腔……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非遗保护传承带来的巨大魅力。

古老的技艺滋养着一方人家,不间断地传承赓续着一方文化,创新则赋予文化新的生命……作为活动的举办地,广饶县大码头镇以活动为平台,让历史悠久的本地技艺重新散枝开花,不仅点缀多姿多彩的生活,更成为致富路上的新法宝。

“老技艺”解锁共富“新途径”!大码头镇非遗项目连起传统技艺保护与现代经济发展

大码头镇非遗苇编。(资料图)

儿时的记忆 满满的岁月味道

“虎头鸡来啦!”伴随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虎头鸡上桌,新年的脚步就近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大码头人的记忆里,虎头鸡是与过年相联的,酥软的鸡肉浸在香醇的鸡汤里,和着花灯里燃烧着的红烛味儿、春联上散发的油墨香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虎头鸡是大码头镇名吃之一,500多年来,代代相传的味道始终未变。作为“吴氏虎头鸡”的第四代传承人,吴庆国带着这份儿时的滋味走入中国农民丰收艺术乡村大席名菜行列,走进中央新春非遗之夜的镜头。

大码头镇曾是退海、退湖之地,苇蒲丛生。人们就地取材,不论是铺的炕席、晒粮食用的苇席、还是灶房锅盖、提篮,皆由芦苇编织而成。“选取粗细均匀、色泽良好的芦苇,将其劈成几片放入水中浸泡、软化。接着用石头碾压,使之更加柔软。然后编织,最后是窝边。”徐尊兴作为大码头镇苇编代表性传承人,母亲和姐姐靠编苇席供其读书的场面始终是他记忆中无法抹去的艰难又温馨的画面。

“哐,哐,哐”这是机杼碰撞的声音。开春刚过,农活还不忙时,大码头镇很多家庭内的织布机就开始工作。床单、被子、衣裳甚至人们纳鞋底的布料全出自眼前的织布机。谁家有喜事,送上一床老粗布床单,就是对新人最美好的祝福。这记忆中的画面很多年来一直萦绕在大码头镇马二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王秀英的脑海中。她一直对这门老手艺的传承保留着好奇,等待着一个时机的到来。

光辉重现 共联共建护航非遗传承

走进大码头镇苇编产学研一体非遗馆,一条条散发着清香的苇篾,在人们手中来回穿梭、上下翻飞,经过十几道工序的“改造”,摇身一变成为工艺品。“儿时对苇编的情结、专业院校的美术功底和非遗技艺实现产业化成果转化的经验,点燃了我对保护传承苇编技艺的希望和勇气。”徐尊兴说干就干。

与徐尊兴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他的同学吴庆国。虎头鸡虽然好吃,但当时在大码头镇大多是散卖,没有市场。为了让这门手艺发展下去,2021年,吴庆国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他深有感慨地说:“越简单的食材,越要用心去做,守正创新,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做出老百姓都认可的味道。”

“我们这里的风俗是嫁闺女娶媳妇陪送老粗布,有时也当伴手礼送,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去户里买这个布。”王秀英一直很想为村里干点事,一次老粗布纺织比赛让她更加坚定了成立车间带着妇女们挣钱的想法。而驻村第一书记带来的资金支持,让她的想法从点子变成现实。

非遗传承,凝结着像徐尊兴、吴庆国、王秀英这群有情结、想做事的传承人的追求,他们像星星之火,有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便成燎原之势。近年来,大码头镇立足实际,共联共建,变单打独斗为联合制胜,成立非遗产业联盟,引入文创公司,设立商贸平台公司,通过产品共创、技术共学、流量互补、渠道共享、合作共赢,打造了非遗经济的新引擎。同时,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非遗相关产业关联发展,依托新型文旅消费业态,越来越多的富有乡村特色的综合体验项目正在成长壮大。

项目产业化 老技艺成为致富新路径

一个非遗项目就是一个富民产业。大码头镇现已成功申报的非遗项目有16个,在过去它们支撑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当下,它们为村集体、农村闲置劳动力致富增收拓宽了途径,为镇域经济发展打造了新引擎。2023年以来,大码头镇成立赓派商贸平台公司,为项目成长提供品牌培育、生产指导、政策指引、市场营销等全链条服务。当前,已孵化芦花飞雪等商标品牌8个,成立非遗工坊、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入文创公司,新上产业链项目等10个,非遗产品年销售额8300万元,吸纳就业2200人,人均年增收8000至30000余元。

大码头镇打破过去小作坊式作业,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实行公司化运行,传统苇席编织拓展至工艺品等7大类200多个品类,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千织梭”老粗布共富工坊探索“合作社+群众+电商”营销模式,带动就业500余人。虎头鸡非遗工坊产品年销量20万盒,带动全镇10余家生产作坊实现创业致富。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大码头镇“老技艺”解锁共富“新途径”入选乡镇(街道)典型案例。“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夯实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内招外引、培育龙头的全链发力作用,促进非遗产业进一步向着‘经营品牌化、管理标准化、产业规模化’方向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贡献非遗力量。”大码头镇党委书记高晓明表示。

(记者 许鸿飞)

继续阅读